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布力专栏 | 管理咨询的合伙人制

成功的管理咨询公司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它们的合伙人制。最近在中国的企业界里,合伙人制这个概念很流行,一些企业已经采用了所谓合伙人制,而不少其他的企业正在考虑要不要这样做。

在西方的商业界里,合伙人制已经由来已久,特别是在专业行业里,诸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管理咨询亦不例外。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发现持续成功而且在全球都能占到前列地位的咨询公司都是奉行合伙人制的。在中国,不少咨询公司亦号称他们奉行合伙人制,但照我的理解,不少本地的所谓合伙人制与国际上认同的合伙人制有很大的差别。

我个人的观点是,优秀、成功的咨询公司都是合伙人制的。反过来说,亦可成立,即不实行合伙人制的咨询公司是不会很优秀和很成功的。我指的是“建筑师”型、以思想为主导的咨询公司。

合伙人有双重身份。他(她)是公司的拥有者;同时亦是公司的雇员。说是拥有者,因为他们都是公司的股东,拥有公司的一部分;说是雇员,因为他们同时亦是受薪的,他们的薪酬按照公司的一套制度来决定和调整。

在咨询公司里,怎样才能成为合伙人?一般的人进入咨询公司会从低做起。比如有MBA 学位的,一般会成为“咨询顾问”(Associate)。经过两至三年的磨练,表现及格的话会被晋升为“项目经理”(Senior Associate),再过两至三年,表现及格的会被升为“总监”(Principal),再过两至三年,如经过遴选和批准可被选为“合伙人”(Partner)。在美国,合伙人(Partner)或者合伙人制(Partnership)在法律上有明文规定,合伙人制是无限责任的。为了规避相关的风险,西方的咨询公司都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内部的形式上却遵行合伙人制的制度和方法。故此,咨询公司的合伙人的头衔往往是“副总裁”(Vice President),而不称为“合伙人”(Partner)。对外是如此,对内则各自自称合伙人和遵行合伙人制度的行为和专业准则。

在国际领先的咨询公司里,从一个刚从MBA 毕业入职的咨询顾问到成为一个合伙人通常需要六至十年的时间。时间是需要的,因为咨询是一门专业,并不是生意,咨询顾问需要时间来磨练,行师徒制,不能操之过急。在90 年代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某一家国际上非常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非常渴望在中国在短期内就能建立一支本土的合伙人队伍,将一些入职只有五年,甚至四年的咨询顾问提升成为合伙人,之后一部分亦在短时间之内,被晋升为高级合伙人。可是在合伙人的选拔上,尤其中国当时还是一个崭新的咨询市场,人才还未完备,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该公司在中国的不少项目都做得不怎样,甚至不成功,而不少这些所谓合伙人或高级合伙人亦先后离开了该咨询公司,甚至是咨询行业。

在国际顶级的咨询公司,遴选合伙人是一件大事。一般的做法是由当地的办事处推荐合伙人的人选,一般都是当地表现比较出色的总监。这些人选的材料交给一个全球合伙人遴选委员会。此委员会由全球各地的某个数目的合伙人组成,有一个委员会主席,由全球CEO 任命,但不会是CEO 本人。委员会有一套严谨和全面的标准来评估各候选人。

每年在决定了各候选人的名单后,委员会给各位候选人委派一位委员会代表,作为该候选人资格评估的评估者。该代表与候选人不会属于同一个办事处,以避免徇私的嫌疑。而对每位候选人资格的评估往往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公司内进行360 度调查之外,亦会与客户和公司外部其他合作者进行访谈,务求做到全面。

根据对于候选人的评估,委员会进行全面的讨论,在某些个案上,甚至会争议。最后委员会建议一张合适成为合伙人的名单。名单上的数目往往只是接受遴选名单的一部分,很少出现所有被当地办事处推荐的人选都能成为最后人选的情况。委员会会将这张合伙人人选的名单提交给公司的董事会,由董事会来确定和最后通过。

合伙人的遴选和成为合伙人之后每年的绩效评估是严格和考虑到多方面的。

(1) 人才发展(People Development):对团队的建设,有否建立合格的团队来执行咨询工作和在咨询事业的传承。

(2) 客户和市场拓展(Client and Market Development):当然,一个合伙人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开发客户,维护客户关系和开拓市场。

(3) 工作的质量(Quality of Work):对咨询公司而言,给与客户工作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假如质量没有保证的话,客户不会聘请咨询公司为它们服务,而就算用了一次,亦难保证以后可以持续下去。合伙人在带领团队时必须确保工作质量能达到要求。

(4) 合伙人精神(Partnership):维系一群合伙人的最重要的不一定是物质的激励,优秀的合伙人群最为重视的是他们的合伙人精神。这就是所有合伙人们共同信赖和遵守的价值观。所有优秀的咨询公司都有一套清晰的价值观,一般由它的启蒙者所建立和宣扬,在合伙人群甚至于整家公司内深深的植根着。

(5) 财务表现,亦即所谓“打单”的数目。按照合伙人在制度里的级别,公司对他们的财务表现是有不同的起码要求的。合伙人务求在每年的总结时能做到基本的财务要求或以上。

优秀的咨询公司在合伙人的绩效评估上是严格的,每年由全球合伙人组成的评估委员会来互相评估,而评估者往往是来自于其他地区或者业务单位的其他合伙人,务求客观和公平。一般的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制都是遵循“不升就走”(Up or Out)的原则。假如某一位合伙人经过数年达不到上述的绩效要求的话,就往往会被劝离开公司。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相当残酷的,但在这些专业公司来看,这种机制亦是保证他们能够维持高度的专业水平和实现基业长青。

在一合伙人离开合伙人群或退休时,他必须将公司的股份卖回公司,而卖回的价格将是从其账面(book value)交易,这一做法由麦肯锡公司的启蒙者马文·鲍尔(Marvin Bower)先生带头做起,成为行业的标杆,亦是鲍尔先生受人敬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在中国许多人、许多企业都在讲合伙人制,一些并已经执行。许多本地的咨询公司亦号称自己是合伙人制,并经常以所谓的合伙人的数目来彪炳自己的规模或实力。可是真正的合伙人制度并不是如一般人所看的那么简单,成功的合伙人制度是专业公司持续成功的基石。而其中最关键的维系着合伙人们的价值观,是软性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它,咨询公司很难做到持续的成功和受人尊敬。假的合伙人制度,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只能支撑一时,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企业战略 | 如何建立能力体系

当许多企业家提到要为他们的企业建立能力(即所谓“核心竞争力”)时,传统的管理理论只是将能力定义为单独的个体,是孤立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里真正运作的却是“能力的体系”。亦即是说,单独的能力实际上是被串起来的,这是通过内部的流程、组织、管理模式、系统和人等不同元素而建立起来的。设计好这种体系,一方面是要依靠方法论,另一方面却是艺术。在此,我希望能与各位探讨建立能力体系的方法论。

你的战略是什么?

在新信息时代里,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经常警觉地观察和检讨其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你所处的行业边界有什么改变?你的业务需要如何调整?你的业务模式将会变成什么?你的竞争对手将会是谁,而他们的竞争行为将会是怎么样的?你的可能合作者又将会是谁?而你需要打造的生态系统亦将会如何?你的发展战略将是怎样的?你需要在哪里经营,如何经营?从实践来看,如何分阶段去发展你的经营步伐?

对企业来说,其发展战略有时是微调,有时都需要大刀阔斧的大幅度改变。在此瞬息万变的新信息时代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后者,在我们的术语来说,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Game-Changing Strategy)。

企业的战略当然需要它的愿景和追求衔接并取得一致。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定义了企业究竟需要什么关键能力。

你的战略的重要成功因素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一家企业的发展战略分解到一些所谓主要的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有时我们称为“一定要做到的事”(Must Have’s)。

一家跨国公司原本从事快速消费品业务、专注于洗涤用品的,在部署战略性的转型成为一家消费健康公司,到2020 年时它在中国的业务收入要在2013 年的基础上增长十倍,那么,在此过程中它要做到几个方面的成功:在产品方面,OTC、消费健康和卫生类别;在渠道方面,零售药房,电子商务和现代渠道;另外,在自身发展以外,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并购。这家公司若要达到它的2020 年目标,它必须要在以上的范畴内“做得到”或“做成功”。

你的关键能力应该是什么,能力差距又在哪里?

要支撑“关键成功因素”或“一定要做到的事”要依赖一系列的关键能力(或核心竞争力)。能力是什么?它是源自于企业里的一股力量,而这股力量是要支撑企业在发展之中的竞争优势的。所以它必须是在企业内充分内在化的。不能无端的从外部人为地加入企业内。而能力的产生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计划和运行的内部流程,而透过这些流程企业内部建立了不断的集体学习能力。这些学习的成果最后形成出来的就是企业的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关键成功因素”出发,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去定义它所需的关键能力是什么。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都会推举他们认为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而一般来说,出来的往往是一条较长的“长名单”。举例来说,在上述的消费健康企业里,经过几轮的内部讨论,他们得出的能力长名单就有15 条,包括“业务发展”、“政府关系”、“营销商管理”、“多渠道管理”、“人才管理和领导力开发”等等,林林总总,包罗万有。

企业不能管理长名单,所以必须将长名单缩短为短名单。在建立能力体系这个过程中,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初选的能力长名单内挑选数个最关键的能力。最关键的能力的数目因企业而异。一般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对大部分的企业和其业务单位来说,一概是五至六个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这个筛选的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逻辑和理论基础,不能随意。

在以上的消费健康公司里,管理者们利用了两个重要的筛选标准:①对业务的影响;②和本土情况的结合。通过这两个标准,他们挑选了6个关键的能力。

下一步就是要研究在这些关键能力里,企业的能力差距有多大?这样的工作首先需要在每一个关键能力上建立一套能衡量的标准。亦即是说,可以将每项能力分为数个水平阶段,最初级的是水平一,而最高级的可以是水平五。在进行严谨的度量和分析后,企业可以知道在每个关键能力上,它与“最佳实践”的差距究竟有多少。

你的组织和管控模式是什么?

要将这些关键的能力建立出来,你需要怎样的组织和管控模式?广义来说,组织包括了较为具体的元素,如架构、过程、系统、人等;它亦包括一些“软性” 的因素,如文化、思维方式等。后者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往往并不比前者低。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管控模式来发展其需要的关键能力,而其设计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设计的原则。在我们的经验里,企业会面临数个选择方案,而在方案与方案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选择并不容易,需要逻辑、经验和好的判断。

在涉及组织和流程时,组织内不同单位的职责要划分得非常明确。亦即是所谓 RASIC 的设计。“R”即“Responsible”(责任 );“A”即“Approve 批准)”;“S”即“Support(支持)”;“I” 即“Inform(通报)”;而“C”即“Consult(咨询)”。

当然一个企业成功的运作脱离不了它给管理层和员工的衡量标准和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行为,使既定组织、流程和RASIC顺利执行,建立和发展持之有效的能力和能力体系,从而支持战略的良好执行。从能力到能力体系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