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祖墀
英文原稿于2018年4月21日在《南华早报》发表,版权归该报所有
长期以来,中国的市场准入与知识产权保护都是在外资企业密切关注的问题。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习近平主席重申了中国将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在两个月前中国两会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也曾表示中国不会强迫外资企业将技术或专利转让到中国。
虽然某些观察者认为这些计划缺乏细节,但中国领导人要将中国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决心应该是坚决的。
这对外企意味着什么呢?外企特别是跨国企业的CEO(首席执行官)是否要因此有所应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西方政客、企业者、说客以及媒体都认为,非本土企业无法抓住在华机遇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市场缺乏公平的市场准入、面对不公平竞争以及缺少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质疑并非毫无根据,但这并非事实的全部,甚至不是事实的大部分。自40年前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逐步对外开放了许多行业。今天,虽然商业银行、保险等领域依旧相对封闭,但很多行业已经完全开放,如消费品、家电、零售以及汽车零部件等。
虽然长期以来汽车行业有50:50的中外资股比限制,但是中国整体的汽车市场在产品、市场区隔和渠道等方面是非常开放的。另外,中国政府前不久刚刚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取消对于汽车制造业外资企业的股比限制。在互联网领域,有观察者指出Facebook和Twitter在中国未能获准经营,但是他们却没有提及领英、eBay、爱彼迎和亚马逊电商都是从第一天起就可以在中国市场充分经营的。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其中一个最令人惊喜的现象就是民营企业和随之而来的企业家精神的迅速崛起。如今,中国经济是二元的,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并存。在科技的促进下,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型公司正在推动商业创新的蓬勃发展,这也使他们跑上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榜单上。很多年轻人开始创业,并立志成为下一个马云或马化腾。越来越多的快速增长的创新公司正在兴起,这些公司正在彼此合作、构建不同的生态系统。
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某些人士所称的 “中国发展模式”。顶层的中央政府积极地调整国家的发展方向,在资源调配方面作出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中的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方政府之间常有竞争,在区域内城市群内亦有不少的合作。这种三级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韧性的来源,而且仍然持续发展。
在这种趋势下外资跨国企业的决策者需要拥有充足的信息和全面的视角,才能制定有效的中国战略。
首先,战略的制定需要充分地了解中国的整体格局。此格局正在以一种非线性、多元和多维度的方式进行演变。中国推行的改革模式是循序渐进的,在多个时空点上中国的改变经常会有突然而迅速的变化。可是,外资跨国企业的中国战略经常由靠事业部门(Business Units)来撬动,而且往往由处于总部的所谓战略队伍来主导。这种业务层面的战略往往是线性、迭加和从内向外的思考方法,普遍过多对微观层面的关注,而往往忽略了全局,特别是拐点的作用。
其次,中国应该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核心。中国市场的发展速度、独特性、复杂程度以及战略重要性要求跨国企业必须将中国作为其战略、组织和能力核心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诸多市场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第三,跨国企业应当更多地参与到中国蓬勃发展的创新当中,而不能因为缺乏警觉性或不愿承担风险而袖手旁观。企业也应该考虑进入那些不是他们传统核心业务但有增长机会的领域,并与中国企业和非中国企业共同搭建生态系统。
我并非鼓励跨国企业毫无目标地多元化。但我看到过很多案例,由于跨国公司CEO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机会,或者认为他们需要因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要“聚焦”,结果错失了中国涌现的新市场机遇。最终他们也错失了向中国用户和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学习的机会。
例如,核心业务在中国受到限制的澳洲电讯公司 Telstra通过投资汽车之家(一家中国在线汽车资讯平台),在短于十年之內,获利超过10亿美元。
第四,外企应当将他们在中国区的管理者定位为思想领袖,并且把他们置于企业高层给予适当的决策权力。在很多跨国企业里,中国区的所谓高管一般只被视作执行者或只是负责公关和政府事务者,而公司的主要决策与战略都源于他们的全球或区域总部,导致他们很难针对中国市场制定有效的战略。
最后,跨国企业需要缩短决策过程,让决策变得更加敏捷、灵活。毕竟中国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机会许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中国企业以迅速、灵活和创新而著称,外企则需要做到“比中国企业更加中国化”。
中国的崛起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正在快速改变中国和世界。中国正处于持续的、新世代崛起的转折点,这将为全球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跨国企业则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争取完全的平等和开放的市场准入并非毫无意义,但这些并非关键所在。中国欣赏并奖励那些创新型和以新的方式创造价值的公司们。跨国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市场中经营。
中国将继续向世界开放,虽然可能不会一步到位,但这个方向毋庸置疑而且开放的速度会比不少人预测的要来得更快。跨国企业的CEO们和董事会需要问自己:“我们怎样才能把握中国市场给予我们应有的机遇?”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
高风管理咨询公司
北京办事处
电话: +86 10 8441 8422
传真: +86 10 8441 8423
邮箱:info@gaofengadv.com
香港办事处
电话: +852 3959 8856
传真: +852 3959 8800
邮箱:info@gaofengadv.com
上海办事处
电话: +86 21 6333 9611
传真: +86 21 6326 7808
邮箱:info@gaofengadv.com
更多资讯欢迎访问以下平台:
高风微信公众平台号:Gaofengadv
高风官方微博:高风咨询公司
高风官网:www.gaofengad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