Edward Tse's Blog

February 2015articles

南华早报 | 中国汽车业将进入另一个黄金时代

谢祖墀, Bill Russo
2015年01月24日
来源: 南华早报中文网

中国经过十年惊人的经济增长,2009年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从那时起,尽管美国汽车销量恢复增长,但中国汽车销量却拉阔了与美国的差距,达2350万辆,而美国的销量为1700万辆。

然而,中国汽车销量去年增长7%,仅为2013年的一半左右。实际上,过去四年的其中三年,中国汽车销量都维持在个位数增长,促使许多市场追随者认为这是“新常态”。有人说,中国汽车业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

事实上,有很多值得担心的理由。除了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外,越来越多城市限制汽车销售,以应对交通拥堵和气体排放问题。上月,深圳就联同其他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和贵阳),通过限制购车以阻止汽车增加。

此外,未售出车辆的库存不断上升,促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然挑战国际名牌车商(包括宝马和丰田),要求他们增加对经销商的鼓励措施,调低2015年销售目标。虽然这些情况在中短期内令人关注,但我们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进入另一个阶段:为本地和全球汽车制造商提供全球最有利可图的发展机会。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将彻底改变行业格局,也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低效率、由资产驱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总体而言,由于部份厂商之前对经济前景过份乐观,结果出现产能泡沫。该问题在中低档市场最为严重。由于制造商试图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出售多余存货,将令原本已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雪上加霜。

中国汽车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就有必要经历行业重组。政府实施政策30余年,让中国获得外国技术和资本,以壮大内地产业。这方法虽有助于刺激整体经济增长,但却无助于巩固国内汽车制造商的基础。因此,弱势品牌最终会被整合、淘汰。

中国汽车业将以一个较可持续的速度持续扩张,二、三线城市的首次购车人士将持续增加,加入较发达地区的再购车人士及换车人士,成为车主。

一个进阶版的“二进制”市场将会出现,即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会继续倾向购买国际品牌,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将以购买廉价品牌为主。

然而,二、三线城市的新富人士将会大幅增加,他们将开始模仿富裕阶层的消费习惯。

这个发展将为国内外厂商带来黄金商机。例如福特和长城汽车就曾预测,人们将倾向购买小型运动型多用途车(SUV),而这种汽车的销量一直高于业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由于高净值客户越来越多,欧洲高档汽车制造商(如奥迪、宝马、奔驰和路虎)的销量近年都录得大幅增长。

在未来,市场可能会出现如混合型多功能车和多用途车辆等新产品,但这些车款未必会像SUV/豪华房车般那样具有庞大市场或赚取高额盈利。因此,我们相信,中国汽车产业将会进入另一个黄金年代。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经过多年来移动连线技术、“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汽车互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技术正在改变业界格局,而连接移动(connected mobility)技术,则令导航、分析、驾驶安全及驾驶辅助等技术发展更加迅速。

旧有的汽车产业模式为中产消费者带来流动上的便利,但现已不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利于发掘创新机会。

鉴于中国都市运输业正面对严峻挑战,加上传统汽车污染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一种专门应对个人城市流动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会应运而生。事实上,传统的汽车所有权模式,正因为许多因素而出现转变,其中包括城市化、年轻消费者期望不断提高,以及通信科技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等。

许多新概念正在涌现,将非传统企业(其中许多都是国内企业)带入了市场生态系统。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出租车应用程序,例如阿里巴巴的“快递打车”和腾讯的“滴滴打车”,每天各自处理的交易宗数就超过500万宗。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有望能彻底改变环球汽车业格局,以迎来以智能车辆和移动连接科技为主的新时代。

谢祖墀是高风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是该公司董事总经理。高风咨询公司是立足于大中华区的全球战略和管理咨询公司。

(翻译/ Nelson Cheng;编审/ Alison Yeung)

 

Share this:

FOLLOW ON:

ABOUT ME

Founder & CEO of Gao Feng Advisory Company, a global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with roots in China. —learn more
SUBSCRIBE VIA EMAIL

Receive notifications of new posts.

沪ICP备19023537号 © Theme by Edward Ts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