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韧力的底层原因

前言

中国在过去40余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就。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中国为什么能够展现出强大的韧力?我认为中国的发展的底层逻辑必须要从中国以及全球的大局观(context)出发,透过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以及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互动,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现代性中看出规律。中国发展韧性的底层原因揉合了在哲学层面的认知和在操作方面的实践,而这两者之间的不断磨合,也衍生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场景、新的主题,当然也伴随着间歇性的一些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国的高速度发展令世界上许多人感到惊讶。不少人尝试解释为什么中国能够持续的高速发展和展示出高度的韧性。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政府决定社会上的所有行为,包括企业的举措。这些人将今天的中国看作当年的苏联。在这些人之中的极端者提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已达顶论”(China Has Peaked)等各色观点。另一批人则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已经全面走上资本主义之路。他们认为中国融入世界代表着中国融入资本主义。这批人之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将会变得“更加像西方”。

不能说这两批人的观点完全错误,但他们的观点肯定不能充分地解释为什么中国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取得这样骄人的经济与社会成就,以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依然在经济底座中所蕴含的强劲的发展动力。

一、“三层二元”架构

事实上,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们不断寻找着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的方法和道路。

特别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个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实现了大幅度的加速。这个过程是透过不断地试验、学习和调整而实现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在原有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背景之上,不断吸收新的事物。中国的领导人相信其中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如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但亦会适当接受新的理念,如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等。这种综合性的体制透过不断地优化和动态调整,逐渐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法。

更具体的来说,中国的体制是一个“三层二元”的架构。中央政府制定国家发展宏观性的大方向、具象化的战略及具实操性的政策。与前苏联时代的计划经济不一样,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或地方政府不会具体规划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只是提出大方向和发展建议。当然政府对国企是会有总体要求的,但对民企则不会(亦不能)提出具体的运营目标。

1: 中国的三层二元架构

(来源: 高风分析)

改革开放后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民营企业的崛起。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非常蓬勃。不少中国最成功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往往在关键行业,比如银行、电信、航空、铁路、能源等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但不一定垄断)的角色。企业们往往会从中央政府的政策中看到机会。特别是民营企业,它们普遍具有极强的市场敏锐性和适应性、往往可以快速理解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并从中发展与获益。

能力的地方政府同时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它们协助连接企业和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不少有足够资源的地方政府会为企业们提供资金和其他的一揽子服务,为它们在当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初创公司们而言,地方政府可提供“孵化”支援和协助连接价值链上下游的玩家并争取客户。对较成熟的企业而言,地方政府更会积极地提供更全面的营商支持。

而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的“二元经济”让中国的经济架构呈现出有利(亦有弊)的立体效应。其中,国有企业除了需要履行财务损益责任之外,往往亦需要履行社会责任。中国不少的公共产品是由国企提供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高铁。

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广的高铁网络,截止2022年底,中国高铁里程达到4.2万公里,2023年中国高铁预计投产新线2500公里以上[1]。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中国从没有高铁,到成功建成和运营全球最长的高铁网络,而且质量特高,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没有国企的主导是不可能完成的。假如高铁由私营机构承接,它的财务分析一定不会被通过。因为作为一项公共产品,高铁是很难达到私营机构投资回报要求的。但作为公营机构,国有企业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一个项目,除了短期的经济回报之外,亦会考虑高铁对社会整体的贡献。

2: 中国高铁网络建设发展, 2010 vs. 2023

(来源: 网络、高风分析)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地铁。截至202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52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突破1万公里,达到10288公里,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2]。虽然中国内地城市的轨道交通从0到1000公里发展了漫长的38年,但是实现第二个1000公里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在年增长率方面,中国也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中国城市的轨道交通保持着两位数增长,而世界其他地区的轨道交通年增长率仅处于2.5%至4.5%之间。

在实现这一快速增长的背后,其发展动因离不开地方政府在城市交通规划方面的大力布局。中国地铁建设的主体是各地国有企业和央企工程公司,它们承担了大部分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任务。这些企业在地铁建设上更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会充分考虑各个地方的特色和需求,以协助政府实现社会事业的公益与惠民的标准并保障服务质量,提高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而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5G电信基站建设。早在2015年,中国4G商用刚启动一年时,官方就提出了“力争2020年实现5G商用”。三大运营商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为国企)成为了中坚力量,同步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5G建设。除基站建设以外,诸如华为、中兴等企业也大力投入基站天线,射频器件等5G基础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截止2023年3月底,中国共有5.9亿5G用户[3],5G基站共238.4万座,占全球超过60%的5G基站数。不少基站设于偏远地区,假如纯粹以财务回报来考虑是不具有经济型的。但中国认为这些基站是公共产品,是企业们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可以说,中国5G网络的建设,从基础部件的研发到电信基站的全国性普及,都与政府和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有关。他们顺应时代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在为自身创造商业利润的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责任。

当然,国企与民企之间经常亦会产生不少的摩擦,特别是两类企业在同一行业中竞争的时候。如何确保国企与民企能够公平竞争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过去,有人会提出“国进民退”在资源垄断型行业的愈演愈烈,也有人会指出民企在某些领域如互联网经济领域比国企优秀。这些论述多多少少都有其合理性,但从整体国民经济结构来说,“二元经济”有它显著的有效性。

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企业之间组成的三层架构,和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的二元经济,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三层二元”架构。这个架构表面上好似很复杂,但有效管理一个庞大的政治体是必须要从多方面配合的,它需要动态地调整和协同,而所需的调整和协同能力是一套透过领导力而产生的“大规模的组织能力”。同时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发展还未有清晰的蓝图,所以周而复始的试验、学习和调整的循环是整体优化进程的底层机制。

二、试验,学习,调整

自从1840年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思考中国如何改革和复兴。他们徘徊在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与从西方带来的新的思潮方向中,集体进行着学习、反思并提出了新的理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领导人同样透过试验、学习和调整这一周而复始的方法来寻找中国进步的路径。

邓小平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便以创办了经济特区作为试点,第一批城市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城市。它们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通过政策和资源倾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学习现代的管理经验,成为了开辟和扩大中国与世界沟通与相互了解的窗口。

特区实施许多优惠政策,例如,在经济特区之内,企业享受更低的设备和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外汇的结算与汇出、土地使用和相关人士的出入境收手续亦得到了相关政策的支持。经济特区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中央政府给予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二者合力,其经济以超出一般地区很多的速度成长,人均经济实力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3: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邓小平画像(左),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右)

(来源: 网络、高风分析)

事实上在中国决定全面推行任何重大政策之前,它必定会进行试点,作为将该政策的试验。最著名的便是上述中改革开放初期时,由邓小平主导的经济特区试点。在第一批试点城市“先走一步”的尝试相对成熟和成功之后,在1988年中央政府授权了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之后,至今亦先后批准了包括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在内等12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特区”),以及包括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山东省青岛市5个城市或地区的“金融试验区”等等一系列的经济区推进改革开放。

在1990和2000年代,中国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可能是“与国际接轨”。这代表了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国际惯常做法的求知与追求。“与国际接轨”是多方面的,涵盖模式,政策和法规等各方面。而向其他国家学习是中国普遍采用的方法。中国学习的对象从香港开始,到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再到日本、韩国,然后到欧美,以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制定重大政策之前(诸如在金融、医疗、社会保障、产业引导等方面),中国政府必定详细研究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比较它们的利弊,然后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作为一种改革的方法,试点直到今天依然在进行。通过试点,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进行学习和适当调整。例如,2023年5月,浙江省首次召开全省共同富裕试点推进会,会议回顾了浙江省在中央指导下,以“试点中的试点”方式将共同富裕试点按特色、分批次地落地推进。这种方式在没有许多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获得了创新经验,一些试点甚至带来了全国性的影响。

除此之外,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亦在全国持续推进。多个试点城市或地区,包括江苏、广东深圳、浙江义乌,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数字人民币落地的解决方案,尝试并拓展了许多不同的应用场景。从日常的“促消费”数字人民币红包、体育彩票的购买与兑奖,到为境外人士带来支付新体验的硬钱包、与多边央行共同探索跨境使用等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场景试点,逐步让数字人民币融入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试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具备多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力:一是可以在小范围内测试新的制度或政策的效果,为全面推行提供经验和依据。二是可以缓和改革的阻力,增加改革的可接受性和灵活性。三是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的创新精神,适应不同的地域和条件。四是可以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减少改革的风险和成本。五是可以提高改革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完善。

简单来说,试点就是一套务实的方法。

三、大规模组织能力

“三层二元”架构的执行需要强大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尽管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传统中的“儒法制度”还是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能够管治一个广袤国度的体系。该体系当然不完美,但它却被实践证实其有效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加强了整体的组织能力。中国宪法规定,行政区划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乡、街道)三级。乡镇和街道是中国的基层行政单位。各地由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因此,大型组织能力从新中国成立开始逐步成形。

我们可以从中国在脱贫方面的成就中理解中国大规模的组织能力。过去四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减贫速度与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1978-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0%,共7.7亿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完全脱贫。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2014年,金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约4万户,共13万人,贫困发生率22.1%。自2016年实施脱贫攻坚后的仅4年时间内,金寨县71个贫困村的约13万人口全部脱贫[4],自此,金寨县彻底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的贫困标准为家庭年收入低于2300人民币/人

4:1978年-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状况

(来源: 新华社、高风分析)

透过金寨县的整个脱贫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各级政府通过呼吁各主体(政府、事业单位、当地民企、国企、部队等)对当地困难户实行了多方位的援助。并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多个维度对贫困户进行补贴和扶持,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多种创收模式。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设立了驻村干部和‘一对一’的帮扶专员,通过实地服务、项目落实和监督考核,保证了扶贫政策在当地的有效执行和精准到位。高层领导和政府官员则负责制定针对当地贫困环境的相关政策,并强化责任到位和监督政策落实,确保扶贫工作的统一指导和全面推进。这样的脱贫模式体现了中国从高层到基层之间的相互配合、全面监督、并能协同执行,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规模组织能力,也推动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

这种大规模组织能力亦经常被称为“举国体制”,意思即是当中国政府希望做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往往可以调动全国的资源达成其政策目标。以上所提的脱贫工作就是透过举国体制而达成的,其他如“南水北调”,将沙漠大规模绿化的“绿化工程”,以及着眼于未来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等都是调动全国能力和资源来进行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债务。尽管当时的西方媒体不断传播中国金融体系即将崩溃的观点,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之说,但中国并未像其他东亚国家那样在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中让银行因高不良贷款率而破产。相反,中国通过国家财政直接将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次性剥离,完成了商业银行的改革。

为了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中国政府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包括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这些AMC总计接收了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5]。为了承接这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财政部向这四家AMC拨付了40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并持有100%的股权;央行提供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四家银行向对应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了8200亿元的债券,再由资产管理公司按面值1:1的对价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包,这就是第一批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也被视为中国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开端。

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不良资产行业经历了从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改革,其发展历程始于政策性,走向市场化。这与时任总理朱镕基的领导作用密不可分,经济学家及“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在不同场合也谈到了这段经历。这一进程的实现主要依托于中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赋权,即国家成为国有金融体系的最大股东。由于中国国有大银行80%的资本金来自于国家财政,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资本是以国家政治力量为基础,并通过国有资本和大规模组织能力实现了对金融体系的高度控制。中国政府在国有大型企业中所具有的指挥地位,令政府能够直接指挥和调动国有资本来快速帮助金融行业解决困境,实现整体调控。这样的“举国体制”使得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便摆脱了万亿级别的不良资产的包袱,并在2008年通过上市实现了企业治理的现代化。而2008年至2018年的第二个十年间,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资产规模口径已经全部发展成为世界前五大银行,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发展成庞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苹果大学(Apple University)的顾道格教授(Professor Doug Guthrie)在2022年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苹果的供应链能够成功在中国建立和运营是基于三个原因:第一,中国政府能在全国范围内调控劳动力的能力;第二,中国拥有“将一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流基础设施;第三,中国许多城市有能力建立产业集群,形成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网络。

简单来说,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背后是中国的“举国体制”。苹果公司在中国建立供应链不只是因为中国低廉的劳工成本,还是因为中国可以提供整套配合优势,而这优势往往是由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所牵头的。

顾道格教授还指出,苹果公司在中国并不存在任何“IP被偷窃”的情况,因为相关的IP都是苹果公司与供应商共同研发的。这是一种集体合作的精神,但大量的供应商(包括中国大陆和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通过由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无时无刻不在的动态式管理和协调,才能不断输出创新来支援苹果公司的高效供应链。

举国体制另一方面还是一套由较发达的地区协助较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机制。中国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开展定点扶贫。这不仅仅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更加彰显了中国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

几年前,我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旅游。当地导游跟我说,喀什这几年的旅游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发展得很好,主要多亏上海来的援疆干部。在此期间,上海的干部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让喀什的旅游设施和整体管理得到了大幅的提升。据官方媒体的统计,2010-2022年,十二年间赴喀什的上海援疆干部人才数量总计达到724人。在上海对口支持新疆喀什的力量下,喀什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其周边产业也焕发了生机。

四、复合模式之下的政企合作

中国的经济体制不再是简单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而是一种结合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地方政府,三边关系的复合式市场竞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发展不是按照计划分配资源,而是通过中央政府整体政策引导、创业家精神、股权改革、市场竞争创新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来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的。

政府在与企业协作做出了很多贡献,并促进了不少企业的成功(当然亦有失败的例子)。不少城市在30年前可能是一个穷乡僻壤,但今天已经成为生气勃勃,并且有能力和计划协助企业在当地发展的地方。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南京、天津、重庆等地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贡献。其中一个显著的成功范例是安徽省的合肥市。

(一)合肥市的经验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位于中国东部,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历来为江淮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科技与华中区域的经济中心之一,实践了一系列具备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模式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合肥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采取了独特的“合肥模式”:政府依托国资平台,联合头部机构共同设立产业基金群,通过直接投资、组建和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引入产业,进而服务地方招商引资的模式。

5:合肥地理位置、合肥京东方、联宝科技、蔚来合肥产业园

(来源: 网络、高风分析)

合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模式是通过成立专业的投资研究团队,同时委托国内顶尖的一级市场投资专家,对被投企业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位的研判。对于符合资质的企业及产业,合肥模式会以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思维做产业导入,以投资银行的方式做产业培育,向被投企业提供成熟的产业孵化体系资源和产业生态资源,在实现上下游协同效率的同时,合肥的国资平台也会帮助企业度过困难时期。而企业在与政府深度绑定的同时,也保留经营上的决策权与话语权。这样的实践,让即使在国资成为企业股东并发挥重大作用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化企业治理制度。这一模式帮助合肥在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吸引更多企业留在合肥,合肥市政府还提出了“以企业为本、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扶持、推进科技创新等措施,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合肥模式的根源来自于合肥市政府的战略定力,也受益于合肥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及“链长制”(由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负责领导挂帅,负责一条产业链,结合更高层面的综合协调优势,更好地利用内外部资源能力,以保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的创新管理机制。我会通过在合肥市设厂和投资,并取得成绩的三家公司来举例说明合肥市作为地方政府如何推动企业发展。

第一家是京东方,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京东方与合肥政府的合作关系始于2008年,当时合肥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61亿元[6],想建一条投资175亿的6代线,非常困难,经济和政治决策风险都很大。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合肥市政府在全年财政收入仅300亿的条件下,为京东方175亿元的第6代液晶面板项目提供资金托底保障。按约定,合肥市政府投入60亿,战略投资者投入30亿,如未能引入战略投资,余下85亿由政府担保给予贷款解决,开启了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的模式,旨在推动当地产业升级和转型。

现如今,京东方在合肥已经投资超过1000亿元,拥有2万多名员工,年产值超过400亿元,推动合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显示屏基地之一,并充分利用合肥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资源,打造了一个高效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综合平台,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家是联想,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巨头。2011年,联想集团与仁宝合资在合肥建厂,六年时间便将合肥市笔记型计算机的年产能从10万台提升到4000万台[7] ,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笔记型计算机工厂。联想集团最初几年消化掉合肥京东方显示屏40%的产能,后期联想依然留出5%的产能助力京东方新型显示屏的发展。

此外,由于联宝科技成立后,合肥不断吸引了笔记型计算机产业链企业的投资和入驻,已经在当地培育了300多家合作企业,其中有20多家目前已发展为上市公司。合肥政府引导和鼓励联想集团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在合肥落户或扩大规模,形成了以联想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合肥政府也支持联想集团与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为联想集团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并给予联想集团在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为联想集团的投资和运营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家是蔚来汽车,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2016年,蔚来汽车在合肥借用了江淮汽车的资质生产,这使得蔚来汽车在合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让当地政府看到了蔚来汽车带来的一定经济效益。2020年2月,蔚来汽车宣布与合肥市签署合作框架协定,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将落户合肥,合肥政府联合市场化投资人对该项目投资超过70亿元[8]。这笔资金帮助蔚来渡过了资金危机,合肥市政府也实现将投资收益再投入到对蔚来和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的扶持中。在这场投资关系中,蔚来汽车在合肥实现了从生产基地到总部运营再到产业集群的全面布局,而合肥市政府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这三家公司之间亦有一定程度上的协同效应(synergy)。合肥政府引进联想建厂并持续扩大规模,不但盘活了京东方的产能,更是滋养了整个电子产业集群。此外,联想的子公司联宝科技更是能够贡献合肥市十分之一的GDP,让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实力培育和拯救如蔚来一样的潜力股。正是合肥政府懂得利用和借助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才完成了新一代“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产业集群搭建,成功获得“最会风投的投资机构”的称誉。

蔚来汽车、联想计算机,京东方与合肥政府的关系与合作,都是合肥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成功案例。合肥市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机遇和趋势,主动出击,引进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在吸引企业后,并辅以高效的行政服务和优惠的政策支援,持续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创新。同时,合肥在成功投资京东方、晶合集成、蔚来汽车等龙头项目之后,更加注重以产业链的思维主导投资布局,重点围绕上文提到过的“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新地标,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智能终端机、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并成立了一批市场化基金,充分发挥国资集聚市场资源的优势,主动开展供应链投资,在引进项目的同时,为合肥构建全产业链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于合肥市政府对于高新产业技术的专注力,长鑫存储作为一家专注于DRAM存储器芯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也正在帮助中国突破半导体领域的技术限制。2017年,合肥国资和兆易创新共同出资成立长鑫存储;2019年,长鑫存储实现了国产DDR4存储器芯片的量产,打破了国际三巨头的垄断格局。2020年,长鑫存储完成了156亿元的融资[9],并引入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目前已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国内晶圆制造产业的佼佼者。

在这一系列具备战略定力投资背后,合肥不仅实现了产业链的互补和优化,同时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协同推进,并正在逐步深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而这一系列高新科技技术产业链形成的背后,也正在帮助合肥这座城市在国际社会上更具影响力与吸引力。

地方政府不只是协助中国企业而已,他们亦会积极协助外资。围绕投资龙头企业后聚焦其产业链的发展,合肥市政府优化重点产业链布局,同时也吸引了以大众汽车(Volkswagen)、康宁玻璃(Corning Glass)为代表的一大批外资项目持续签约落地,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展业集群。

合肥通过自身形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抓住机遇主动接洽了大众汽车集团,并提供了高效的流程体系、一体化协同能力与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最终,大众集团不仅在合肥投资75亿元人民币[10],建造大众汽车全球最大的研发总部,还将继续在合肥投资231亿元人民币,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可以说,合肥是透过产业投资的概念来布局新能源产业,形成了“以投带引”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并通过政府的主动性、高效性、创新性和协同性,以及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二)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就如上述的合肥经验所指出的,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财务支援往往是主要因素。而这些财务支持普遍的形式是透过地方政府成立的产业引导基金来完成的。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由政府出资,吸引有关机构和社会资本,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扶持特定产业、阶段、区域的具有产业引导性的风险投资机机构。这种基金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以小部分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有效地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增强创业投资资本供给,鼓励种子期、起步期的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初创企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国各级政府共成立1531只政府引导基金[11],自身规模累计达到2.74万亿元人民币。

这些地方政府基金能够很好地扶持本地产业。例如,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上海科创投受托管理,重点引导资金投向上海市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代表投资项目包括了中卫半导体、微创心脉医疗技术、奇步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等上市企业。再比如,广州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设立的规模500亿元的前沿科技产业基金,其主要以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的前沿科技产业为核心,发展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前瞻性的大中型项目,投资了如泰瑞生物、暗物智能、广汽埃安、广电运通等企业。

除此之外,深圳市天使母基金作为全国最大的天使投资类政府引导基金,也通过专注投资培育战略性产业,如半导体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养出以安路科技、宁德时代、迈瑞医疗为代表的众多上市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基金,从医美巨头华熙生物,到芯片设计领先公司纳芯微,再到国产CAD软件头部提供商浩辰软件这些业内颇具影响的上市公司背后,都出现了苏州基金的身影。其他城市亦有类似的例子。

(三)不成功的案例

就像所有尝试一样,中国在不断的尝试中免不了有些案例是不成功的。以下,我挑选了三个不成功的案例作为参考。

无锡尚德(下称尚德)曾是中国大型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2000年,无锡市市政府与海归创始人达成合作,并调集市属企业600万元建立尚德电力公司[12]。得益于领先的技术,完整的产业链和不断完善的政府平台建设,尚德于2005年成功在纽交所上市。但这家光伏产业里的巨头,却于八年后宣布破产重组。

按照中共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的论文《从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所述,尚德的失败,一部分是因为它内部管理原因导致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同时也因为政府不断提供的巨额资金和宽松信贷政策,让尚德可以扩大它的产业链,加剧了企业流动性风险,最后引致到破产。从尚德的案例中,我们得以反思:政府在资金上的引导与扶持,有时非但无法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反而会使企业忽略客观事实,做出错误的风险判断与决策。

另一个例子是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维)。作为当年入选亚洲百强企业的光伏巨头,赛维于2006年在美国纽交所单一上市,创下了当年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IPO记录[13]。然而,曾经向着世界第一进军的企业,却在金融危机后迅速走向衰败。根据当年政策规定,光伏企业的最高负债率不得超过40%。赛维当年102.7%的负债率,已经严重违反了市场规则,就连江西省新余市市政府提供的30亿元救助资金和当地国资对于其股本的兜底都已无法完全拖住赛维的下沉。

2017年武汉市投资的武汉宏芯更是戏剧性。刚成立不久后,宏芯花重金请来在芯片行业富有经营的管理人,购入荷兰ASML公司的光刻机,投资额高达1280亿人民币,被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然而如此集钱财、人才、器材为一体,万众瞩目的芯片公司,仅仅在两年后便抵押掉了光刻机。而令人惊奇的是,抵押状态上赫然写着“全新尚未使用”。按腾讯科技的报道透露[14],后经调查发现,几位公司董事通过设立空壳公司北京光量蓝图,拉上武汉市政府成立重点项目公司武汉宏芯,然后通过总包商“武汉火炬建设”,将债务和风险转移给贷款银行、分包商、供应商。而各位涉事人在利用政府对芯片行业的重视牟取巨额利润之后,便全身而退了。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任何体制都存在不完美。中国改革开放后所经历的有成功,亦有不成功,但总的来说,中国取得的进步是比较多和显著的。而且因为它内在的“试验、学习、调整”的规律,它亦形成了一种自己修复的能力。

五、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今天的中国人基于底层的大规模组织能力,透过不断的“试验、学习、调整”,将中国发展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到今天已经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理念。这种发展模式驱动着,仍将继续驱动中国的发展,亦主宰着中国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主要的角色。

这些理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发展模式的文化渊源

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到从印度传入和融入中国主流思想的佛学。尽管儒家和法家的传承主导着中国主流思想,其他思想,特别是道家和佛家,亦同时在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有一些思想,如纵横家,阴阳家,兵家,墨家和名家等,依然同时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中。今天许多中国人常用的成语多来自于这些思想。

尽管自两汉以来,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而儒家思想的确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兼具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因此,近代从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会被中国人所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像所有的外来思想一样,它亦在某种程度上被中国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亦能接纳市场经济的主要原则,在经过不断的试验,学习,调整之后,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Chinese modernization)的发展路径,而现代化是现代性(modernity)的具体表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中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例如,中国领导人于1990年初期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许多人来说,这好像一个矛盾的概念,但正如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业务创始人郑力行先生所言,中国领导人明白,这个貌似对立的理念,其实是一致的。而以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来说,这个貌似矛盾的尝试却被证明是可行的。

我将中国这种“行走在两种对立脉搏之间”视为包容的表现。这种表现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阴阳家和从印度传来的佛家的中心思想:世间事物均是由“阴”与“阳”所组成,两者貌似对立,实则相互影响。而这种行走在两种对立面之间的逻辑,能够让中国人在任何一个方向都不会走得太远。正是因为建立在不断试验、学习和调整的方法论上,中国人做事的方式更能避免走上极端。

正如纽约时报的潘公凯(Philip P. Pan)在2018年的文章《拒绝失败之地》(The Land that Failed to Fail)所提出:“中国一直行走在两种对立的脉搏之间,在开放与压制、尝试变化与抵制变化之间前进,触礁的风险使他们在任何一个方向都不会走得太远[15]。”潘先生可能是西方第一位能够指出中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拥有那么强大的韧性和发展动力的国家,但他没有详细解释背后的原因。不过,他观察到的行走在两种对立面之间能“使他们在任何一个方向都不会走得太远”反应了在不断试验、学习和调整之中,中国做事的方式更能避免走上极端。我同意这个观点。

6: 《拒绝失败之地》的封面

(来源: 纽约时报)

事实上,对于“两种对立力量同时存在”的理解,并不只是中国(和印度)认识到,在西方亦有存在,起码在企业战略,组织和领导力方面存在。

比如,于1998年出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凯思琳•艾森哈特(Kathleen Eisenhardt)和她的博士生肖娜•布朗(Shona Brown)一同撰写的《在边缘上竞争》(Competing on the Edge)一书。它与之前所有的(静态)战略理论最大的差别就是它将战略的前提条件(经营环境)充分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的事物,而作为反应手段的企业战略亦应不断整体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平衡。

7: 《在边缘上竞争》的核心思想

(来源: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网络和高风分析)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有序中混沌的战略》(Strategy as Structured Chaos)。它是说企业所处的竞争和经营环境本质是在“有序”(Structure)和混沌(Chaos)之间徘徊。它既不会完全有序,亦不会完全混沌(无序),但有序和混沌之间的比重是可以随着时空而不断变化的,亦即钟摆可随时移动。在高度复杂和高速变化的经营环境里,企业的战略家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有序和混沌两种貌似对立的力量之间不断掌握它们的相对强弱,随时随刻做出判断,并以此判断为基础,适时做出动态调整和平衡。按两位作者所说,无论是控制还是释放,集权还是授权,维持还是变革,都需要找一个适度的平衡点。极端的管理方式往往会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埋下隐患。在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发展战略其实就是要在控制与混沌之间取得平衡。

我在博斯咨询公司(Booz & Company)的前同事乔恩•卡森巴赫(Jon R. Katzenbach)是一位组织设计方面的专家。他曾指出,组织内往往存在“软”“硬”两种力量,要达到“软”“硬”之间的平衡。任何企业运作时都存在正式和非正式两种组织,分别代表组织内的“软”与“硬”两种力量。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是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的管理结构,是规则、等级制度和绩效考核等要素的理性结合。在这种组织中,大多数高级管理人员都曾接受金融、技术、运营等“硬训练”,已经学会在正式组织中自如地工作,熟练使用组织结构图、流程图或平衡计分卡等有形工具。

相对的,非正式组织(informal  organization)则是公司所有人文部分的结合,包括价值观、情感、表现行为、传言、文化标准,以及潜在的人际关系等,即“软实力”,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企业。即便是最理性的经理人也必须承认,公司中的非正式组织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公司转型过程中。例如基层员工中意外涌现出领导者、业务单元迅速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反复运算等。但是,非正式组织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暗中的反对者、阻碍工作推进的焦虑和恐惧等。

正式组织代表着组织的显意识,而非正式组织则代表着组织的潜意识。优秀的组织领导者十分懂得如何在保持和改进正式组织的同时,积极调动非正式组织,使两者保持同步。在领导能力方面,能够在追求高业绩的同时,平衡“软”与“硬”两种力量的“跨越界限的领导”,往往对于公司最为关键。

华为的任正非先生亦看到了这一点。《中外管理杂志》2015年5月刊中一篇报道提到,华为2014年已经登上了全球电信设备商的巅峰,而华为登顶也意味着转型。企业运势犹如走钢丝的平衡,这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或套路完成的,而是在混沌、颤抖中把握节律和平衡的实际体验,是很多尝试和失败的精华。人们或许会感受到某些东西在那里指引着企业,但它难以捉摸,更无法指出它,无法描述出它。任正非把这种状况叫做“灰度”。在某一次演讲中他提到:“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这就是“在边缘上竞争”的精髓,也是对“两种对立力量同时存在”的理解与“阴”“阳”平衡的把握。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前商学院院长罗杰·马丁(Roger L. Martin)在2019年出版的《整合思维》[16] (The Opposable Mind) 一书中亦提出,杰出的领导者应该“有倾向和能力在脑海中共存两种或多种完全不同的想法”,并且“不会简单的选择其中一个选项,而是冷静思考,综合相反的想法后得出更好的结论”。

马丁在书中强调了对于整合思维的领导者来说想象力的重要性,他们必须意识到,现有模式可能有完备的信息,但并不完美。整合思维的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寻找多种假设,容忍并鼓励针锋相对的观点。在遇到对立的想法时,他们不会选择其中一个想法,而是通过融合并超越现有想法,形成更具创造力的新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中国领导人在国家发展时一直践行的发展模式之一。

从西方再回到中国。

中国的大规模组织能力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即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士大夫”阶层所指的是官场有职位的人,亦指一些有声望的知识分子。这种济世安民的思想从个人逐渐引伸至小集体以及大集体,代表中国士大夫们不单考虑个人和家庭,亦会考虑国家以及“天下”。这是一种立体的思维,同时包容了个人与集体。

当然,儒家思想亦受到不少历史学家诟病。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令中国没法发展现代科学和科技,在18/19世纪中落后于欧洲。在“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中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讨论,相对西方,中国(和印度)落后了。不过,透过这段历史的冲击,中国的知识分子依然凭着原有的“士大夫精神”,不断探索如何革新中国。他们最多参考的信息便是西方的思想和历史,特别是在宗教改革、启蒙时代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事迹。

纵然儒家有它的核心理念,但它却没有“排他性”,它可以包容其他思想。可以说,“士大夫精神”不是代表过时的思想,它有它的传统的一面,但同时亦有它现代的另一面。

今天,我们依然在许多中国人的身上看到了“士大夫精神”,不过是以一种“新士大夫”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中不只是政府官员,还有不少企业家。于2012年出版,由陈海先生所著的《九二派 : “新士大夫”企业家的商道与理想》一书,回顾了一批被称为“九二派”的企业家的成长史,以及他们在1992年前后的生活情境。

8: 九二派:《“新士大夫”企业家的商道与理想》封面

(来源:中信出版社)

1992年是特殊的一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入党的纲领,加速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创造出一个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亦造就了一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抱负的企业家下海拼搏,而当中有不少企业家今日已经为人所熟悉,他们被统称为“九二派”。

中国的传统教育秉承“精英治国”和“学而优则仕”。但自1992年,大批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逐渐脱离体制,希望从市场中寻找新机会。

传统上,“士大夫”阶层所指的是官场有职位的人,亦指一些有声望的知识分子。书中提到的“新士大夫”指的是曾经在体制内工作的知识分子或官僚,在脱离体制后,处于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又成长为有相当成就的人物。历史上,中国的人才配置是“单轨”制的,通过科举等形式吸纳人才,并进入政府工作。而随着“新士大夫”的诞生,人才配置出现了“双轨”,有更多具备“企业家才能”和“领导力”的人才进入工商界,促成社会更迅速的经济发展。

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企业家人才在政府和工商业之间的配置情况,是观察一个经济体系最重要的视角。

这种“集体的意识”,构成了今天中国大规模组织力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更加强化和制度化,让今天的中国在调动大量资源时行之有效。当然,透过更现代化的组织方法和科技的融合,今天的中国在大规模组织方面变得更上一层。

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可追溯到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当时的中国人认为理想世界为“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教授在这方面有许多研究。他指出:“‘天下’概念意味着一个使世界成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体系,一个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从而超越现代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天下体系是基于存在论而与价值观无关的世界,是以共在存在论为基础的世界体系。”当然,“天下”只是一种理想或者理念,但这种想法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

202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国式现代化将作为重要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包含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出内容中的五大核心理念不少源自于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和文明的主张,但亦包括一些现代的新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人自古已经知道必须要与自然和谐地共存。到明代王阳明(大约15世纪初期)总结了“天人合一”,充分代表了中国人对人和大自然共存的深刻理念。这个理念与今天西方世界经常讲的“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不谋而合。

9: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来源:中国外交部、高风分析)

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文明不代表中国人已经知道了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答案,肯定不是。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遇上过无数不同的经历,有好的,有坏的;有成功的,亦有失败的;有统一时,亦有分裂。这过程丰富了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和经验。在国家分裂时,各种势力相互竞争,战略思想特别重要,而且往往要求立体的战略考虑。在国家统一时,如何在一个广袤的国土上建立有效的管治机制,让有贤能的人士能够服务社会,自然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管治体系。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和广阔的国土上,军事冲突屡次出现,在所难免,而统治权亦会转手。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却没有中断过,而且往往原来主流的文化可以将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原本的文化和文明。这一方面强化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另一方面亦表明中国不会惧怕接受新的事物。

(二)活力依然存在

没有任何体制是可以免疫于经济周期的,中国的发展模式亦不可例外。无论是受到外来或内在的因素影响,中国的经济亦会进入周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有些波动的波幅非常大。例如在1990年中期,中国的通胀曾达到24.1%[17];在2008年,因为在美国发生的金融风暴,中国的经济亦受到巨大的影响,以至中国政府需要动用四万亿人民币的资金刺激经济。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经济亦遇上了不少挑战,比如消费转弱,个别房企出现债务危机和失业率偏高等。

借用纽约时报潘公凯的说法,中国俨然是块“拒绝失败之地”。 这样的标题可能有点夸张,但无可否认,中国过去几十年表现出来的是强劲的活力,而且还未有减弱的趋势。

对于“中国模式”的理解,是我在中国进行了30多年的战略咨询工作,以及与大量的客户紧密工作中体验出来的。郑力行先生在这方面给予我不少启发。在1993年一个客户演讲中,郑先生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ocialist market economy)表面上看似矛盾,但事实上,它是可行和合理的。当时,我还不太了解郑先生的论述,但他提出来的观点让我以后30年在中国的工作中不断观察和反思,逐渐地,我开始明白郑先生当年那段话的意思。

没有一个体制是完美无瑕的,关键是它的最底层逻辑和建构的合理性,以及它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多强。中国的发展模式具备不同的工具资源和系统,让它更能有效应付和解决问题,减少经济与社会所受到的波动,让整体的韧力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出来。

在我思考“中国模式”的时候,我想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基本要素,那就是“活力”。这是一个在描述一件事或者一种情景时经常被过度使用,或者说被滥用的词。我认为这种活力是推动中国发展并持续前进的基本素质、特征、和性格。它是中国人在一段历史进程中的集体追求和战略目标,加上相关体制和机制,以及国际与国内综合环境形势所衍生出来的软能力。它并非始于一个十分详细的蓝图,而是在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中创造出的一种充满思想的能力,一种愿意学习、适应并吸收同化的意愿。中国人对世界各种现象的认知往往包含两种明显相反的力量,而看清这一点,并能够妥善处理相互作用间的关系,往往是中国解决许多问题的关键。而这,正是中国得以韧性发展的底层逻辑。


后记

这篇文章是我在今年7月下旬写完的,主要是我在写的一本英文书的其中一章。我认为世界上很多人都不完全了解中国在发展中所展现的表象背后的基本原因。

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会有它的问题。以中国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而言,问题必定是有的。特别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通过试验、学习和调整进行尝试,在变化的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新的矛盾,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与此同时,在透过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过程中,我们亦可以在矛盾中寻找新的场景、平衡和发展。

在这段时间中,不少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应该说,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到问题的全面性。我想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更有全面性、前瞻性和立体观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北京日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高速铁路网,2023年预计投产高铁2500公里]. (2023.01.04).https://news.bjd.com.cn/2023/01/04/10287505.shtml

【2】搜狐新闻.[10287.45公里丨城市轨道交通2022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2023.04.01).https://www.sohu.com/a/661817139_121123909

【3】中国政府网.[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2023.03.23).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23/content_5748075.htm

【4】中国政府网.[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2021.02.0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866.htm#1

【5】中国新闻网.[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成中国金融业60年重要拐点].(2009.09.11).https://www.chinanews.com.cn/cj/cj-gncj/news/2009/09-11/1862084.shtml

【6】证券时报.[这个产业干到了千亿,合肥做对了什么]. (2023.02.21).http://www.stcn.com/article/detail/798940.html

【7】网易号.[联想集团溢价计算机组装厂如何助力合肥经济腾飞].(2022.07.27).https://m.163.com/dy/article/HD93LDDN0553AZLI.html

【8】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70亿元战投协议敲定:蔚来中国总部为何落地合肥].(2020.04.30).http://www.chinatopbrands.net/s/1450-5731-17124.html

【9】21财经.[估值千亿芯片龙头长鑫存储IPO“资本局”]. (2023.04.25).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30425/765abe14e1acb0455dbec790d52c2ee0.html

【10】华夏EV网.[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安徽合肥,计划总投资231亿元人民币].http://www.evinchina.com/newsshow-3405.html

【11】知乎.[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及案例].(2023.04.25).https://zhuanlan.zhihu.com/p/624703525

【1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016.08.02).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2/c401815-28604378.html

【13】澎湃新闻.[昔日光伏巨头破产重整期间的董事长,落马了].(2018.07.10).https://www.baidu.com/link?url=Wo7CNVbTAlL9PSbFm7zWoPlWstTUsvXZYC2epAnpjf0ROxXPGz8Exkjnh7Pa9uqCthUWFUOH_LWus8lp9hEJw_&wd=&eqid=a542701a00023aec00000006649e53a7

【14】腾讯科技.[武汉弘芯造芯片一地鸡毛:背后股东系空壳 割政府韭菜套银行钱].(2020.09.04).https://picture.iczhiku.com/weixin/message1599221736504.html

【15】纽约时报.潘公凯. [拒绝失败之地].(2018.11.18).The Land That Failed to Fail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

【16】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罗杰·马丁. 整合思维:成功的领导者如何通过整合思维取胜.(2009.7.13)

【17】英大证券. [历次通胀数据及展望].(2021.05.11).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105121491224021_1.pdf?1620815825000.pdf

灼见名家 | 谢祖墀:赢在当下,赢在未来──霍尼韦尔公司的战略与决策

文 | 谢祖墀

2022-05-18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5月18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高德威扭转霍尼韦尔的故事给予了企业管理人员不少启示。

2002年,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因深陷财务困境而濒临倒闭,有着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债务负担,还有许多会计上的错误和不符合环保标准等的污染等难题亟待解决。

在2020年,这家公司却转身成为了全球500强科技巨头,市值从原来的200亿美元飙升至12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百分之800。能够让公司起死回生的,正是霍尼韦尔当时的董事长兼CEO高德威先生(David M. Cote)。在他2020年出版的书《长期主义》(Winning Now, Winning Later,2021年出版)中谈及了其理念。

业绩表现的3个指导性原则

我在4月24日早上,与高先生、霍尼韦尔当时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和前中国区总裁沈达理先生(Shane Tedjarati)在长江商学院的「全球大变局」讲堂上交流了两小时,从中了解了在他们两位的领导下,霍尼韦尔公司如何将公司业绩进行大扭转,并且成为美国标普500公司上表现最出色的公司之一。

在高先生领导期间,霍尼韦尔的股价比标普500指数上升达2.5倍;同时,该公司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他们两人管理期间,霍尼韦尔中国的收入从仅仅3亿5000万美元骤升至大约60亿美元左右,成为该公司除美国市场以外最大的市场,以及它在价值递增方面最大的贡献者。

霍尼韦尔公司是怎样做到的?高德威在公司内部总结了一套「短期和长期业绩表现的3个指导性原则」:

1. 保证会计和商业活动的真实性;
2. 投资未来,但决不过度投资;以及
3. 在保持固定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增长。

同时做表面对立的事情

当我与高先生交谈时,他反覆强调了「同时做成两样表面看似对立的事情」。以他的谈话来说,就是「目标决定高度,但设定目标的时候,总有一些其他的隐含因素需要考虑。」并且「获得想要的成就是有难度的。首先,你需要开始换种方式思考问题;其次,你亦需要换种方式着手处理你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矛盾出现。」

根据这套简短但有效的原则,霍尼韦尔逐步摆脱了负债的困境。在做出业务决策的时候,管理团队都会在保证长期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去做提高短期利益的选择。团队必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的根源和症结,以一种更加严谨和批判性的方式,去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拆解,最终将方案落实到战略规划之上。

高德威说,「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原因是流程改进。如果你检查任何流程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改进得更加高效和有效。」

他还说,「为公司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公司的员工都对企业文化有高度认同,才能打造出一个高效并且齐心协力的组织。」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股权激励等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不认同公司文化的经理们逐步清除后,霍尼韦尔逐步成为高德威理想中的样子。

培养勇于跨越层级的主动性

他还指出,一间企业除了它的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之外,还有它的「非正式组织」(informal organization)。于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按照正式组织的内部从序关系而建立和遵循,但最有效率的沟通、决策和执行是通过其内部的一些非正式关系进行,而成功的领导者必须了解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以及进行适当的塑造,以致适当的决定可以有效地在企业内外执行。

我以前在博斯咨询公司(Booz & Company)的一位资深合伙人乔恩·卡岑巴赫(Jon Katzenbach)在多年前已经指出了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聪明的企业已经发现,为自己的业务创造持久价值的最好办法,是培养非正式和敢于跨越层级的主动性,而不能仅依靠正式的自上而下的「规则管理」(rules of engagement)。这是一种由在企业工作时产生的联系、互动、信念和影响组成的长期活跃的网路。

职能改造 扭转失败故事

而这些都是为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霍尼韦尔当时开始做一种叫做职能改造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告诉财务、IT、HR和法律部门,他们需要让固定成本保持不变。霍尼韦尔将销售额从220亿美元提升到430亿美元,在这期间,固定成本不仅保持不变,甚至在让服务品质提升的同时,成本亦有所下降。

高德威扭转霍尼韦尔的故事给予了企业管理人员不少启示。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与西方在贸易和商业方面的未来可能情景

文 | 谢祖墀

2022-05-13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5月13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却可能会有3种情景出现。

自从俄乌战争开始,以及上海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企业(包括外资和内资)以及投资人都在问同样一个问题:中国与西方在贸易和商业方面的关系在将来会在哪些方面产生改变,而这些改变又将会对他们企业产生什么影响?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中美角力持续 世界风云变幻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世界风云变幻,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中国(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在众多行业和产品中最大的市场之一、重要的供应链枢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自从中美贸易战开始以来,中国与美国在经贸关系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亦基本结束了自从1990年代以来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与当年美国和苏联的冷战不一样,经历了30多年的全球化发展之后,中美两国,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进行了高度的融合,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这种高度融合的情况并未阻止某些人提出「脱钩」的言论。具体表现在对高端芯片的停供、对一系列中国科技公司的制裁和「清洁网络」等各种举措。

但在同时,中国对外的贸易额却不断攀升。在这次疫情之前,2021年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而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亦破了记录,2021全年为1734.8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

加强中国与西方脱钩的正负因素

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的韧性所在。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有什么因素将会加强中国与西方脱钩,而又有什么因素将会让双方的关系继续增强,至少不会恶化。

从负面因素上来看,地缘政治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原因不言而喻。俄乌战争将加剧西方对他们认为是非盟友的高度怀疑。西方给予俄罗斯的制裁将不单只对俄罗斯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中国无论在直接方面或是间接方面的影响亦在所难免。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亦受到严重的中断,许多产品的供应都受到了影响。对某些行业来说,「脱钩」已经形成。比如众所周知的是高端芯片的供应。在智能汽车方面,中美双方在智能基建方面的投入和理念不一样──实际上,在智能以及自动驾驶方面,中美已经基本走上了不同的路。

根据于5月刚发表的上海美商会的调查,56%的受访者表示供应链中断对他们的业务产生了负面影响。有68%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可以部分复工,但其中一半都认为供应链中断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至于正面因素,中国市场就许多行业和产品而言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中国亦是许多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中心,特别那些依赖庞大供应网络集群和高效人力资源的行业。同时,中国在不同领域中亦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无论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或者5G技术等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强势的创新动力和生态系统。

不少跨国公司认为他们必须要处于中国,以便他们通过市场中的实践来吸收中国创新的真髓,从而在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学以致用。中国的创新正在从过去跟随别人所定下的规则去进行创新,逐渐在某些领域变成新标准的制定者,不但为自己,亦为他人制定新的标准。

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在这次国际地缘政治开始大变之前,事实上人类不但已经充分接受了全球化的理念,认为它是能为全人类带来整体好处的;而且在科技驱动之下,人类一直期望着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可以出现,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透过一个「向善的网络」来进行更多、更直接的沟通。

未来中国与西方的3种情景

不过这样的理想在今天的局势看来不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而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却可能会有3种情景出现:

第一种情景可以形容为「一个世界,两个体系」:世界变成了两个集团,一个由美国领导,一个则由中国发挥关键作用。这两个不同且高度割裂的中心,使得全球的贸易投资、供应链、人才流动等受阻,而基于这种情景,亦会形成多个独立的跨境金融支付系统。

从另外一个极端来看,我们可能迎来「全球化2.0」,在这第二种情境下,中国将继续作为向西方供应产品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将成为需求来源,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RCEP等区域贸易集团亦将加强中国的贸易和供应链地位。虽然SWIFT仍是主要国际支付系统,中国的CIPS亦将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支付系统。中美关系的演变,亦可能进入一种折衷的情景:「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这种情景下,中美之间部分「脱钩」、部分「重新挂钩」、亦可能部分「新的脱钩」。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的作用虽仍然重要,但是有一定程度的供应链会「回流」到西方/美国,一些新的制造业亦将在西方/美国建立,以及一些「区域化」和「本地化」现象亦会出现。此种情景下,虽然SWIFT仍然是主要的支付系统,但其他系统亦将会涌现。

当然,这些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对于一些敏感度比较高的行业,如高科技,某种程度的脱钩完全有可能;相反来说,敏感度较低的行业,如快消品、零售、食品等,「全球化2.0」的情景则最有可能实现。而对于大部分其他行业而言,「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情景将会怎样演变?许多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智库及研究机构亦曾与我交流过。可以说,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众说纷纭,都自觉是有理有据的。

而我个人则倾向认为,总的来说在主体经济上,中国与西方将会逐渐转移到「全球化2.0」的情景。但这需要一定时间和某些「有定义性的时刻」(defining moments)出现。

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清醒和客观的判断将是制定具体战略的最基本输入。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新CPU应当超越旧CPU

文 | 谢祖墀

2022-05-05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5月5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下一届的香港特区政府要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旧的CPU」,而是一个具有整体和超越过去眼界和视野的能力,加上能协调强大执行力的新战略规划能力部门。

我在4月20日「灼见名家」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香港特区政府必须建立战略规划能力〉一文。在4月29日,李先生在宣读他的政纲时提到,他将会「强化政策研究和统筹能力」。有报道说,李先生是要重新建立中央政策组(CPU)。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提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他说的那样,受快速变化的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气候问题、科技以及俄乌战争的影响,香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分裂与融合同时存在。在香港内部,人们仍然需要面对2019年修例风波的后果、疫情困扰,以及长期存在的住房、教育、社会向上流动性不足等问题。

中国经济模式 重在不断试验

自2020年起,香港开始将自己的规划和目标与中国大陆的国家规划相互结合。中国具备在中央和地方两级,都可以良好运作的规划体系和能力,然而香港在这方面没有可以与之对应的政府部门或组织。

某些评论者们不断声称,这种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是「计划经济」,并批评它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但这是错误的观点。虽然中国这种规划方法起源于前苏联,但它已经演变成另一种非常不同的体制。与苏联不同,中国孕育了大批的企业家和民营企业,他们通常会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以及透过了解国家政策进行投资和经营。地方政府亦与中央政府的政策保持一致,来支援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许多跨国公司也从这种模式中受益。

在过去40多年的中国政治开放中,按照「有中国特色的3层经济发展模式」揉合了政府规划和市场力量的优势,中国在经济市场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除了政府和市场、企业的揉合之外,这种做法关键在它能容许不断的实验和按实验结果来进行调整。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个恰当的范例。

香港规划须考虑中国及世界格局

CPU成立于1989年英国统治香港时期。1997年香港回归后,CPU仍然保留了下来。在董建华先生当特首的期间,我曾担任CPU的非全职顾问。当时的CPU非常注重从香港的普通民众那里获得对政府政策的反馈。虽然达不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但它还是能够从政府以外的专业人士那里,收集到一定程度和水准的战略思考。今天,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复制旧CPU的模式,将并不能满足香港今天和未来的战略需要。「新CPU」应该涵盖更广泛的、更具有战略性的香港特区议题。

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重塑战略规划能力,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并且应该在规划香港特区自身战略的过程中,将中国内地,以及全球宏观的背景影响考虑在内。特区政府还不应只进行短期、以政策局为主导的规划,而应该同时解决跨职能边界、复杂的长期问题。

战略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专业能力。战略规划始于对问题的明确定义,以及对需要做出选择的来龙去脉的深入理解。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应当建立起一个恰当的战略规划组织,并招纳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人才。这个小组需要与中国内地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发改委)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与公众的互动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来源之一,因而,这个战略规划的团队应当深入到当地的社区与基层中。同时,它亦需要与本地、内地以及全球的关键意见领袖、智库保持密切联系。因此,这个团队的关键人物不仅需要在战略思维和战略分析方面训练有素,而且需要能够巧妙地用其他人可以理解且欣赏的语言,来表达复杂而且更有深度的见解,特别是面对国际上有影响的机构或个人。

地方政府须扮演积极角色

事实上,尽管香港回归已经快25年了,香港特区官员对于中国内地的治理体制,特别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了解甚为乏善足陈。许多官员以为,在内地任何事情都是「阿爷话事」,仿佛在上面一个人或一小撮人便能令所有事情发生。

内地的产业规划虽然往往是内地中央政府制定大方向,但地方政府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极的地方政府会扮演引导投资者的角色,往往透过地方引导基金投资于初创企业,向它们进行孵化,透过当地政府成立的生态系统,协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并于适当的时候退出投资。

深圳在这方面是佼佼者,据立法会议员洪雯女士的研究,深创投是深圳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于1999年成立的。深创投采取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积极引导资本培训初创企业。截至2022年3月,深创投已投1440个项目,居内地创投行业之首。深圳市政府在2004年出资成立深投控,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并以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为投资目标。2020年成为深圳市售价国企世界500强企业。

而洪女士亦建议政府化被动为主动,拨出未来基金中的一定份额,设立一个由香港政府直接参与的创投机构。在资本构成方面,可纳入部分「香港增长组合」及其之下的「策略性创科基金」和「大湾区投资基金」。若采用混合所有权模式,可以邀请国内、国际顶尖投资机构战略合作,力求股权结构多元化、管理团队国际化。

在投资标的方面,应该聚焦对香港长远发展具战略价值的创科产业、制造业及其他能丰富本地经济结构的新兴产业,覆盖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既孵化本和培育本港优秀企业,也吸引境外企业来港,为香港经济开拓新的增长点。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不过,在做这方面的决定前,相关政府必须对该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提供详细的可行方案。没有类似「新CPU」的规划机构,是很难有效、及时做到应有的设计和决定的。

新CPU须建立自身的生态系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现在(和过去)的相关特区政府团队里,实际上放了多少精力去分析和了解,更不要做出预判,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局势对于香港本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以及我们的发展和应变战略应该是什么?

过去数年间,中国推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会指导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它和国际,特别是区域伙伴的关系。我们有没有研究过,共同富裕、双循环经济政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经济/碳中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重要政策对香港的含义是什么?还有「一带一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和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等区域性甚至跨大洲的倡议或协议,对香港有什么影响?

从全球局势来看,俄乌战争、新冠疫情、中美博弈、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可能场景,香港又应如何事前作出适当的部署呢?特别是地缘政治的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关系之间的演变,将会对香港以及中国有什么影响?

政府必须深思熟虑,有一班人全职地去观察、思考、研究和不断地作出对香港、大湾区乃至中国最恰当的判断。这是一份全职和专业的工作,需要透过多类渠道收集信息和进行分析与沟通。换句话说,这组织部门必须建立它本身的「生态系统」。

下一届的香港特区政府要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旧的CPU」,而是一个具有整体和超越过去眼界和视野的能力,加上能协调强大执行力的新战略规划能力部门。

中国的规划演变的历史是市场与政府边界调整的历史。香港拥有有效的市场,过去缺的是有为的政府,但政府如何有为,需要从大历史、大的体系去考虑,香港需要大格局。

香港市民对新一届的特区政府抱有很高的期望。因而,建立一个能够超越旧CPU战略规划能力的新CPU应该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新香港特区政府必须建立战略规划能力

文 | 谢祖墀

2022-4-20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4月20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应该建立(或重振)在战略规划方面的能力和相关组织部门。从根本的工作本质来说,这部门应该要比以往的CPU更加战略性;相对政策局来说,更有驾驭的权力。

自从英国殖民地时代的财政司郭伯伟所提出的「不干预政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被奉为香港经济政策的核心价值,到今天已过了50年。这种今天看来极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方针,一直被认为是香港经济政策的金科玉律,而同时主导了香港政府体系内受训练出来的政务官(AO)的思维和做事方式。

这种情况尽管于回归之后,依然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特区政府,在做出政策时的思维方法。

港府缺乏战略观点

尽管「不干预政策」于港英时代被奉为主要的决策依据,港英政府于1989年设立了中央政策组(CPU),目的是为港府三位主要官员研究复杂的政策问题(特别是那些涉及政府多个决策范围的政策问题),分析各项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自从香港回归之后,CPU一直延续下来。我亦曾于董建华时代担任了CPU的兼职成员,对它的运作有一点了解。严格上,CPU(起码我在任的时候)工作主要在几方面:第一,通过成员们吸收社会对香港政府的某些政策的反应;第二,让各政策局局级官员在推出新政策之前,来进行预演,听取成员的回馈;以及第三,定时进行民意调查,对香港人对政府方面的意见进行调查和分析。

感觉上,尽管有了CPU的存在,香港特区政府在主要的大战略和大观点方面依然缺乏;起码从外界来看,不是很清楚。而香港尽管回归之后经历了几位特首,他们之间对战略的认知和执行有相当大的差异,从最本质上依然延续着过去的思路,主导着香港的政策。

到林郑月娥年代,她甚至取消了CPU,连最低限度的跨职能规划能力都被消除了。政策变得更为困囿于不同政策局的个别范围之内,观点集中于纵向思维,而对较宏观和跨越既定纵向边界的横向思考和考虑并不足够,特别在需要充分了解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全局观、地缘政治、科技发展、全球企业动态等方面是非常不足够的。特别是在2020年之后,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开始积极融入中国国家发展大局之中,这方面能力上的缺口更加明显。

中国战略规划优点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的战略规划能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在其中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它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牵头组织统一规划体系建设。此外,发改委负责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以及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等。

中国的重要规划主要体现于它的5年规划,而这些规划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进行层层分解,令全国都可以按规划来进行适当的部署和执行。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这种「从上而下」的规划方法违反了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的原则,而事实并不如此。而且总的来说,中国在过去3、4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证明了从国家层面作出适当的规划,是可以相当有效的。

客观来讲,中国的体制揉合了国家规划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活力。它的有效性同时取决于其他两个因素,第一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高度参与。第二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和民间(包括本地和外资)资本(和国有资本)之间的纽带,让国家政策可以透过与企业合作在地方层面有效执行。

事实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推动当地经济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他们最高速发展的时候,政府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台湾地区在发展最快速的阶段时,政府亦起了关键的带头作用。

美国于罗斯福总统年代执行的「新政」,主要条件亦是政府大力参与经济建设,让美国可以从大萧条时代快速走出来。今天我们看美国总统拜登的「重建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新政,实际上亦涉及了不少政府的直接参与。

战略规划日趋重要

今天香港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日趋复杂、多变和不确定。许多问题是不容易从某种既有的方式来对待和分析的,因为许多事物的边界正在不断的转移,同时新的事物亦经常出现。假如我们只凭过去的眼光来观察和进行分析,往往连最低程度的problem definition(问题的定义)都可能弄不清楚。从时间方面来看,同一议题可以穿越时空而所延伸,简单地把问题分成「短期」和「长期」往往不足以完全掌握议题的核心和解决的方法。

其实不单在政府里面,在企业里面特别是那些大型的跨国企业,他们一般都会设有战略部门,因为这些企业都知道,他们在做营运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分析能力来协助企业的CEO和其他高管作出正确的预判和战略选择。特别是在今天全球瞬息万变,不确定性特别高的环境里,战略部门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日趋重要。

在考虑战略的时候,企业必须清晰知道他们要做的战略部署基本原因是什么?同时他们亦需要对影响公司发展和战略的大局(Context)进行深刻的分析和了解。从最基本面来看,战略主要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1)在哪里玩?2)如何玩?3)什么时候玩什么?和4)我们胜算的理由何在?假如连企业都需要战略部门,比企业复杂得多的政府是否更需要这方面的能力呢?

战略的本质就是要在不确定性情况作出最优选的决定,包括风险的规避,而做此决定的时候必定会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竞争(和合作)态势。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在这样情况中能够对大局和将来作出客观和合理的分析和抉择。当整体战略出来之后,战略部门会负责将此整体战略进行分解,让整体战略可以分拆到可执行的水准上,以及将分解了的战略单元与相应的绩效衡量指标(KPI)连接起来,让战略和执行可以一气呵成。

战略是一门专业,其中有科学的成分,亦有艺术的成分。负责战略工作的人必须拥有足够的资质和天分,并不是随便找个人来担当就行。

建立内外有效沟通

我认为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应该建立(或重振)在战略规划方面的能力和相关组织部门。从根本的工作本质来说,这部门应该要比以往的CPU更加战略性;相对政策局来说,更有驾驭的权力。他必须要与内地重要规划部门,如中央和各地方的发改委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工作关系。

当然他应向特首负责,并协助特首和司长们分析和解决,重大和关键的重要战略问题和相关的顶层设计。他必须与各政策局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让重要战略和局级的政策能够保持一致。

在工作过程中,战略部门对外部环境应该保持高度的联系和紧密的观察。这不仅仅包括香港本身、香港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之间的关系、同时亦应包括对亚太区域以及全球形势有着密切的观察。这需要战略部门的从业者必须走进社会,与社会各阶层经常接触,能够充分掌握着社会对政府的回馈和意见。

此战略部门还应与全球的政府对口单位和相关智库研究机构,建立和保持紧密的沟通和交流。从对外关系来说,战略部门亦应利用这些对外的关系,积极讲好「中国的故事」和「香港的故事」。有需要时,他们(可以配合内地相关单位)对国际事务作出详细的研究。

能够做好这方面的人必须能够进行战略性思考,有深厚而广泛的知识,能横向思考、拥有丰富、跨国界的人脉关系,以及能够娴熟地利用对方能够明白的语言和语境进行沟通。香港很多人都能够说英语,但能够战略性和复杂性地(sophisticated)表达观点的其实不多。

新的香港特区政府令人期待。新的特首要做的事很多,建立有效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将是一重要举措。

灼见名家 | 谢祖墀:解读中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新政

文 | 谢祖墀

2022-04-15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4月15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2年4月13日刊登于《中国日报》网站,此为中译本。

2022年4月10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导方针,提出打破地方保护和消除市场分割,并破除影响经济增长的障碍,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有效监管、公平竞争和完全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

统一准入制度 促进公平竞争

新的指导方针将允许企业家们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的优势,这亦将加快构建中国高标准的市场生态系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持续推动中国的深化改革和高品质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将打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可以促进商品、服务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顺畅的流通。除此之外,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亦会提高生产和监管效率,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举措之一是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为国内外企业进入市场提供统一的国内生产要素和资源。因此,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亦可增强市场监管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事实上,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想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官方于近期公布的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但市场上依然存在许多旧经济体制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市场被分割成多个由当地法律法规管辖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受当地政府保护已成为常态。尽管多年来,中国在消除阻碍市场发展的区域壁垒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严格来说,中国迄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科技打破壁垒 再思发展战略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内部驱动因素的影响,在现在这个时机推出这项新政策是可能的,也是可取的。此外,全球地缘政治、俄乌战争、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对中国在全球商业中的角色产生了重大影响,亦增加了贸易的不确定性。中国为了实现其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确保其内部商业和贸易的稳定,即中国政府经常提及的「内循环」。

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压力下,中国正在积极地采取具体措施,从而加快建设高效、基于规则和开放的国内统一市场,并鼓励公平竞争。这亦是国家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市场主体注入更多活力,同时推动国内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新举措。

建设强大统一的国内市场,必须消除国内外企业的市场准入壁垒,构建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服务的内外畅通流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现在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打破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加需要仔细思考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设计各自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考虑一些预先具备的(因体制给予的)定位优势。

为了确保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国政府需要确保竞争环境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政府应该鼓励适当与正确的竞争,同时确保规则的公平性与透明性。为此,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更多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加入中国市场的竞争,这亦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的竞争和创新。

跨省市合作区域试点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想法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疑问,中国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还是一系列的地方市场?按照中国的方式,中国政府已于好几年前开始在区域层面,对这一政策进行试验与探索,例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京津冀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跨省市合作区域。亦是这些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构成了国家新政策的基础。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另一个目标是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说明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来降低交易成本。以此为契机,中国将进一步统一基本制度和规则,包括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中国需要在不同部门分别建立其基础设施和平台,并实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无缝连接,这其中包括物流、交易资讯以及交易平台的共用。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各种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包括土地、人力资源、资本、技术、资料和能源。

除此之外,市场将会建立更加统一的商品和服务标准。而为了进一步打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确保公开、公平的竞争,相关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和政府执法亦将变得更加规范。

私企、外资仍是主要参与者

我们曾接触过的一些公司提到,他们并不能完全了解这项新政策的实质内容。从我的观察来看,造成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政策还未有交代得非常清楚。有些人认为这个新政策会将中国带回「计划经济」模式。但事实上,虽然中国政府在这项新政策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未来的市场主要参与者,将会是更多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基于规则的竞争将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益亦将会提高。

总而言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对平衡资源配置、促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振兴全国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政府已采取多方面的努力,不断打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如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进一步开放不同产业等。

而新政策的提出,将通过采取更加统一和清晰的措施,与其它的政策一起,为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新政策下所提出的市场开放,不仅将提高中国经济,亦将更近一步改善全球供应链和创新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发展。

灼见名家 | 谢祖墀: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企业将如何发力?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4月6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家必须建立更强的全局观,对主体趋势必须具有更深邃的洞察力,同时对风险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建立底线思维。

2022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上作出《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是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过去一年,在防控新冠疫情的同时,中国的经济保持稳步发展,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此外,中国亦在持续不断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李克强总理提出,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这与2021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调一致,是结合了现实需要和潜在能力后的综合考虑。

3月16日,副总理刘鹤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的专题会议里,提出中国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最为关键的仍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和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推进科技创新 促进自立自强

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李克强总理亦强调了要将创新作为发展的首要战略,尤其是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名列世界前茅,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数字消费、数字产业等快速发展。中国亦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例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建立新的赛道,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第一;5G技术领跑,核心专利数世界第一,5G基站建设持续推进并率先实现5G商用。

未来一年,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依然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中国政府也为此提供了诸多方向的支持。例如:「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将一步拉动IT基础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链发展;VR/AR与元宇宙的结合将促进智能硬件的再创新;智慧城市、数字乡村的发展,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换的同时,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更好地融合;「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的开展将为半导体、人工智能、5G等关键产业链国产供应商崛起提供支持,从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高端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汽车产业亦是未来国家战略发展聚焦的领域之一。中国将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和制造,包括对税收、供应链,以及对企业自身的支持。在近期开展的「两会」中,多个汽车企业代表提案中表明,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核心技术、标凖,以及相关设施,以保障供应链的安全和提高国产化水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不少外资企业都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整改无序扩张

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国家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李克强总理亦通过政府报告,再次强调了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中国将继续努力推动能源革命,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其中包括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大型风光电基地的规划建设,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等。

政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计划与措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预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们亦均将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

近年来,中国平台经济迅速发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市场垄断、无序扩张的问题日益突显。应对监管滞后甚至空白这类问题,政府正在作出努力,逐步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将通过更加规范与透明的监管要求与手段,对大型平台公司的工作进行整改与治理,从而促进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未来全球化将以中国为重心

此外,随着国际事态的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亦有相当影响。此次报告虽未提及地缘政治的影响,但随着最近国际局势紧张,中国经济发展亦增加了不确定性。俄乌冲突引发的黑天鹅事件引起了全球市场的波动,包括股市下跌,原油、天然气、粮食和金属等价格大幅波动和供应链的割裂,一系列的经济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包括对中国的广泛关注。

中国在过去40年中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和制造国之一,亦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主要贸易伙伴。许多国际舆论因此认为,未来中国的贸易成本将会提高,而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我认为,在国际局势持续紧张之际,俄乌冲突后的新国际秩序中,虽然中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中国将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稳定之堡垒,起码相对上而言。尽管逆全球化的力量俨然日趋壮大,全球化的基本驱动因素仍将会存在,并且逐渐将以中国为重心或重心之一。

表面上,某种力量将会驱使某种程度的「脱钩」产生,但中国的经济规模、科技力量和供应链能力,以及逐渐对外开放的政策将让全球化和互联互通的黏力以中国为中心地加强。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军事冲突后的秩序将加速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这对一些本来依赖原有的金融体系为生的企业们将是一项威胁,但对一些可依靠新的金融体系而随机崛起的颠覆型企业将会提供极大的机会。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中国企业家必须建立更强的全局观,对主体趋势必须具有更深邃的洞察力,同时对风险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并能建立底线思维。

中国经济如今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更将以数字赋能产业、城市、生活,更多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新的商业模式,更多的资源亦将向制造业、服务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中小微企业等领域倾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投入。而在这些领域上,中国企业将能找到不少发力的地方。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为什么战略思维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那么重要?

文 | 谢祖墀

2022-3-2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3月2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Why Strategic Thinking is Important For Global Companies Operating in China?” 于2022年3月1日发表在高风咨询微信公众号,此为中译本。

今天,中国是许多跨国公司的首要市场。尽管存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供应链中断和许多其他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中国仍然是许多跨国公司业务的中心。2021年1月至7月,中国收到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达到1,007.4亿美元,同比增长30.9%,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FDI接收国。

除此之外,根据上海美国商会2021年中国商业报告统计,超过80%的受访公司预计它们2021年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将增加,其增长水准亦将恢复到中美贸易战前的水准。

考虑到变化的规模性、复杂性、速度和强度,以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角色的迅速演变,许多跨国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他们并没有那么熟悉的领域。更为根本的是,不断发展的治理体系,自上而下的国家规划和充满活力的商业领域,通常通过具有能力并且资源丰富的地方政府作为桥梁进行连接,从而建立了一套非常独特的治理方法。

这种治理方法是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并创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环境。因此,很少有跨国公司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便能够完全理解并欣赏这种环境。而中国的治理体系随着时间也在不断发展,今天的中国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性,同时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解决诸多方面的问题。

不断变化的中国环境

对于很多跨国公司来说,中国给予了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商业环境和格局。当跨国公司初次进入中国时,他们一般会把他们在其他国家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简单的复制到中国来。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是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目的的。不过,许多跨国公司很快就开始感受到在中国经营独特的地方,并意识到他们需要作出对应的调整。

中国环境的变化是由政策、科技和需求模式的变动而推动的。中国的政策往往为国家带来新的方向和重点,亦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新的机会。如今,科技无处不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亦是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和发展新商业模式的助推器。而中国的需求模式亦正在迅速变化,它不仅源于新政策或新技术的变化,而且还源于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品牌偏好的变化。

这些驱动因素通常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以不连续的方式出现。随着市场的扩大,中国本土竞争者全面崛起。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甚至是这些跨国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线上支付和物流等行业,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过去,中国企业仅在少数几个领域占据强势地位,而其中许多是有政策和资源倾斜的国有企业。随着中国不断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允许外国公司更多进入,这种现象正在逐渐减少。在更多开放的领域,中国企业表现出的实力和能力,甚至连一些知名的西方跨国公司都难以企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中国企业通常比跨国公司更具战略预判的能力。换句话说,相对跨国公司而言,中国企业一般更能在事前能够预判由这些关键驱动因素变化而带来的即将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本土化?什么是本土化?

外国跨国公司很早就意识到了本土化的必要性。在30年前,当我开始为跨国公司提供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建议时,跨国公司已经知道他们需要进行本土化。然而,他们当时对本土化的理解仅仅只是雇用一些当地员工,而包括战略在内的主要决策权仍由太过不了解中国背景的经理们掌握。

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公司对于本土化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许多跨国公司会雇用一个「中国区负责人」,他通常是具有销售或行销背景的人。他的优先职责是实现全球总部制定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销售目标。

另外,一些多业务单位的公司会指定某人为「中国区CEO或主席」,只是他通常没有或很少有业务职责,通常只是公司的一个形象人物。这类「中国区负责人」的工作重点除了作为公司在中国的公众形象外,还要建立和维护与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以及与中国合资伙伴的关系(如适用)。

在这两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领导力能力都不理想。只是专注于运营的领导者只会专注于根据「已事先定义和制定的内容」来实现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财务目标。这些管理者通常只重视短期利益,思想是线性的和只关注增量和KPI(关键绩效指标)。

仪式型领导则只是注重公关活动和相关仪式。在业务上他们往往只能扮演边缘的角色,而非核心。跨国公司的总部通常与中国有一段距离,对中国的情况谈不上熟悉,甚至可以说是缺乏了解。

虽然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雇用了当地员工,也从世界其他地方调来了他们的员工,但在某些能力方面仍存在差距,特别是解释不断变化的中国环境的能力。许多跨国公司发现他们无法在中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潜力,不仅是在营收或对于供应链的掌控不如预期,而愈来愈多的是从中国的创新中获取知识和灵感的能力。

许多跨国公司亦被新政策、新创新或新竞争对手的出现打到措手不及。过于简单的对本土化的理解和派遣一些外籍人士到中国,不足以让跨国公司充分实现其目的。

尽管战略思考能力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人员的一项关键技能,但并没有多少跨国公司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当地管理人员这种方面的技能。在普遍不具备足够基本的战略思考能力情况下,企业可能会掉进一些常见的误区。

1. 错过了「不连续」的机会(或威胁)

在中国,机会(和威胁)往往以不连续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运营为中心的线性思维和方法往往会错过大机会或威胁。虽然以运营为中心对实现短期结果至关重要,但从战略上预测下一个不连续的出现方式和时间的能力将意味着企业能否掌握下一个新的机会或威胁。

2. 周边视野不充分

上述第1点的一个推论是,为什么以及关注运营的管理者往往忽略了公司业务的边缘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他们只关注业务的核心。在这里,「核心」意味着公司的核心业务或商业模式,而「边缘」意味着在公司业务的边缘或核心之外出现的新情况。但今天的核心业务可能明天变成公司的边缘业务。相反来说,亦很有可能。能够做到这种动态战略的调整需要管理者拥有适当的周边视野和观察。

以产品市场细分为例,许多跨国公司有时倾向于关注中国的高端市场,因为他们认为在世界其他地方作为高端销售的产品在中国也应该服务于高端市场。不过,当他们专注于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很快就会出现一个「中端市场」的细分市场。由于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在专注于高端市场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中端市场的出现,而中端市场往往由迅速崛起的本土竞争者占有。有限的周边发展视野往往限制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们在中国所能看到的机会和风险。

3. 忽略了新的竞争对手

只专注于经营却缺乏战略思维的跨国公司管理者们通常将在中国的竞争对手,定义为与他们在世界其他地方遇到的竞争对手一样。他们来到中国后,在一段时间内,通常会遇到一些当地的竞争对手。这些本地公司通常来自相同的行业,并且一开始就被知悉。

然而,随着中国环境的发展,新的本地竞争对手往往「不知从何而来」。这些公司可能是较小的本地公司,他们能够看到新的市场机会,并希望从市场上获得一些份额。或者,他们可能是已经在其他相邻领域取得成功的本土企业。当这些本土企业看到机会时,他们可能决定进入你的市场。这些竞争者往往会带来现有玩家可能不具备的生态系统和能力,因此可以改写游戏规则。

4. 需要更好地了解如何建立自己所需要的能力

跨国公司往往把能力看作是他们内部发展和拥有的东西,有时他们会通过兼并和收购,或组建某种合资企业来获得新的能力。尽管如此,跨国公司普遍认为能力应该是他们自己的,由他们自己拥有。这是从「核心竞争力或能力驱动战略」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概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中,连续跳跃的战略方法往往要求公司在从一个机会跳到另一个机会的过程中,形成协作伙伴关系,以填补能力差距。一般称「生态系统」,这些合作关系的形成和维护正日益成为中国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就这一点而言,在中国的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注重运营的跨国公司经理人往往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未能为其公司建立正确的生态系统。

思想领导力和沟通是关键

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领导人的角色因跨国公司本身的定义而不同。跨国公司(通常是多业务单位)的中国区负责人最原始的角色是一个仪式性的推动者。随着跨国公司本身对这一职位的战略重要性的内化,中国区负责人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作为公司正式的业务领导,中国区负责人必须履行一系列的职责,不仅要负责财务表现,还要负责对思想的领导。

考虑到快速发展的中国环境,以及环境本身如何制定跨国公司在中国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领导人和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战略思维的精髓提炼成为「思想领袖」。

近期从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刚退休的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也是其中国战略的设计师沉达理(Shane Tedjarati)强调将中国团队视为「思考型团队」并加以对待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的管理者不能简单地认为「业务如常」,只是执行命令。本土团队必须能够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市场的战略动态,并能够向全球总部和业务部门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说明在中国采取什么正确的战略方针。

战略思维能力使本土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将中国的情况传达给全球总部的相关人员。更多的时候,全球总部的高管并不能密切关注中国错综复杂的发展,也没有足够的背景和知识来充分了解当地的情况。因此,本土管理者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本土管理者从战略角度充分掌握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向全球总部传达。但更多的时候,这种沟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足,导致了上述许多常见的误区。

毋庸置疑,对于跨国公司的中国区管理者来说,在中国如何达到运营和财务指标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仅仅关注运营而不具备足够的战略思维,并不足以使任何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两者缺一不可。现在,更多的跨国公司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需要,并愿意通过适当的投资来建立这种能力。鉴于中国的重要性和当地人才的可塑性,我相信情况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正在塑造着跨国企业的组织与领导力

 

文 | 谢祖墀

2022-2-23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2月23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月8日发表在高风微信公众号。展望未来,中国不仅将引领着跨国公司的商业战略思考和部署,它亦将会主导他们在组织和领导力方面的重塑。

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一些前所未有的干扰及问题, 如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地缘政治、数字经济和数字鸿沟,以及全球化与去全球化之间的拉锯战等,正在严重地影响着全世界。

特别是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约40年前,相对于与当时毫无疑问是世界遥遥领先的经济体美国相比,中国的GDP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今天,中国的GDP已经占有全球总数的大约15%,紧随美国之后。全球经济力量结构上的重大变化为中国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未知挑战。

中国汽车行业正快速更迭

汽车行业是一个展示未来可能发展的好例子。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快速更迭的过程中变得智能、互联互通、电动化以及自动化。这意味着软件和电子零部件正成为汽车愈来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他们的产品生命周期亦正在变得愈来愈短。与此同时,新产品和技术所须的资本投入亦正在大幅增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经济体。中国政府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了全球汽车行业创新与变革的中心。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售量同比增长3.8%,达到了2628万台。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达到了450万台,几乎达到了总销售量的六分之一,并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50%以上。

随着中国的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智能和互联互通的的交通工具变得愈来愈普遍。而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亦随着世界领先的软件和硬件企业的参与,正在取得可观的进展。这一进展得益于不少中国城市正在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亦是中国推出智慧城市计划的一部分。

一系列新的新能源汽车玩家已经开始出现,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央企如一汽、长安,以及地方国企如上汽、广汽都已进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中,广汽集团已经宣布它的电动汽车子公司广汽埃安将会独立运营。民营企业也正在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包括例如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等汽车公司。

近10年内创立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例如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已经在市场上开辟了新的道路,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除此之外,华为、百度、小米这些科技公司也正在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创新者,而非模仿者

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已经从一个「山寨大国」发展为一个创新型的经济体。透过利用移动互联网作为平台,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创造了新的数字商业模式来解决了不少社会中的痛点问题。这些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字节跳动、京东、拼多多等,在这段时间都实现了飞速增长,并形成了大型的平台公司。

与此同时,「硬科技」行业的公司如华为、中芯国际、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也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改革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公司的增长往往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看到其他创业者的成功例子时,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不是我?」「如果别人能成功,为什么我不能?」在这些企业家的领导下,这些公司,尤其是在创业期间,往往能够快速、敏捷的适应市场变化。

他们一般并不介意把他们的想法投入市场做实验,特别是对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企业来说经常更是这样。他们俨然都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如果我们从近距离观察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营汽车公司的领导者,我们会发现他们都具有一些类似的特质。这些企业家都是连续创业者,他们不害怕承担风险,在面对多变的环境的时候,他们可以迅速地调整经营策略和敏捷应对市场变化。他们一方面具有竞争的特质,同时亦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与他人合作。

适时、连续的跳跃战略

企业战略背后的概念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30年前,企业高管、咨询公司和学者们喜欢讨论在「多元化」(建立庞大但通常互不相关的业务组合)和「聚焦」(透过公司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经营)之间的比较和取舍。从那时开始,「基于核心竞争力或能力」的战略便成为了商业世界中的主流战略框架,指导着许多大型企业高层们如何做出战略决策,以及支配着资本市场如何衡量公司的价值。

这两个概念都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企业(和一些美国西岸领先的科技公司)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对于那些于2000年代后期,透过使用消费互联网作为平台高速发展起来的一些企业。

在2014年,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框架:即使公司缺乏所有必要的全部能力,他们仍然可以通过「适时、连续的跳跃」,从现有的情况跳跃而获得新的机会。采用这种战略的企业领导层需要经常评估新机会带来的吸引力,对比他们当前的能力。尽管往往企业当前的能力未必能够足以应付新业务中的需要,企业决策者会作出跳或不跳的决定。尽管能力有所不足,不少企业都会从原有的领域跳进新的领域中,然后尽快弥补中间的能力差距。

弥补能力差距可以通过企业的自身建立,亦可通过从与合作伙伴合作中获取,后者即今天许多人所讲的「生态系统」。我称这种战略思考方式为「战略第3条路」,它可以弥补前面提到的两个原有战略框架之间的理论不足之处。因此也可以说,商业生态系统是「第3条路」战略的组织体现。换言之,商业生态系统创建的基本需求,是出于公司在跳跃时希望尽快弥补能力空缺的原因。

通过这种适时、连续的跳跃战略,很多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在有合适时机的时候完成了从一个机会跳到另一个机会的跃进。今天,他们所依赖的科技已经变成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和云计算等前沿的科技。放松管制催生新的企业错综关系

中国政府将科技创新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核心。汽车就是有代表性的行业。可以想像,未来中国许多行业将会出现更多颠覆性的变化。

自2022年1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了所有在中国汽车整车领域对外资的限制。在过去的30多年中,外资汽车生产商必须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市场经营,而且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50%。许多评论者在过去一段较长时间中却不断假定在这些中外合资企业中,重要的价值贡献者是外资,而中资大部分只是在占着便宜而已。

但是在这个规定取消之后,外资汽车公司并没有大量取消或调整他们与中方的合资关系,从而建立自己的独资业务,反而是马上出现了许多不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新的错综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了多个中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国公司的不同排列组合。除了汽车生产商,其他参与者如零部件供应商和软体设计公司也有所参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错综关系意味着在新时代竞争需要更多和更新的能力和创造力,而汽车行业的格局将会被进一步颠覆。

作为智慧城市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数字和智能的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和大量兴建。这些建设让更先进设计的新一代汽车以及其他关键零部件如电池等的实现变为更有可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全球汽车行业正在走向「一个世界,两个系统」(One World, Two Systems),这两个系统的中心分别是中国和美国(或西方世界)。

中国正在塑造跨国企业的组织与领导力

而对着中国的改变与成长,西方跨国公司也不断地在进行反思。最初,他们一般会把他们在其他国家的产品或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来,认为这样做便能足够获取中国市场的机会。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是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目的的。

但在过去20、30年间,中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经历了多次的更迭,中国和中国企业已经变得更有创新能力,而在华经营的外国跨国公司通常反而对不断变化的科技创新和商业环境反应较为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自己对中国的观察、理解和内在化的认知能力有所不足所致。

今天,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在华经营的的跨国公司已经明白并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但他们常常由于多年累积下来的组织惯性不能完全或及时作出适当的改变。但是为了面对环境的改变,他们必须进行调整,能够实现这种改变的领导层变得更加举足轻重。跨国公司要做的是,要了解自己需要改变什么以及如何领导和管理这些改变──不论是在思维方式、战略制定、推动创新,还是在预测消费者或客户偏好等多个方面。

随着中国从「标准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身份的转变,不少跨国公司亦已意识到他们的改变需要从更深的层次中思考和着手。中国正从4个方面开始制定新标准。第一是技术协议的设置,主要在5G的部署上体现。第二是创造新颖的商业模型。应用程式TikTok(抖音海外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彻底颠覆了短视频App领域。在2021年,TikTok超越了谷歌成为世界上最多访问的网站。第三方面是中国建立的新的产业赛道,并进行颠覆,例如新能源汽车。第四,中国推出的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开创性应用将会对中国以及全球金融产生重大影响。

大多数跨国公司的中国组织都是以前建立的,这其中包括架构、人事、能力、系统和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和风格。当时中国的整体情况往往与今天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每一家跨国公司都需要检验以上这些元素是否仍然适用于今天的新时代。毕竟,中国的振兴不仅仅是技术性质和递增式发展而已,它是凭借着中国悠久而丰富,且具包容性的文明、文化与历史,同时它也是变革性的。

展望未来,中国不仅将引领着跨国公司的商业战略思考和部署,它亦将会主导他们在组织和领导力方面的重塑。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诱因

文 | 谢祖墀

2021-1-26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1月26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谢博士解释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

美国哈佛大学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贝尔弗中心,Belfer center)于2021年12月发布了报告《科技大竞争:中国对美国》(The Great Tech Rivalry: China vs USA),对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科技技术发展状况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报告作者,来自于哈佛甘迺迪学院的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亦与谷歌前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同时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关于这一主题的专栏文章,他们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5G、量子资讯技术、半导体、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等领域已经超过美国。

贝尔弗中心的研究报告用了一句话来概括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举国体制」(原文用了”whole-of-society”的叫法,但更普遍的叫法应是”whole-of-nation”)。但它是如何推动中国科技的加速发展的?美国政治决策层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推动中国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原因,以便其决策者能够制定更具战略性的应对措施。

中美的「举国体制」差异

中国的「五年规划」的功能是制定国家战略发展的优先事项,以及应对中国未来国内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措施。尽管某些人一直在嘲笑中国自上而下的规划体系,但中国的规划及决策,尽管不是没有瑕疵,但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中国在过去10几年的快速发展显得尤为突出。

最近,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例如对高端半导体芯片的制裁,但这种制裁反而促进了中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和科技独立。芯片业内,世界上许多人都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芯片产业在高端领域能赶上台湾、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近期发布了数字经济相关发展政策报告,其涵盖了中国未来5年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关键传统产业和关键技术的数字转型、以及公共服务的数字化。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扶持产业这一举动并不新鲜。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经济大萧条后,亦是通过「罗斯福新政」振兴了美国经济。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通过确定各自的工业政策和优先战略定位,使其经济快速增长。其他许多国家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政府扶持。

但中国在推行自上而下的规划政策的同时,也在让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兴起,他们加上原有的国有企业,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

国有企业提供如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公共物品,他们不仅仅以狭义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是更多的来履行其对人民的部分社会责任。这些公共物品亦为中国的所有企业的运营提供了支持,包括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从而进一步为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创造了一个更有效率的生态系统。

此外,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和民间企业之间的纽带,不断引导资源流向政府规划的优先产业,同时通过融资、孵化初创企业和公私合营等方式,支援其辖区内的企业。这种分层方法确保了国家资源支援实现最为关键的目标,同时提供凝聚力和韧性。

这为什么会发生,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国由古至今的战略思考

自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来,中国的知识份子一直在深思该如何振兴中国。他们深刻意识到,相较于其他方法,科技将是振兴中国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演变,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发展了诸多的思想和哲学,而历代的中国人亦会从中寻找、发展、调整、吸收和学习,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加上对西方政治思想如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共同构建了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基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意志。在中国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这种包容和瞻前顾后的心态以及方法亦可从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一切体现出来。

面对科技制裁等威胁,中国将坚定不移的采取行动去中和这一威胁。在中国政府提出明确和合理目标的大前提下,人民和企业愿意且致力于遵守中国政府制定的计画和政策,并为之而付出努力。

在中国运营的西方跨国公司的企业家们比政客们更了解中国。前苹果大学的顾道格博士(Doug Guthrie)强调了为什么中国对苹果的成功至关重要。作为苹果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中心,中国的供应商集群、勤劳的工人以及来自当地政府的支援为企业运营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地可靠的,以及成本、品质和时效性都最优化的结构。

苹果公司和其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了苹果产品所需的智慧财产权,实现了双赢,苹果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企业。

同样的故事亦发生于特斯拉和英伟达。2019年,当特斯拉在美国经营遇到困难时,中国政府帮助其从几家中国国有银行获得14亿美元贷款,容许了其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的建造,并给予土地、基建的支持。这一举动扭转了特斯拉的命运。如今,特斯拉作为中国最畅销的电动乘用车品牌,其在全球的交付量有一半来自于上海的工厂。中国对于特斯拉至关重要。

同样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半导体公司英伟达亦从中国对汽车芯片的巨大需求中获益匪浅。英伟达副总裁阿里‧卡尼(Ali Kani)强调了中国充满活力的电动汽车行业对公司拓展全球汽车业务的重要性,并预计公司未来6年将实现80亿美元的汽车业务收入。

与此同时,许多美国科技公司亦在中国经济中获益,并能够理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有效性。而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将公司的中国战略视为一种双赢战略,在其战略规划中,他们自己和中国都将是赢家。

这样的战略思考同样适用于国家层面。尽管贝尔弗中心的研究将中美之间的科技关系称为”Rivalry”,意即「有对抗性的竞争」,但更具建设性地思考中美科技发展关系,更应是「在必要时竞争,在适当时合作」。科技,可以帮助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推进这一发展进程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创新新时代引领新的转变

文 | 谢祖墀

2021-1-1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1月19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2年1月16日刊登于《中国日报》网站,此为中译本。

现今不少人都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位化经济体。自2000年代末以来,许多公司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日益普及的优势,发展出不少创新的商业模式。随着5G、人工智慧、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型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科技创新阶段。

加上政府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一部分宣布的最新政策,科技自给自足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重点之一。为此,创新的重点正在从消费互联网驱动转向「硬技术」领域,如:高端半导体晶元、精密和智慧制造、机器人、生命科学和其他领域。在科技金融领域,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也已成为发展的优先事项。

从技术追随者变为标准制定者

在不久前,中国还经常被认为是一个喜欢抄袭别人的国家。中国公司生产的产品经常被嘲笑为「山寨货」,被认为品质低劣,经常是假冒或模仿的,缺乏创意。很少有人会预料到中国人会如此迅速地转变,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创新者。亦让谷歌前首席执行官艾力‧施密特(Eric Schmidt)感叹地说,「(中国)的技术比西方先进了几代了。」

这一个新时代标志着不仅体现中国在采用了什么技术或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创新,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从技术标准追随者逐渐转变为全球标准制定者。

中国人正在以四种方式制定着新的标准:第一个是技术协议设置,目前主要表现为5G的推出;第二是创造创新的商业模式;第三是通过创造全新的产业来对整体行业进行颠覆;还有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开创性应用。

在技术协定制定方面,华为等中国公司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5G技术标准制定方面。这项技术对许多加速增长和发展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5G正在实现更高级的自动驾驶、远程诊断和操作以及数位孪生。2020年7月,在5G标准竞赛中,华为发明的3GPP 5G技术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宣布为唯一的国际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到2023年底,将最终确定30项关键行业标准。

人工智慧驱动 优化用家内容

中国的创新者还开发了不少新的商业模式,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标准」做法。例如,主要视频的社交媒体应用如TikTok、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应用程式、食品配送应用程式美团等。于2021年,TikTok超越了谷歌成为全球访问次数最多的网站。其巨大的使用者黏性表明该应用程式深受使用者喜爱。

TikTok及其在中国的孪生兄弟抖音,使用人工智慧驱动的演算法,来评估每个使用者的需求,然后在使用者感兴趣的领域推出「订制」内容,从而提高其商品推广的转化率。TikTok和抖音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背后强大的AI演算法,这些演算法可以优化内容的创建、策划和推荐。TikTok的成功令Facebook亦曾经尝试抄袭,但最后并不成功。

TikTok、抖音,以及哔哩哔哩、快手和小红书等其他社交商务应用程式,已经成为消费品的主要销售管道。与此同时,关键意见领袖(KOL)已经彻底改变了现代销售和行销。中国和外国公司都抓住了这一趋势,兰蔻(Lancôme)和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等化妆品品牌都在中国采用KOL和社交商务此一行销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 催生协同效应

中国也在重新定义整个行业的标准,汽车和出行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互联数字经济开拓方式的发展让汽车制造商公司重新思考其产品,以及孕育了一批全新的出行行业的企业。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技术正在腾飞,从好几年前开始,中国政府就出台了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而且,中国各地的城市都在为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并将智慧成分嵌入其中。这反过来产生了协同效应,导致了新型智慧和互联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而自动驾驶技术亦不断有所发展。随着软体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不仅在车的设计和生产,整个行业的价值链都受到了根本上的颠覆。

外国汽车制造商也已经认识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创新。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宣称「中国是大众汽车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对福特汽车而言,中国创新计划和智慧技术计划是其「中国2.0」战略的核心部分。

中国是第一个开发和部署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主要经济体,CBDC是一个国家官方货币的电子记录。CBDC将会简化跨境支付,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并通过将无银行帐户客户纳入金融体系来促进经济中的金融包容性。虽然一些国家正在开发自己的数字货币,但中国在数位人民币方面无疑处于领先地位。

2020年4月,数位人民币试点专案在四个城市启动。数字货币的首次亮相是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PBOC)在2014年宣布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系统研究开始的6年历程的高潮。如今,数位人民币试点的范围和规模都在快速增长。

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可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也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这还可能颠覆全球金融体系,因为数字人民币可能成为重新定义全球金融规则的工具,并可能会颠覆该行业现有的参与者。

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制定更多标准的国家,其创造和定义「创新新赛道」的能力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在中国,逐渐更会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地区。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对于全球企业的重要性

文 | 谢祖墀

2021-12-2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2月29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中国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地缘政治、全球问题和科技带来的新挑战正在使整体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企业正在调整其战略,而他们的全球战略将会更多是以中国为核心。

中国快速发展的环境,例如地缘政治、政策、监管、社会、文化、经济、基础设施等的变化,对在中国经营的企业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的复杂性在于其在规模、速度、强度、颠覆性的需求变化模式,以及深厚和多样性的文化底蕴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而这种复杂性,往往会让不熟悉中国的企业不知所措。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据彭博社报道,未来5年,中国将贡献世界GDP增长总量的1/5以上。2020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了4%,而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49%。亦是在2020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外国投资的首选。

同时,最新来自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数据亦表明了类似的趋势。2021年9月,上海美国商会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在2020年,338家被调查企业中有77.1%的企业在华实现盈利,59.5%的企业增加了在华投资。这与中国其他外国商会的调查结果大致一致。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业绩有喜亦有忧。一些公司在中国业绩表现突出,例如2021年上半年,据德国《经理》杂志报道,大众汽车在华销量占全球销量的49%以上,宝马则超过34%。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也高于其在美国的销量。

而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其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20% 左右,2020年苹果的供应商中,中国供应商数量在其全球供应商中的占比增加到了57%。星巴克和百胜在中国的表现亦不凡。耐克和阿迪达斯,尽管面对竞争力愈来愈强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中国本土运动服装公司,他们仍将中国市场作为其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在家电领域,没有一家外资企业能够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美的、海尔和格力等本土企业等将继续主导市场,小米亦成为智能家电的主要参与者。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因业绩不佳而关闭其中国旗舰店。标致、菲亚特和雷诺等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却没有取得成功。

出于不同的原因,在过去10年之间,一连串的外国零售品牌或选择离开,或选择将其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中国的企业家或公司(如家得宝、乐购、马莎百货、家乐福等)。然而,也有一些如山姆会员店和开市客等零售公司在中国继续运营。

在科技领域,谷歌于2010年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搜索业务,但其广告业务仍在继续,他们并且在中国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谷歌大脑(GoogleBrain)。微软和亚马逊云服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得不错。

中国市场竞争力提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根据当时不同的地缘政治条件,中国正稳步逐步地开放不同领域,允许外国企业与资本的参与。

例如,中国已经开始开放以前相对受限的金融服务业。BlackRock成为首个获批开展独资公募基金业务资产管理公司,PayPal成为中国第一个100%外资持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摩根大通和高盛已于2021年11月获得监管批准,可以完全控制其在中国的投资银行,并正在迅速发展其咨询和资产管理业务。

同时,中国放松了外资汽车建厂限制,取消了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和本地企业建立50:50的合资公司的要求。而特斯拉则迅速利用这一机会,得到了上海政府在土地方面的支持以及来自中国的银行15亿的贷款支持。而宝马将在2022年接管其大部分合资企业,并将持股比例增至75%。大众汽车也同样将其与江淮汽车的合资企业的股份增至75%。

随着中国允许外国公司获得更多市场准入,其自身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本土企业的创新,共同推动各个行业在中国的市场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市场。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尽管特斯拉作为外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五菱、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本土企业在这一领域也极为活跃。而来自相关产业链的其它参与者,如华为、小米、OPPO等也加入了竞争。在电池领域,本土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但韩国LG新能源和一些中国企业都在互相争夺该领域的市场份额。

本土企业自身能力增强

而对于大部分的跨国公司和为他们服务的某些说客、智库等而言,他们无法充分理解快速变化的中国环境。中国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其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亦体现在了快速变化且往往以跨越式方式出现的客户需求模式、加上科技和创新的盛行、由本土竞争者的崛起,和不断创新且巧妙的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的监管、政策和地缘政治条件。而最重要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文明,以及历史背景上的差异。

如今,外资跨国公司在高端微芯片及零部件、高端汽车、精密机械、专利药品和奢侈品牌等特定行业仍然享有相对优势。然而,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在这些领域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同时,这些本土企业在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移动出行服务、在线支付、快消品、家电、「新零售」、智慧物流等方面已经拥有雄厚的实力。

通过「适时、连续型跳跃」的方式(我称之为「战略的第三条路」),许多本土企业,尤其是消费互联网领域的企业,通过利用无线互联网等技术,从一个行业跳跃到另一个行业,而现在他们也愈来愈多地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5G、区块链和云计算,在新机会出现时,帮助他们完成跳跃。尽管他们可能不完全具备所有在新的领域探索的能力,但他们会尝试在跳跃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其中一些这样子做的公司已经成为该行业的巨头。

中国创新能力获关注

今天,跨国公司逐渐发现并意识到中国极富创新能力,并且有足够的实力在世界的舞台上竞争。领先的跨国公司正在向中国学习,并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创新,有些甚至将在中国创新的成果带到世界其他地区。

例如,随着如今的汽车行业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要求愈来愈高,且变得愈发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汽车制造商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而中国在近几年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汽车制造商们在中国测试和试验他们最新的产品和服务时,提供了领先且独特的环境和便利。

为了保持竞争力,现有的诸多大型外国汽车制造商通常采用中国特有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曾提及:在试驾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后,他对汽车的质量印象深刻。而相较于10年前中国制造的汽车仍被视为低质量的山寨车,这种进步是无法想像的。

在消费领域,本土企业也在快速地通过社交电商领域进行创新,挑战曾经的快消品巨头宝洁、联合利华和欧莱雅。关键意见领袖(KOL)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用户的购物体验,他们通过包括抖音、哔哩哔哩和快手在内的流行应用程序与消费者进行社交互动,促进消费。

外资学习在中国经验发展业务

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发现,他们在中国的创新模式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具有潜力。许多在西方的零售商现正积极研究淘宝和京东推出的,以电子商务驱动的全渠道购物模式。

根据德国杂志《经理》的报道,领先的德国工业企业早已认为中国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移动支付已在中国非常盛行。2018年,微信支付每天处理12亿笔交易,而Apple Pay仅每月处理10亿笔交易。2019年中国移动应用总支出为54万亿美元,约为美国总支出的551倍。

曾经有美国一家大型工业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告诉我, 刚开始时他以为他来中国是来教导中国人的,但过了一段时间,他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来中国学习的。另外一位美国大型企业的客户亦提及,他们的董事会指示在中国的团队探索如何利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来帮助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发展。

如此对中国的认知,为美国大型工业集团霍尼韦尔在中国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霍尼韦尔在中国的收入从2004 年的3.6 亿美元增长到2020 年的超过60 亿美元,占公司全球收入的1/6。霍尼韦尔的中国战略强调了在利用其全球能力的同时,实现本土化的重要性。

霍尼韦尔将为其业务组合中适合的业务,在中国以适合中国的方式进行创新,实现真正的本土化,而不是简单地沿用西方的方法或做事的方式。此外,该公司设想了一个「从中国走向世界」战略,让其在中国的创新亦能在世界其他地方得到应用。

霍尼韦尔中国战略的制定者、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沉达理(Shane Tedjarati)作为中国业务负责人的时候,他直接向首席执行官高德威( Dave Cote ) 汇报,这种形式简化了内部汇报流程,对中国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对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来说,中国不仅仅是其供应链的主要市场或枢纽。它正日益成为知识和创新灵感的源泉。一些公司,例如梅赛德斯─奔驰,已将中国称为「第二故乡」,强调其重要性。对许多公司来说,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尤其是其他新兴市场的业务都有影响。领先的外国跨国公司现在意识到,他们需要将最优秀、最聪明的员工派往中国,让他们接触最新的想法,向当地创新者尤其是数字生态系统学习,开阔视野,并将新获得的知识带回家。

长期以来,某些观察者、说客和某些媒体声称,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因此无法在中国取得成功。他们经常提出的问题包括中国盗取知识产权、缺乏市场准入、市场不公平和缺乏透明度等。尽管这些指控是否全部或局部正确尚有争议,也许其中一部分在某一时刻有可能发生过,但从整体来说,今天这些指控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外资融入差异原因

霍尼韦尔的案例已经说明了将自己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并开发本地化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公司也需要尽量利用其在全球的能力并始终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许多外资公司都尝试过这样做,但结果却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中国不只是一个「中国」而已。中国有三个商业活动圈:第一个是外国公司和组织(如外国商会)的圈子;第二个是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圈子;第三个则是私营企业的圈子,尤其是与当地正在快速发展并且充满活力的中国企业家们合作。

跨国公司想要充分了解中国的背景,就需要将自己完全、同时融入在这三个商业圈之中。然而,外国跨国公司的高管往往只会参与外国的圈子,他们与其他商业圈中的参与者的联系往往相当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浮于表面的。

这样一来,这些企业便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也无法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在新的拐点事件出现之前预测它们的发生。这个评价不仅适用于外籍高管,而且同样适用于不少在外资跨国企业工作的华裔经理们。

因此,拥有一支能够全面渗透中国三大商业圈里的,并且有能力的本土团队非常重要,团队需要愿意并且经常谦虚地学习并接受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并且可以用中文流利的沟通(不是简单的「打个招呼」而已)。同时,他们亦需要具备能够让中国和全球高管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沟通方式,去观察、理解以及综合地看待和讲述中国。

在中国长期经营的外资跨国公司现在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增长和韧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内在动力和中国独特且有效的治理方式推动的,还通过国际贸易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拓宽联系,以及拥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愈来愈多的全球领先的企业们正在经历和理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因不断处于创新前沿,而产生思想和知识的泉源。同时,中国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地缘政治、全球问题和科技带来的新挑战正在使整体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企业正在调整其战略,而他们的全球战略将会更多是以中国为核心。

金融30人 | 科技如何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文 | 谢祖墀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出席“第五届中国国际金融30人论坛暨深港金融合作与发展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此文于2021年11月18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

我的工作是做企业战略咨询的,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超过30年的时间,一直专注在中国地区,包括在香港跟很多企业合作。在这个过程里面看到有很大的改变,有很多的原因,但是科技的发展应该是驱动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包括了地区发展很大的驱动力,所以今天我用大概10分钟的时间,跟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观察。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科技赋能的时代,这个时代跟十几年前互联网为主的科技发展阶段在本质上有很大的不一样。当然移动互联网创造创造了很多独角兽,和对中国很有影响的企业。但是这个游戏差不多快要结束了,新的游戏正在开始,这个新的游戏主要是由几个大的科技创新组成,特别是AI、5G、区块链,我们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科技能带来很多本质不一样的创新,对大湾区,特别是深圳、香港来说有什么含义呢?我们认为有几方面值得关注。

其实大湾区这个区域比较特别,这里包括三个不同的管辖区,这三个管辖区里面有着物理的边界,这样对大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生了很多障碍,以及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过去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在整体的融合方面形成了不少的障碍。这些障碍在其它很多的湾区,包括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究竟怎么解决,我认为科技这在里面会扮演重要角色。

在我们跟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不同的领域都已经因为新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尤其体现在几个比较活跃的领域例如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大健康、金融科技。因为科技的发展,每一个领域都正在经历一轮转折,在良好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举例来说,在自动驾驶出租车方面,大湾区内的广州、深圳的发展在全国以及全球都是走在前沿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个人认为对于整个大湾区的融合,包括对香港来讲,商用车比乘用车的发展机会更多。因为在物流方面,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建立智能的物流基地,大湾区现在在科技方面是存在条件的。

在智能制造方面,深圳、东莞、佛山、广州都做得不错,这方面肯定比香港做得好一点。现在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就是透过新的科技,透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整个智能制造的做法已经会形成一些根本的改变,跟以前的传统制造很不一样的,主要是在智能方面,在分布式的制造方面,现在有可能做得到。这是什么含义呢?香港特区政府一直在讲,我们要再工业化,但是究竟是什么再工业化,我想香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因为在香港很多人的概念里面,可能他在想工业化就是以前香港的工业,后来这些工业转移到内地,香港的工业就空心化了,很多人以为再工业化就是把以前的那些工业制造在香港再重新建立,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新的科技的引导下,制造环节将会有新的业态出现,它会有更清楚的分工,在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分工,香港跟深圳,以及大湾区其城市究竟怎么分工,这是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发展趋势。

大健康这个领域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经常在讨论这个问题,在以前大湾区相互融合的问题,香港人愿不愿意到大湾区生活、工作,其实健康问题是很困扰香港人的。随着新的科技,特别是5G、AI的发展,还有微型机器人科技的发展,现在以远程互联网为基础的医疗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快速的发展,我们可以预测到在很快的未来,远程的诊断、远程医疗都有可能,甚至于应该说很快就会出现,对于整个大湾区的人员流动将会是很大的帮助。

金融科技方面,大家对区块链、数字人民币在政府大湾区的使用,包括香港跨境使用,大家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而且他们愿意继续去研究。

刚才就是我讲的几个简单的行业,其实还有一些行业,但是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每个行业都讲。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不单只是一个智慧城市,可能最后会变成一个智慧的区域。智慧的区域应该包括香港、澳门,不单只是广东省的这几个城市,这个去年互联互通,需要科技的发展。在国内的城市,在这方面发展的比香港快很多,走得更前沿一点,这方面我感觉澳门、香港都需要跟国内的这几个城市,特别是跟深圳更多的合作。

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两个法规的问题,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互联互通的问题。因为互联互通需要做很多的数据交流,如何在新的法规框架下解决和处理,这是很值得大家研究的,希望能在大湾区做出试点的项目。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上海大步迈向数字新时代

 

文 | 谢祖墀

2021-12-08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2月8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上海包容的数字发展环境,吸引了许多中外企业共同参与建设。不论是央企、地方国企,还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特色的数字化转型道路,并在转型的进程中不断培养企业知识化、品质型和数位孪生的特征。

30年前,我开始在上海开展我在中国战略咨询的工作,亲身经历了上海乃至全中国内地在数十年中发展的过程,印象深刻。特别是作为一个曾经留学美国的香港人和长时间先后在数家顶级国际咨询公司工作(故此常态地与全球商业精英们工作和沟通),亲身体验着不同地方之间的此起彼落,不同体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感受良多。

特别是曾经被委任为上海市政府的特聘专家顾问,对上海市政府的发展思考有近距离的观察。自从2014年起,我亦担任着上海国际智库高峰论坛的顾问,每年都给予上海市政府一些建议,见证着上海在这些年的发展。我认为在全国发展的框架和纲领下,上海正在进入一个新数字建设阶段。

良好的数位化转型基础

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的创新先驱,正在深入贯彻数位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思想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早在「十三五」时期,上海就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并卓有成效。于2020年,上海成为首个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中国城市。展望未来,上海可以在哪些方面建设并引领城市数位化转型发展?

上海先进的基础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数位基建方面,上海不断宽频网路、5G基站等建设,并与交通设施进行跨界融合。除此之外,上海亦致力于推进绿色高端数据中心建设:截至2020年,建成面向公众服务的互联网数据中心103个,机柜总量近14万架,建设30余种智慧感终端近60万个。

在数据资源利用方面,上海着力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不断推动普惠金融、商业服务、智慧交通等多个产业试点建设。上海亦不断开放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致力于实现更多的跨部门、跨层级的高效数据交换。

整体联动发展,推动全面数字化转型

上海政府为数位化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与落地提供了大力支援。在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科技方面,上海市金融局从数位人民币为切入点,落地了包括钱包交易、白名单客户等场景。在制造领域,上海市经信委建成了26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

而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市以科学大数据为核心建造了世界级数位产业集群。目前,上海是国内领先的积体电路产业发展城市,2020年销售规模达2070亿元,同比增长21.4%。在上海,有700余家相关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吸引了全国近40%的相关产业人才,其中不乏知名晶元企业如英特尔、英飞凌等。

领先企业带动了一批本土的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内的独角兽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在人工智慧产业方面,上海集聚包括商汤科技、依图等在内的1000余家核心企业,相关产业重大项目纷纷在上海立项推进。

在生活领域,数位化重塑了许多行业的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效率与便捷性。以智慧医疗与智慧出行为例,上海市政府与理疗体系围绕医护建立了诊疗知识库,在全国率先实现市级医院号源池统一,而利用「互联网+」医疗,上海致力于实现医疗机构间的资讯互通,特别是各种检查种类和相关要求的互通。

在智慧交通方面,打通城、车、人的数据互通。未来,从出家门到目的地,实现车随人需、无缝衔接的新体验,极有可能颠覆交通工具的功能和形态。

在治理领域领域,上海市政府打造了更为精准、智慧的「数治」城市新范式。「随申码」、「一网通办」等平台使诸多民生服务完成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企业是上海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海包容的数字发展环境,吸引了许多中外企业共同参与建设。不论是央企、地方国企,还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特色的数字化转型道路,并在转型的进程中不断培养企业知识化、品质型和数位孪生的特征。

领先的外企发挥了示范作用。汽车制造业中大众、特斯拉、凯迪拉克等企业在上海打造超级工厂;制造业中ABB的示范工厂高度实现机器人行业高度柔性和自动化生产;GE医疗打造「爱迪生医疗」平台生态,在中国推动医疗器械100%国产化;还有数位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例如埃森哲、普华永道、IBM、西门子、SAP等一直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重点民企也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了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上平台。其中,正泰集团打造的「一云两网」是能源行业的标杆,该系统管理200多个大型光伏地面电站,有效使平均发电量提升3%、降本5%,能源利用效率提升8%。

云汉芯城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结超40万电子产业开发者、超过6万家电子元器件供应厂商,协同全国10余个电子产业服务平台,实现设计、制造、服务云化。企业的不断创新与投入,为上海未来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构建高效网路安全治理体系极关键

随着数位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多维度融合的复杂系统也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国家最近颁布的《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海量数据的安全治理提供了第一步的法律支援。

在制度方面,上海积极推进《上海数据条例》的立法工作,以保护个人资讯安全。在技术方面,上海不断探索个人资讯和数据脱敏与保护。在制度方面,大数据中心正着眼于从机制上解决系统小而散、数据共用难等问题。

聚焦上海最新的发展

随着愈来愈多的创新科技将不断深入,人们已经开始勾画对未来的更多想像。例如量子计算、脑机介面技术(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元宇宙(Metaverse)等在民生、医疗、政府治理等层面的应用。

未来,元宇宙的概念也许会真的实现,并能进一步赋能上海在经济、生活、治理上的成就。元宇宙为使用者创造了过去无法想像的交互体验,即在一个数位化的世界里进行内容创造。元宇宙必须是即时的,并提供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由于其跨平台、跨虚实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在元宇宙共用、分享、创建、改造及运营相关内容。

届时,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便捷,政府的治理也将更加高效。我们认为,欧美国家的元宇宙发展将以企业和个体消费者为中心,而中国元宇宙的技术将更多会被适用于社会发展方面。到时,不仅是上海,各地方政府将面临关于数据安全与治理,个人和集体行为管理等方面的全新挑战。

同时,它亦将会创造一个新的产业链和相关供应链族群。无论在硬体抑或是软体,都很有可能创造新的业态。

展望未来,上海将在「十四五」时期加速迈入数位新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上海在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位之都的征程上继续前进。

【今日语录】12月3日

 

随着中国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外国人在中国的形象亦发生着变化。那些带来核心科技和创新的外国友人,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受益于此。同时,中国还将为他们提供世界领先的实验室,让他们取得超越本土国家所能实现的进步并且创造双赢,外国友人亦将受到尊重。

灼见名家 | 深圳: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故事

文 | 谢祖墀、胡瑞淇、林宇倩

2021-11-24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与高风咨询高级顾问胡瑞淇、林宇倩共同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1月24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名为Shenzhen: China’s Success Story, 此为中译本。

过去40年以来,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与标志性城市。华为、腾讯、平安、比亚迪等中国知名企业均在此落地深耕,深圳的GDP超过2.7万亿人民币(约4200亿美元),如果与某个国家比,深圳城市GDP仅次于挪威,可排在世界第31位。

深圳已然从一个朴素的小渔村,成功蜕变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科技中心。如今,不少世界各地区和城市都希望借鉴并复制深圳的发展经验。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跃升

深圳的故事经历了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深圳被指定为首批经济特区之一。这意味着它可以尝试新的发展方式,而不必严格参照国内其他地区的做法。在此期间,深圳成为了主要面向西方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基地。

由于深圳毗邻香港,不少香港和其他海外华人的资金,为此类专案提供了足够便利且资金充足的启动平台。由香港和其他海外华人公司主导的工业活动让不少深圳的本土企业,亦逐渐成长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除了在服装、鞋类和玩具等行业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其消费电子行业亦开始脱颖而出,并逐渐将业务边界从美国拓宽至其他亚洲和西方国家。

这些企业被经济特区的政策所吸引,而这些政策亦确保了深圳低成本的营商环境、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廉价工作力也从中国其他城市不断涌入深圳。

在这一时期的深圳发展中,两项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深圳政府开始向房地产开发商出售(或长期租赁)土地,这是从香港学来的创收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深圳积累了大量财政收入,并快速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例如城市交通与电信系统,而这成为了深圳工业化的重要推手。

积极寻求发展与重新置放

大约在2010年代的早期至中期,深圳由于人力成本的上升削弱了其竞争力,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国其他地方或亚洲国家转移。当地政府深刻意识到深圳亟需改变,开始为深圳的下一阶段发展做起了准备。新阶段发展的重点领域聚焦高科技产业,并成功取得了诸多科技上的进步和突破,其中许多专案亦是中国在该领域的首次尝试。

随之而来的,是大力推进工业发展园区的发展建设。深圳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正在进行重塑的全球先进电子产品产业价值链,助推了新一轮的资本加持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资浪潮。这使得深圳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尤其是在电子产业,走在了世界前列。不得不提的是,深圳原先打造的传统电子制造产业基础,亦为今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内外企业在深圳的大规模投资,大大推动了先进电子制造、物流和金融服务领域的本土创新。一个拥有先进电子产品供应链网路和由设计师、工程师、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和测试商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深圳应运而生。一个通过硬体赋能的快速反覆运算的环境应运而生。

其中,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便是手机产业。从2000年代初期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到后来苹果推出的智能手机,都选择在深圳生产部分零件。在深圳,手机可以以低成本实现快捷的生产,且其产品与功能已被不断反覆运算与改进。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华为、OPPO、Vivo(均是在深圳地区诞生的公司)都开始对新的手机产品不断创新。

政府的策略引导与积极参与

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为许多特定领域的初创企业设立了政府引导基金。起初的重点是扶持与发展已经建立优势的消费电子产品,此后其范围又扩展到新能源、汽车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作为最早推出政府引导基金(包括公募资本的投资基金)的政府之一,深圳不仅推动了地方创新,也快速推动了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市场在深圳的发展。

如今,深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2020年,深圳出口总值高达1.7万亿元人民币(2650亿美元),连续20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深圳不仅是制造基地,也逐渐蓬勃发展成为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和中心,并不断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发挥作用。

深圳,亦是一些国内外知名公司的所在地,它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才和投资。IBM、康柏、施乐、杜邦等一大批领先的外资跨国企业纷纷在深圳开展业务,他们为深圳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而华为、腾讯、比亚迪、TCL、平安科技、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本土龙头企业也纷纷落户于此。

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其亦在中国的整体发展中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正如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深圳将与其他城市共同合作,推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其自身竞争优势,发挥潜力。

例如,作为电池和汽车制造商的领先企业比亚迪,其总部位于深圳,但电池工厂位于惠州,而其在香港的实验室中所实现的创新突破,往往在深圳落地,实现商业化。

什么造就了深圳奇迹?

多种因素的推动成就了现在的深圳奇迹,使得深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首当其冲的一点是中国独特的治理结构,深圳的迅速发展正是国家治理结构的微观缩影。这种独特的治理结构确保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使地方政府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民营企业家的创新。

此外,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二元经济结构,确保了国有企业对公共产品及服务发展的提供,如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不是为了狭义上的经济回报,而是为了更广泛的造福社会。而包括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内的私营企业的成功,亦受益于此类业务的展开。

这种治理方式最初来源于由邓小平在80年代初期领导下提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计划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中国在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平衡的同时,亦在探索政府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与企业自下而上的创业追求之间的平衡,二者同步进行并协调发展,从而确保其能适应中国不断变化的环境。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种治理方法本质上极具包容性,因为它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接受并容纳新思想的出现。因此,它亦与历史上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一致,多种思想流派以有意义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深圳对中国治理的启示

深圳也从多个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了诸多支援。自1990年代以来,深圳建立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支援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并将通过公共和私人来源所筹措的资金,不断投入发展中最需要的地方。

同时,深圳不断深化人才引进战略,完善人才储备。从1984年成立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到2010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用以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体,都是其人才战略的一部分。此外,地方政府亦不断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创新。

当然,深圳在其发展过程中亦遇到了诸多问题,如不断上涨的房价和经济发展能否保持高速等。但尽管如此,深圳已成为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纪实,以及在推动城市发展中,深圳政府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成为学习的典范。

深圳成功的故事值得其他国家与政府学习与借鉴,并根据各自的情况加以调整。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亦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灼见名家 | 谢祖墀:科技如何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


文 | 谢祖墀

2021-11-18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1月18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多个领域如智慧城市、制造、移动出行和医疗服务等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准,令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定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榜样。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旨在深化大湾区内11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竞争优势,同时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

大湾区的独特性在于其包括三个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的互联互通对大湾区的运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融科技发展 加速互联互通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互联互通明显增强。一系列专案在大湾区的成功实施证明了其跨境投资的无限潜力。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启动的「港股通」和「债券通」,亦积极促进了资本在香港与内地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流动。继上述专案取得顺利开展后,首个以大湾区为重点的跨境财富管理互联互通计划(「跨境理财通」)于2021年10月启动,从而进一步开放了内地金融市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以5G、AI、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的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大湾区在开发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新兴的创新技术,亦将前所未有地加速互联互通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新的商业模式随之出现,亦将在未来赋能下一代智慧城市和诸多传统行业的数位化转型建设,例如医疗健康领域将迎来新的浪潮。

粤港澳大湾区亦是金融科技创新的聚集地。区块链所支持的分散式账本技术使得协同多种服务成为可能。举例来说,「i深圳」是深圳统一的数位身份验证系统,它利用分散式账本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慧,帮助实现跨境无缝的金融系统运作,且该技术将持续推进各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中国亦处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研究和应用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首批开展数位人民币试点的区域。于2020年10月,深圳政府联合央行开展数位人民币红包试点,面向公众发放总额高达1000万的红包。诸多的试点不仅加强了大湾区内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进一步扩大了数位人民币测试的应用场景,展现出它极具透明性的特征,亦将为数字经济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科技重新定义 香港再工业化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商业模式也在逐渐转变与升级。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微医」(WeDoctor)等「互联网+」的医疗平台正说明大湾区居民通过不同管道,更加便捷地享受线上和线下一站式「远程诊断、治疗和覆诊」的服务。展望未来,随着大湾区内病人医疗资讯的加速互通,数位医疗运营和合作将会愈来愈普遍。

为了进一步实现湾区内人员、货物的持续流动,城市物理基础设施(如桥梁和高速公路)和制度基础设施(如系统和资讯)亦在不断融合。如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和其他交通基础设施(机场、高速公路和高铁网路)的全面升级,大大促进了大湾区城市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安途(AutoX)、文远知行(We Ride)、百度阿波罗(Apollo)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企业,也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交通转型中取得进展,为未来大湾区智慧交通的建设添砖加瓦。日益自动化、智慧化和加速互联的商用车领域也颇具潜力。

在制造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向着成为智慧化、互联化和多中心化的的制造中心升级。到2022年,愈来愈多的数位化和自动化方面的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将重新定义制造的方式。香港抓住这个机会,并借此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倡议,因而香港将有机会进入一个新的制造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并非所有环节都需要在香港进行,亦可在大湾区其他城市完成。科技带来的互联互通,将加速香港在制造业的能力,重建其中心地位,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推进智慧城市 须加强数据安全

随着新科技技术的应用完善了数位基础设施的建设,大湾区内的城市也变得更加智慧。例如,广州正在建设涵盖态势感知、运行监测、决策支撑的「数位孪生城市」。而随着城市进一步智慧化,它们对城市重点功能的衔接提供的支持愈来愈强,如对新冠疫情的防护与控制。

然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内更为广泛的互联互通,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安全措施,去保护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而最近颁布的《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数位经济发展的提供了第一步的法律支援。

跨境数据应作为大湾区综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跨境监管机构必须合作制订跨境数据管理的规则、机制,以及跨境数据的安全标准;同时,应鼓励和开展允许跨境数据流动的试点计划。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互联互通,是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多个领域如智慧城市、制造、移动出行和医疗服务等之间的互联互通,亦将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定位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榜样。

【今日语录】11月15日

历经十多年在无线互联网上的不断创新,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以5G、AI、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的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再加上政策和法规的不断变化以及需求模式的变化,我们预期会出现更多的技术创新。新的玩家将在此过程中涌现,包括外国和本地的企业,它们将共同创造更多的竞争和合作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期待一代又一代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参与者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从而进一步发挥中国未来作为创新中心的角色。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数据安全已成为企业的核心问题

文 | 谢祖墀

2021-11-02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1月2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展望未来,人类将会追求一个更为互联互通、虚实共存的世界。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在数据主权上的要求,跨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变得愈来愈复杂。

众所周知,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数字经济体。截止至202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接近10亿人。

同样在2020年,微信的每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12亿,抖音的每日活跃用户已超过6亿,而拼多多作为成长最快的电商平台,每月有超过7 亿的访问用户。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微信支付,借助其二维码支付的技术优势,共处理了中国约95% 的数字支付。

暴风式增长的中国数据市场

在中国,数据生成的速率可谓是暴风式增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在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从2017 年的2.3 泽字节(1泽字节=270字节)上升到2019 年的3.9 泽字节,并且还在持续增长。

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就曾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能源的时代,这个时代核心资源不是石油,而是数据。」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家便迅速利用互联网创业,建立了围绕数据收集和使用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为中国孵化了许多世界闻名的科技公司, 如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字节跳动等等。

这些公司通常会构建由数据支持的,多支柱的商业模式。首先,它们通过大量数据与用户建立全方位联系,这些大型平台公司旗下的APP均拥有大量的活跃用户。其次,他们可以通过用户过去的数据记录,利用大数据及算法,聚焦到每一个具体的用户。

而许多科技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也恰好是因为中国在过去没有太多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取的中国创业者在致力于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痛点的过程中,公司得以快速扩张。而其中不乏一些「指数型组织」,其增长速度以指数型方式出现。

数据安全问题引发社会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数据安全相关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数据的产生或创建,到数据的使用、编译、筛选、结构化、重新格式化、扩展、分析,再到数据的销售和购买,会有多个利益相关者声称他们对数据拥有所有权。

其次是 保护个人数据和敏感信息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但有时,公司和监管机构会很难界定哪些数据是私人的,哪些数据可以共享,以及哪些数据不能共享的。第三是 互联网公司往往拥有数百万或更多用户的个人数据,他们可以通过复杂的算法,利用这些数据谋利,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最近就有一些因为数据问题引发诸多争议的社会案件。2020年8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由于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未能保护信用卡用户的个人数据,对这两家大型国有银行开出巨额罚单。2021年7月,滴滴出行作为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赴美上市后,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网络安全审查。

审查期间滴滴被要求停止新用户注册,并且在IPO两天后,其App被中国网信办要求下架。随着监管的收紧,许多计划赴海外上市的公司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如中国健身应用平台Keep、中国最大播客平台喜马拉雅等公司近期均取消了赴美IPO计划。

中国颁布数据相关法规法令

目前, 中国颁布了三部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它们为解决数据安全问题奠定了基石。2017年6月,中国实施了《网络安全法》作为维护网络安全的纲领。该法律要求公司数据需存储在中国境内,并提出相关组织和网络运营商必须接受政府对于数据的安全检查。

为了进一步保护国家数据安全和公共利益,自2021年9月1日起实施的《数据安全法》,则要求中国所有企业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并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2021年8月20日,中国还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该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生效。

《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对个人信息的数据收集和保护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并突破传统法律的属地管辖原则,强化了数据法的域外效力。待生效,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与《网络安全法》 和《数据安全法》共同建立系统的监管架构,以保护中国的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运营的国内外公司需要关注诸多问题。对跨国公司而言,他们需要关注如何有效管理在中国和在其本土的数据,以及他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法律监管下的跨境数据传输。而对想要在海外上市的国内公司而言,他们需要制定以遵守数据法规为基础的战略计划。对于所有公司而言,他们都需要了解如何利用数据来产生竞争优势,以及远离「红线」。

数据规管对跨国企业的影响

在遵循新的数据法规的同时,公司亦会面临不同的影响。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尤其是依赖于云基础设施,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的跨国公司,他们更需要评估其实践操作是否符合相关法律。许多国际科技公司,为了确保公司数据获取的过程是安全、可控的,以及该过程获得用户同意,可能会做一些有争议的决策。而国内企业在处理数据时,可以选择将数据外包给专业机构或聘请相关合规人员。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保护国家数据安全和公共利益。

同时这些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将促使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更多的研发和创新中心。对跨国公司而言,在全球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后,他们在中国经营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从数据安全到地缘政治问题。

他们已无法忽视中国的重要性,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或供应链枢纽而已。中国展现出来的创新能力,使其日益成为全球知识和创新的主要来源。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正在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的速度、强度和复杂程度远超世界其他地区。

如果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未来几年会发生什么?《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会驱使企业在某种程度方面调整它们运营的方式,同时,亦会带来公司对管理系统和流程以及组织架构的改变。而各个公司应对的方法会根据行业进行调整,因为每个行业本质上都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的核心往往是:数据应该存储在哪里?如何有效保护数据?哪些数据可以共享?而哪些是数据管理的「红线」?

展望未来,人类将会追求一个更为互联互通、虚实共存的世界。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在数据主权上的要求,跨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那能更好更快理解新规则的公司,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和拥有新的竞争优势。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高管和战略家都需要不断思考,以应对新的挑战。

灼见名家 | 谢祖墀:5G将引领更多创新的出现

文 | 谢祖墀

2021-10-28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0月28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5G与其他颠覆性技术带来了创新的新拐点,5G将通过创新为更多的行业带来重大机遇,也将重塑从研发到设计到制造、售后和服务的整个价值链的多个环节。新的篇章正在悄然开启,而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极为重要。

5G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尽管我们还处在5G商用化的早期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政府与相关企业已经对5G相关产业倾注大量的投资。在未来几年,5G与人工智慧(AI)、区块链、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将催生更多创新的火花,亦会加速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中国处于5G发展的前沿

根据全球行动供应商协会(GSA)的最新报告,全球范围内70个国家(与领土)中的169个行动营运商已经推出了5G服务。截至2020年12月,全球范围内5G基站的部署已经超过100万个,并且预期会在2021年底超过210万个。与此同时,根据摩根大通的调查研究,全球范围内5G的用户数量在2020年12月已经超过2.25亿,预计在2025年将跃升到30亿。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处于5G发展的前沿。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5G基站的数量超过了71.8万个,几乎是第二名韩国5G基站数量的6倍,占所有5G基站数量的70%。中国的5G用户数量也是遥遥领先,全球2.25亿使用者中有约2亿来自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5G的研究上亦遥遥领先,据日经亚洲(Nikkei Asia)的调查显示,世界上1/3的5G专利来自于中国。

得益于5G与其它颠覆性科技如人工智慧、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正在进入技术创新的新时代。我们正处于经历创新与颠覆的重要拐点,会有更多创新的公司甚至是颠覆者出现。

未来可望实现全场景互联网

5G的应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由于5G具有低延迟、大频宽和超高速率的特点,它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生活场景,如覆盖面广阔的集体运输如高铁和地铁,人口密集地区的住宅和办公楼,需要低功耗且有多种场景连接的智慧城市和智慧农业,以及需要低延迟网路的的自动驾驶和数字孪生。

其中,5G赋能物联网(IoT)、「车路协同」、远端医疗和工业互联网一直以来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在物联网领域,5G被大量应用于智慧手机、智慧家具、自动驾驶的车辆、可穿戴设备等终端设备上,伴随着愈来愈多设备之间的无缝对接,未来亦会实现全场景互联网。

在汽车行业中,5G是推动该行业进入「智慧出行」时代的关键,在这个时代中,车辆变得更加智慧化与互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可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5G也加强了许多车载功能与体验,如车载娱乐、即时定位和导航系统、车联网(V2X)和自动驾驶等。

在工业领域中,5G加强了柔性生产和智慧制造的能力;在医疗领域中,5G加速了远端监控、远端咨询与指导,以及使远端手术变为可能;在泛娱乐领域中,5G使得云游戏和高清视频服务正在成为现实。

在中国,尤其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十四五」规划,与实施不久的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碳中和、双回圈等关键政策,5G赋能的应用将在驱动这些政策和规划方面起到关键的助推作用。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看到产业融合和转型的加速,5G将使更多行业间的合作和资讯无缝交换,并可能引发下一代工业革命。

多间科企投身「元宇宙」

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快速发展的「元宇宙」(Metaverse),简单来说,它是多人在线游戏、可编辑的世界、经济系统、社交系统和去中心化认证系统,以及现实元素等众多因素的集合。它融合了增强现实(AR)、虚拟实境(VR)、混合现实(MR)和脑机介面(BRI)等技术,为使用者创造了过去无法想像的交互体验。

虽然对于元宇宙的研究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许多知名的公司已经表达出进入这一领域的强烈兴趣。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希望在未来五年内将Facebook转变为一家元宇宙公司。据外媒The Verge 10月19日报道,Facebook计划重新命名公司,以突出元宇宙的概念。微软(Microsoft)、英伟达(Nvidia)和Roblox等其他领先的科技公司亦宣布,它们将持续关注与投资元宇宙领域。

5G与人工智慧,是推动元宇宙实现商业化的关键因素。元宇宙对网速的要求高达100Mbps,目前所有网路中只有5G网路才能实现。5G可以使人们在进入元宇宙之前,将大量体验场景下载到本地设备。

此外,5G网路的延迟小于10毫秒,这将更好地维持远端渲染(remote rendering)。畅想未来,连接元宇宙所需要的设备也将变得更加迷你,因为使用5G可以将场景直接传输到耳机或其它设备,这将减少对当前设备的大部分发热元件的需求,并同时降低了冷却和电源需求。

5G将会带来什么商业模式?

对于消费者来说,5G同样可以创造新的使用者需求。5G时代下,愈加丰富的使用者沟通与用户体验将催生新的产业以及新的商业模式。

与当今其他的产业相似,5G的商业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缘政治以及数据安全主权等问题的影响。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5G的商业化更为复杂。同时,人类却在不断追求更多的互联互通。因此,公司需要将这些考虑因素纳入其未来业务战略的制定中。

5G与其他颠覆性技术带来了创新的新拐点,5G将通过创新为更多的行业带来重大机遇,也将重塑从研发到设计到制造、售后和服务的整个价值链的多个环节。新的篇章正在悄然开启,而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极为重要。

灼见名家 | 谢祖墀:脱钩还是再挂钩 日益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

文 | 谢祖墀

2021-10-20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0月20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10月14日刊登于《中国日报》网站,此为中译本。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10月4日的一次讲话中表示,与其继续说中美脱钩(de-coupling),人们不如开始思考中美之间的再挂钩(re-coupling),她的言下之意即是所谓的脱钩已经(或应该)成为过去,或者说脱钩已经失去了意义。

她的言论是否准确?再挂钩是否真的发生?如果是的话,它将会如何发生呢?而它对于商业的启示又将是什么呢?

美国公司成群结队离开中国?

一般人认为,特朗普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对华干预措施,是造成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和科技方面脱钩的重要原因。这些措施包括将华为、商汤科技和海康威视等一系列中国科技公司列入他们的「实体名单」,限制着这些公司在美国开展业务。

此外,他们还计划开展「清洁网络」行动,该计划目的在于排除中国企业和它们的科技存在于美国通讯网络之中,同时亦尝试限制TikTok、微信和小米等一些中国公司在美国的业务。在2020年初中国新冠疫情爆发的高峰期间,不少人预计大量外国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将成群结队地离开中国。这些人将这种他们预测的现象称为「去中国化」。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从那时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据《金融时报》近期报道,流入中国的资金创下历史新高。累计外国直接投资(FDI)从2010年的5870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9万亿美元。尽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去年下降了35%至1万亿美元,但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加,从1410亿美元增加到1490亿美元。

在中美双边贸易方面,2020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6300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16.4%。这个数字在2021年前六个月达到了3410亿美元,同比增长45.7%。

上海美国商会在今年9月发布了一项调查报告,125家在中国有制造业务的企业之中,有72%的企业表示他们没有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任何生产迁出中国。

另外,加州大学尔湾(Irvine)分校的Samantha Vertherms教授和堪萨斯大学的张嘉琨教授发现,中美贸易战并没有促使大量美国企业离开中国市场。而从2020年流入中国的FDI创纪录的行为表明,两国之间的生意仍然「深度融合」。他们写道:「只有政客和『专家』们将脱钩看得比事实更为重要。我们几乎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美国(的跨国公司)因为爱国而在大国竞争中放弃中国。」

全新的全球秩序正在出现

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采取一系列制裁措施之前,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先进网络技术所共同搭建出的万物互联时代。世界各国、多边机构、企业和个人也都普遍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不断采取的贸易、经济、科技和企业层面上的措施,以及随后爆发的新冠疫情,这一局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令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差异愈发突显。在这一背景下,不同行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应对这些变化。

尽管美国限制华为参与其国内5G通讯网络的建设,但美国科技公司仍然可以与华为合作开展有关国际5G标准的制定。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因其所需的巨大资源投入和不确定性,在过去30年间,它的发展是基于全球分工所构建的,但现在正在受到地缘政治和各个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以致其全球格局正在产生巨大的变化。中美两国都在努力提高自己在半导体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因此,如台湾的台积电和韩国的三星等主要厂商均开始在本国以外建造新的工厂。而由于全球格局的快速变化,关键零部件生产商亦在寻找新的应对策略。

对于有跨国业务的汽车厂商而言,随着中美两国在建设的智能基础设施的速度、强度和复杂程度方面的有所不同,一个「一个世界,两个系统」(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新全球秩序正在产生,并正在对于愈来愈多的配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互联车辆的设计和商业模式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全球化本质正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一些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化可能会更加扩大。以农业和食品行业为例,随着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人们对于食物的营养要求愈来愈多和愈来愈高,而其中部分需求则必须通过国外(全球)采购来满足。

全球化在过去30年极大地重塑了世界的同时,其基本性质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约30年前开始的全球化时代(我们称之为「全球化1.0」),西方国家是主要的需求中心,而中国则是许多产品的主要供应方。尽管这一趋势在全球化的下一阶段(「全球化2.0」)仍在继续,但中国迅速增长的中产阶级和不断提升的商业能力,将会让它成为一个新的需求中心。

因此中国正在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这也符合其新的经济政策。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区域贸易协定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名义上的「内循环」经济。

同时,一部分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亦很可能会回流到美国去(或直接在美国建立),相当程度的某些产品的供应链区域化或本地化亦可能会发生。

中美之间不存在简单的脱钩

那么,中美之间会发生脱钩吗?

只要美国继续对一些中国科技公司实施制裁,某种程度的脱钩就会继续发生。

数据安全愈来愈被视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因此,美国和中国会要求在各自司法管辖区运营的企业遵守其相关法规,从数据存储和使用方面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脱钩。此外,两国的数字基建建设的强度和复杂程度将会形成较大的差异,这意味着公司们将不得不在中美两地采取不同的数据策略。

然而,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新时代,美国和中国将在其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这将会导致中美会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合作,但在另外一些特定情况下进行竞争。

随着人类寻求更多的互联互通,脱钩不会完全符合这一趋势。事实上,在很多方面,中美从来就没有真正地脱过钩,所以没有任何再挂钩的必要。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却确实发生了脱钩或部分脱钩,正如戴琪女士所言,也许现在是再挂钩的时候了。

在这个越发日益互联的世界中,简单的脱钩概念并没有太大意义,也不会发生。放眼未来,中美两国关系将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能够达成双赢的合作将是最好的结局。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新战国时代

文 | 谢祖墀

2021-9-2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9月29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中国的汽车行业在五年后肯定会变得截然不同。势必会有一些玩家(可能是传统车企或新进入者)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将会变得非常有价值,但另一些则会被边缘化甚至被市场淘汰。

中国的汽车行业在新政策、新技术和需求模式变化等因素的驱动下,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同时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玩家,包括一些传统车企和一些新进入者,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竞争和合作,使得竞争愈来愈激烈,也进而创造了一个大规模、新兴而且日益复杂的竞争格局。

而这种竞争将推动更多创新的发展,以及市场玩家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品质水准。

政策正驱使汽车行业转变

中国政府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宣布取消对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生产制造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并预计于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此之前,外国整车厂只能通过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经营,且最多只能拥有合资企业50%的股份。

随着政策的开放,许多最初的中外合资企业都进行了重组。例如,大众汽车重组了与江淮汽车集团的合资企业,从而拥有75%的股份;现代汽车通过对四川现代的收购,将其转变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即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的商用车企业。此外,宝马已宣布计划将其在与华晨中国汽车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中的持股比例从50%增加到75%,而这项交易将于2022年完成,届时中国政府将解除外国车企对合资企业的所有权上限规定。

新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除了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深耕了几十年的传统国有汽车制造商和老牌外企之外,在过去10到20年里,中国市场中出现了一系列「新一代玩家」,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而在此之中,长城、吉利、比亚迪等公司已成为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慧网联汽车的兴起,其他新玩家也加入了游戏,包括特斯拉、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中国「新势力」;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以阿里巴巴、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以小马智行(Pony.ai),安途(AutoX),文远知行(WeRide)为代表的新晋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以及最近加入战团的小米。中国汽车市场上的竞争正变得愈来愈激烈,并且表现在远超于以前想像的更多的维度上。

例如,中国智慧手机和物联网领域的领先企业小米已决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并正在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的新模式。小米旗下每月拥有超过一亿活跃用户的,AI语音交互引擎「小爱同学」,可直接应用于其未来的汽车产品,从而将车辆与具有相同AI引擎的所有其他物联网连接起来。而通过招募语音识别和人工智慧领域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丹尼尔·波维(Daniel Povey)等方式,小米正在积极的提高其在这一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

新的合纵连横正在企业间出现

随着公司在日益加剧的新竞争中不断寻找自己新的能力,因此,许多公司已经建立了与其他企业的新关系和新的合作模式,而这些新关系超越了原有的公司所有权类别简单的划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因此,企业之间的关系迅速发展,企业之间新的合作模式也变得多样化并变得更加复杂。互联网巨头之一百度与中国最大的本土汽车制造商之一吉利汽车共同成立了一家电动汽车合资企业──集度汽车。集度汽车将充分利用百度的人工智慧技术和地图技术、Apollo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吉利的浩瀚智慧进化体验架构。

与此同时,另一家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将与大型国有汽车制造商上海汽车合作,共同推出一个新的电动车品牌──智己汽车(IM智己)。智己汽车将充分利用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与人工智慧上的技术优势,与上海汽车在汽车生产上的丰富经验,其首款车型预计将于2021年底下线。

除此之外,宝马与长城汽车也已经成立了一家各持股50%的电动车合资企业。中国三大国有汽车制造商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已经成立了一家名为T3出行的合资企业,致力于提供汽车共用出行服务。

一个新的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中国汽车行业的结构在政府的政策主导下将继续保持动态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作出警告,中国现在有「太多」电动汽车制造商,政府将鼓励电动汽车的行业整合。根据江苏省政府提交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一份报告,2020年全国汽车产能利用率平均仅有53%。

中国的汽车行业在5年后肯定会变得截然不同。势必会有一些玩家(可能是传统车企或新进入者)在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将会变得非常有价值,但另一些则会被边缘化甚至被市场淘汰。最终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公司今天决定做什么。

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战国时代,群雄正在「逐鹿中原」。正如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一样,不少新的理念(无论是技术、战略、管理方法等)将会因此而催生,百家争鸣,合纵连横。参与者将会有胜有负,留下来的将是一个灿烂的时代。

灼见名家 | 谢祖墀:共同富裕政策对企业的意义

文 | 谢祖墀

2021-9-15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9月15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9月7日刊登于《财新全球》网站,此为中译本。

2021年8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提出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他在会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相关政策正在发生巨变,从改革收入分配,推进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反垄断和强调资本发展的规范性,以及将共同富裕的范围从物质扩展到精神领域。当前的重点可能是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来加强民生建设,如初次分配的劳动者保护、再分配政策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次分配体系的建设都将继续推进。

共同富裕的新投资机遇

许多人都在讨论共同富裕新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对投资领域的影响。中信建投证券发布的「共同富裕系列报告」提出,共同富裕带来的新投资机遇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将更多资源倾斜于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重点关注互联网硬件软件以及数字经济;

2. 为高端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增长机会,尤其是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产业;

3.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4. 增加人民的收入渠道,通过包括三次分配、促进基金会、慈善机构的发展,以及更多长期的财富管理方式,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增量资金,从而有利于股债和券商、保险等行业;

5. 升级消费水平,促进具备品质改善的消费品,以及文化、传媒、体育、休闲等服务业的增长机会。

显然,这些新政策将会改变许多企业的经营环境,并且要求本地公司和外国公司正确地评估是否需要指定以及如何制订新战略来应对这些变化。

共同富裕的关键目标是将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形结构重塑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在这种分配结构中,中产阶级群体占比最多。这也意味着平均收入将会持续增加。人们亦可预见,对于许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使得人民迎来更好的健康保障和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企业策略必须考虑社会影响力

随着共同富裕的提出,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亦将会提高,尽管它不一定会超过合法的个人利益。因此,企业在继续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注意重新划定的「红线」,即防止过度垄断市场行为、违反数据安全法、扭曲某些社会价值观,从而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均衡的发展环境,为员工实现其基本福利等。

追求共同富裕,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就是希望所有企业都能更好地照顾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和更合理的工作时间。为此,汽车制造商吉利已经提出计划向员工发行3.5亿股新股(占总股本的3.56%)。

社会影响力与贡献值将成为对企业来说越发重要的考虑因素。企业和投资者必须更加重视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

企业的增长重心也将转移。虽然消费互联网以及大型平台过去十年在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的发展重点将会转移到「硬科技」、制造业、生命科学、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工业互联网、农业等领域。除此之外,为新兴中产阶级提供的服务将变得更加普遍,可以预期这些领域在适当的时机会有更多的创新。同时,履行新的数据安全法亦将至关重要。

共建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性

共同富裕政策与其他关键政策举措事实上是一致的,包括「双循环」经济政策、努力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建设区域性城市群和振兴乡村、启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对「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Mod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追求。

因此,许多行业的公司都需要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例如,跨国制造企业需要决定他们的制造和供应链环节中有多少应转移到中国或从中国转移出去?中国应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其供应链的核心地位?例如,半导体行业正在受到地缘政治和各国政策变化的影响,需要决定如何在新的全球产业结构中进行重新定位。在中国创造和收集数据的外国公司必须要采取满足中国数据安全法的方式,同时亦满足他们本身国家的数据安全要求。

还有一些更深刻的影响,一些业务的本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随着服务于公共领域的智慧城市在中国各地陆续开展,诸多行业的商业模式将需要与公共数字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度融合。对某些行业来说,私营企业将不再能够简单地自行确定战略和运营策略。他们将需要与公共部门紧密协调和合作。智能网联车、移动出行、数字健康、智慧能源和现代农业等可能会属于这一类。

我们将看到更多公私合营(PPP)的模式涌现,更多包括政府、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生态系统将被建立。企业必须认真审视他们现有在中国与其合作伙伴的关系和决定需不需要进行重构。

中国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项巨大的社会事业,这亦将在许多方面改变游戏规则。如果做得好,这将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更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基础,并创造可能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而这将对在中国经营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均产生影响。

至少他们需要遵守新的政策和法规。更有甚者,某些业务的基本属性也将被重新定义。正因如此,企业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而对于那些跨国企业来说,这也可能对其在世界其他地区的运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今日语录】9月13日

战略第三条路,我称之为「适时的连续跳跃」。中国不少企业,包括西方后来比较成功的企业,亚马逊、谷歌等等,他们并没有按照上述的理论的一或二去做,而是走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即在机会出现与自己能力之间做一个比较与博弈。一开始的时候进入某个行业建设了某一些能力,当新的机会出现,你可能没有足够能力进入新的行业,但你会判断这个机会值不值得跳过去,尽管我没有足够的能力。

灼见名家 | 谢祖墀:大变局时代的企业战略思考

文 | 谢祖墀

2021-9-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9月9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文章节选于8月11日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企业研究院第25期蓝海智见直播间讲课内容。

在今天的「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企业的生存以及未来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家们必须具备怎样的战略思考?

从过去几年美国政府给予一些中国企业的遭遇来看,国家安全的问题是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TikTok(抖音的海外版)在美国事件的出现代表数据安全、数据主权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已经是不可避免。同时,也让很多中国企业意识到当他们「走出去」的时候,他们除了需要对当地法规合规之外,他们还需要对地缘政治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大因素驱动中国企业发展

从企业战略层面来看,驱动中国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我归纳了三个主要的因素:政府的政策、科技的发展、需求端的变化。

从政策来讲,「十四五」规划将科技创新以及双回圈这两个战略作为发展重点,「中国制造2025」从高科技制造方面不断提高中国的竞争力,2060年要达到碳中和,以及要致力达到「共同富裕」。

从科技来讲,在过去十几年间,不少中国创业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大数据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造就了不少创新企业。今天,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主要颠覆性的科技包括IoT/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慧(AI)、区块链等。这亦代表一个新的创新阶段正在来临。

从需求端来讲,因疫情关系,在大健康、远端工作和娱乐、自动化、智慧出行等领域涌现不少新的商业模式。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后特别是跟公共议程相关的问题都会逐渐透过智慧城市的方式来处理。这亦将会创造不少新的创新,公私合营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将更会普遍。

地缘政治问题突显,全球化2.0时代来临

因国际形势的转变,地缘政治对企业的影响正在变得愈来愈大。

在地缘政治问题突显的今天,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将会是怎样?有一派的观点认为中国将会崩溃或者将会被孤立,全球化时代将会结束;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世界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2.0的时代,中国的角色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1.0时代里,通过全球分工,中国主要是作为一个供应端,西方发达国家作为需求端。经过30年的发展,全球化将会进入2.0的时代,中国除了仍然作为主要的供应端之外,同时也将是重要的需求端。

全球化2.0的发展跟「双循环经济战略」不谋而合,RCEP签署后,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纽西兰将逐渐成为单一的贸易区,在全球化2.0的发展中,亦将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在全球化2.0的时代,一部分区域化和本土化亦将会出现。

在这样的场景下,每个行业所面对的挑战、机遇都不一样,格局的发展亦将有所不同。例如半导体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所以它特别适应全球化1.0,全球分工这样的做法。当时,中国在晶片设计、制造方面并没有花很多精力去做,反而台积电的代工,欧洲的光刻机,德国、日韩的高端零部件都做得特别好。

不过,以前纯粹的分工现在被地缘政治逐渐打破了。为了不被「卡脖子」,中国正在努力发展高端晶元行业,但同时中国的制造业还是会继续发展下去,一般制造和先进位造会共同存在。

另外一案例是农业和食品。这个行业将会继续全球化。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食物的营养、蛋白质的要求愈来愈多。一方面国内可以提供一部分,但国外也有很优质资源,未来可以通过适当的管道来获取相关产品。

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范式也在改变。以前跨国公司把西方的产品和商业模型简单地从西方移植到中国来,但是他们逐渐发现中国不只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它更是许多创新的来源。中国的很多创新可以影响到西方产品和商业模型的设计。「以中国为核心」变成了很多跨国企业新的发展方式。

尽管世界正在处于一个巨大变局之中,在某些方向中国正在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总体来说,中国在全球发展的角色应该将是愈来愈重要。从某些角度来看,外资、内资的边界将会愈来愈模糊,企业需要拥有全球视野,甚至将自己作为全球的企业来看待。

企业战略第三条路:适时跳跃,调整边界

长时间以来,西方的主流咨询公司和管理学术界认为企业战略只有两种,一种是多元化,什么都做愈大愈好,先做大再做强。第二种就是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以企业能力为主的战略。能力是企业内生发展出来的结果。经历了30多年后,这种思考方式到今天在西方还算是主流思想,特别是美国。在过去十多、20年间,在中国不少人亦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如互联网思维、平台战略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很多战略的问题靠这些简单的思考方式还是不能完全解决的,甚至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是非连续性的形式出现,包括疫情的发生、政策的变化。企业过去不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在今天往往不得不考虑。大格局正在变化,企业战略的思考需要更为复杂。

战略第三条路,我称之为「适时的连续跳跃」。中国不少企业,包括西方后来比较成功的企业,亚马逊、谷歌等等,他们并没有按照上述的理论的一或二去做,而是走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即在机会出现与自己能力之间做一个比较与博弈。一开始的时候进入某个行业建设了某一些能力,当新的机会出现,你可能没有足够能力进入新的行业,但你会判断这个机会值不值得跳过去,尽管我没有足够的能力。

在快速发展的不确定环境中,企业业务的边界是机会和能力的比较与博弈的结果。假如在原有的业务里,有新机会出现,你可以决定不跳,维持着原有的状态;或者你决定跳过去,你的边界就会扩张或调整。

适时、连续跳跃并不代表企业不需要把业务做到极致,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状态下,不做到极致是很难成功的。

变局中生存,企业须练好基本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企业应该怎么生存下去?一些基本的工作还是要做的,无论是建立能力、竞争力、创新、相关的转型,把你的组织架构做好或者重组机构,更好的激励与吸引人才等等。但就算你做了这些基本的工作,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往往还是不完全足够的。

在大变局中,企业领导者的视野、胸襟和领导力非常重要。领导人的能力往往是影响企业能否「活下去」的最关键因素。我对这方面的总结有以下几点:

第一,领导者应该要有很强大的忧患意识,同时又有很强的奋斗意识。

第二,同时,他要避免整个企业陷入「负面的集体潜意识」。

第三,企业家需要拥有通过积累知识对未来判断的能力,包括对全球的发展、地缘政治、政策方面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所有公司都需要有全球的视野。企业必须要有宏观的眼光,同时也要有微观的手段。

灼见名家 | 谢祖墀:如何通过整顿科技公司为未来增长铺路

文 | 谢祖墀

2021-8-25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8月25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8月20日刊登于《南华早报》,此为中译本。

近日,中国政府展开了一系列针对科技行业的监管措施,引发各界担忧。从叫停蚂蚁金服IPO到整顿课外教培行业,不少人开始怀疑这些举措是否意味着政府对私营企业态度的突然转变。

监管收紧 因由各异

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企业家频频利用移动互联网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在电子商务、「新零售」、移动出行、外卖等领域涌现了不少高价值的公司。

尽管这些对科技公司的监管收紧得很突然,其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蚂蚁集团上市搁浅是因为其商业模式所涉及到的财务杠杆过高,可能引起社会风险;阿里巴巴和美团因坚持商家「二选一」而遭到反垄断处罚;滴滴出行于6月30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因其并未完全遵守中国对数据安全的监管要求,被责令整改;在美团的个案,为送货人员提供基本福利是一项员工福利措施;整顿校外辅导机构则是出于担心愈发高昂的教育成本,将给新三胎政策和小孩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许多这些措施其实在西方国家亦会执行,但中国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速度是很明显的。正如我之前讲过,中国正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道路」(mod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在思考未来时,中国也在回顾其辉煌的过去。

个人集体平衡 一直不断演变

虽然中国有一套传统思想理念,但同时亦会吸纳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等外来思想。它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同时也拥抱市场经济所给的活力。在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时,同时也力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文化既有二元性,又有一统性,指引着中华文明超过1000多年的发展。今天,中国政府在促进集体利益的同时,仍允许个人追求他们适当的经济利益。

持续的实验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大特色,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微妙平衡一直在不断演变。在改革初期,中国着力引入更多的资本主义,容许私营企业家进行不同的试验。然而,随着某些形式的极端资本主义的涌现,两者之间的平衡自然需要适当地调整。钟摆开始转向集体利益那方面。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和地缘政治也对中国的国家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诸如跨境数据安全等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曾有的「红线」正在发生变化,而新的「红线」也在不断被划定或出现。

监管行动 早有警告

最近的监管行动并非空穴来风。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的一次讲话中,已经警告过校外辅导的负面影响。他说,一些课外辅导机构「增加了家庭负担」、「违背教育规律」、「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此外,他亦表示,教育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

在今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大会的演讲中,重庆前市长黄奇帆批评了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他说,他发现了四个主要问题:一、拼命烧钱扩大规模,打败对手取得垄断;二、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设计产品,打擦边球,扩大流量,吸引眼球;三、利用网路平台垄断地位,采取不对等的措施,采集客户、采集老百姓的资讯,甚至侵犯隐私;以及四、互联网杀熟。「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没有产生资源优化配置,在社会总体价值创造上贡献有限,」黄奇帆说。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强调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自给自足的重要,这是美国政府对高端半导体晶片等核心技术的制裁所造成的。政府还提出了「双回圈」经济政策,力争在重视国际贸易的同时,更加重视国内供需。这有赖于中国快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对更高品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

改善生态 促进创新

展望未来,除了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外,能多促进创新的「硬科技」,以及能够满足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将变得更加重要。集体利益将成为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习近平最近在中央财政委员会的讲话中强调的「共同富裕」的本质。

这些突如其来的剧烈调整,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相当痛苦的,但它们将为中国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中国也在重新划定新的「红线」。在新的场景之中,有更多工作要做,这需要大量公司和投资者的加入,其中不少可能透过公私合营进行。

只要选择正确的投资赛道,考虑到新的思路,更多的初创企业和投资者将会从新的焦点中受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道路的探索仍在继续。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道路

文 | 谢祖墀

2021-8-11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8月12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8月1日刊登于《南华早报》网站,此为中译本。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在当前国际环境为背景下,以中国历史经验为借鉴,中国改革开放正在以一种新的范式进行,而这新范式是以创新为主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共同富裕、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有利于维护世界稳定的现代社会。

中国发展向好GDP或赶超美国

近年来,西方主流的「中国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将中国视为对西方进行所谓的「自由国际秩序」的一种严重的挑战。

在一些激烈的言论中,西方往往将这些挑战视为中国怀有恶意地构成对他们来说的生存威胁,自然另一方亦会产生类似的反应,结果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从而可能导致发生真正的冲突。为了应对这种竞争,对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言,了解中国的发展目标及其背后潜在驱动力是很重要的。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仍然增长了12.7%,两年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5.3%。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亦在持续增长。今天,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而且消除了绝对贫困。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对其政府的支持率也日益增加。加拿大约克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98%接受调查的中国民众表示他们对政府表示信任。

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到2028年左右,中国的GDP将超越美国。面对这样的预测,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将会如何应对一个以中国作为领导者的世界?

政府鼓励万众创新国有民营企业并存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于1970 年代末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保留其国有经济主要特点的同时,邓小平开始尝试融入市场经济的一些要素,其中包括让民营企业的出现。40多年后民营企业和他们代表的企业家精神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计划经济的渊源,中央政府继续引导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14年期间,中国企业家凭借在当时已经积累了十多年推动创新的成功经验,在落实当时中央政府提出的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地方政府则在中央政府与企业家们之间扮演着桥梁角色。不少地方政府往往不只遵循中央政府制定的战略,并同时为企业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此外,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并存在。尽管二者在同一个领域竞争时往往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两者也存在共生的关系。国有企业提供例如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好的案例莫过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其覆盖范围现在已经是世界之最。国有企业不会根据以狭隘定义的经济效益来评估公司使命和业绩,而是为了更广泛地提高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与效率。在中国的人和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都从这种模式中受益。

有人称之为「举国体制」,表示可以为特定目的调动全国资源。这需要所有参与者在集体责任和个人目标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当国家在推动集体目标时(例如通过国有企业为公民和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国家亦允许甚至是鼓励企业家们在遵守国家制定的规则和秩序时获取个人适当的利益。

中华文化包容特点推动中国现代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曾9次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他亦提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象征着中国如何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性的重要观点。在此基础上,「举国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中国也会回望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在秉承传统理念的同时,中国在对马克思主义等外来思想以及合理程度的资本主义也能包容进来。中国奉行社会主义原则,但同时接纳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贯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理念,但同时亦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对「阴阳」二元思想长久以来的信仰,对外来思想例如佛教的吸收,与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多股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在一起,加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赓武教授所提的中华文化中的「一体」感,这种巨大的包容性,自从一千多年前就塑造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这些理念正在推动今天的中国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性,同时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解决诸多方面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中,中国将继续以包容的方式向前发展,在过程中伴随着进行不同方式的试验,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取得进展。

中华民族将继续在科技领域和经济发展中探索和吸收更多的新思想。伴随着这些变化,中国的价值观和软实力在世界其他地方将会被更多的了解和接受。

西方决策者和精英们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研究这些现象、历史背景和其对未来的影响。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民办教育法规改革是中国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文 | 谢祖墀

2021-8-4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8月4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7月30日刊登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网站,此为中译本。

中国政府最近对民办教育部门的全面改革令许多人感到意外。7月24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双减负」政策,强调了减轻家庭作业负担和课余补习时间。

双减负政策终上台中国教育股市下跌

新法规禁止民办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提供核心课程的辅导来获益,同时禁止民办教育机构参与融资甚至上市。

除此之外,因为愈来愈多的儿童被迫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考试进行补习,法规禁止相关机构为6 岁以下儿童开设核心科目的在线或线下课程。

新规公布之后的几天,在美股、A股和港股上市的所有中国民办教育企业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中国教育行业指数在7月26日下跌高达14%。当天,在港股上市的新东方与思考乐分别下跌40.6%和28.5%,在美股上市的高途和好未来同时下跌了约50%。

采取多项重要措施深远意义值得推敲

对教育行业的改革是中国政府继滴滴事件后的一个重大举措。滴滴出行作为内地领先的汽车出行服务公司最近在纽交所上市,然而却因为涉及数据安全的问题受到中国监管机构的审查。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监管机构出于反垄断的考虑,禁止了国内两家领先游戏公司的并购提议,其中一家是互联网巨头腾讯的子公司。食品外卖应用美团也被要求为公司外卖送货人员缴纳社保。

此前,中国监管机构因为蚂蚁集团商业模式的问题而阻止了蚂蚁集团的上市,同时阿里巴巴、美团和零售商苏宁均因反竞争行为被罚款。

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其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放宽户口、消除贫困、放宽生育限制政策,以及进一步开放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条件,特别是开放金融服务业等领域的准入。

中国监管禁止校外培训的这一举措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一步,这一举措同时也将降低中国孩子的抚养成本很多。中国夫妻不愿意生育更多孩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抚养孩子的成本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也导致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倾斜与恶化。

这些政策措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外国和本地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士应该如何解读这些政策变化?这一系列的政策变化是例外事件还是代表某些更加重要的事情?

多方面全方位发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除了上述一系列重大政策以外,中国政府还公布了「十四五」规划,其中科技创新是重点关注的领域。虽然在过去十多年里,科技创新也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美国政府对中国在核心技术的制裁加速了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时需要做出重大的决策,中国政府也从这些经验中增强了对自身治理的信心。

这些举措都是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性(mod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习近平主席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讲话上曾9次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是中国如何探索属于自己的现代性的缩影。在此基础上,「举国体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中国也会回望它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在秉承传统理念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等外来思想以及合理程度的资本主义也能包容。中国奉行社会主义原则,但同时拥抱市场经济的活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理念,但同时亦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

对「阴阳」二元思想长久以来的信仰,对外来思想例如佛教的吸收,与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多股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体」感,这种包容性,自从1000多年前就塑造着中华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中,中国将继续以包容的方式向前发展,在过程中伴随着进行各式各样的试验,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实现增长。

在改善中国人民福祉和促进全世界福祉方面,中国的角色正在变得日益重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领导人在重要议题上采取了果断的举措。

政府促进集体利益奠定未来增长基础

在这次民办教育事件中,当然受影响的公司的投资者不会喜欢这些政策举措,但作为受益者的中国民众总体上持支持态度。在寻求其所设想的现代性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正努力促进集体利益,同时允许个人继续追求经济富足。换句话说,这是对「共同富裕」的追求。

它的核心是一种以降低人民生活成本为目的的体制化举措,其中包括降低生育、抚养子女、教育和住房等在内的费用。

这些措施将为未来的增长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机遇将来自硬科技、制造业、生命科学、新能源、可持续性、农业等领域。

这些领域将涌现大量的初创企业,许多投资者将从中受益,选择正确的投资赛道将是成功的关键。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种短期的动荡将重新定义长期增长的基础。

随着中国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世界其他国家也将愈来愈多地感受到中国的影响力。同时人们也需要加深对中国做法的理解,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全世界。

长江商学院 | 谢祖墀:大变局时代的企业生存战略专访

文 | 谢祖墀
受访于2021年7月15日

全球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是政治、社会或商业都处在变革的影响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许多中国企业家和企业,无论是外企还是国企,包括民营企业,甚至于不少地方政府负责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看法与困惑。本次,高风咨询创始人兼CEO谢祖墀博士受邀参加长江商学院线上专访,与大家共同探讨一系列的议题。

谢博士: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边跟各位在线上讨论,在大变局的时代,作为企业应该怎么去思考战略等诸多问题。现在是百年未见的大变局,无论在政治方面,在社会方面,包括在商业方面其实都是一样的充满不确定性。我想综合我个人最近的一些观察,在咨询工作里面跟其他客户合作的时候自己想到的一些想法,以及我去年跟我另外一个很好的合伙人黄昱,出版的一本新书《竞争新边界》里所主要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大时代里面,企业业务的边界,应该怎么去调整,或者怎么思考边界的问题——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问:首先想请教您认为有哪些因素构成不确定性?

谢博士:应该说好多问题都涉及这个议题。最普遍大家考虑的会关心的问题是地缘政治,没有一个行业可以说我是不会被地缘政治所影响。我几十年前开始做咨询的时候,基本上地缘政治是除了某一些行业,例如能源石油之类的之外 ,不会怎么参与到商业战略里面的考虑点。但今天的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不能避免的问题。

当然除了地缘政治之外,还有很多包括一些全球的问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等等,这些都是构成不确定性的一些主要因素。再比如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特别是从特朗普当政时期。虽然后来有些问题也有采取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来解决,但是仍有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包括最近美国众议院的通过了《创新与竞争法》,在某个程度是针对中国的。然后还有大连海产事件、新疆棉等事件等。

问:从上述提到的这些事件中,您认为我们可以取得什么启示?

谢博士:第一,除了之前在一些比较敏感的行业里面的企业,大部分的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其实对于所谓国家安全问题,都不怎么考虑到位。事实上,国家安全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实际上它是悬在我们或者企业的头上面的,是你喜不喜欢都存在的。

第二,在现在这个数据、科技发展越来越蓬勃的时代,其实好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的主权或者数据的安全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分割他们,特别是现在地缘政治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任何一家公司,现在都是在收集数据的,只不过是多还是少而已。那么收集了这个数据之后,怎么去处理数据安全、数据主权,特别是跨国境的一些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值得思考。

第三,就是我们看TikTok事件,即字节跳动一早就已经创造的另外一个品牌,在国内我们称为抖音。那么在国外,他需要做配套,就是说透过建立一个国际的品牌,可以解决海外的一些问题,去符合国外的规定。但是TikTok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其实往往合规是不够的。很多制裁或者是对付企业的原因,不是合不合规的问题,而是说是来自于其他的因素,特别是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已经牵涉到好像各行各业里面,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作为中国企业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备全球的视野。

问:在这样大变局之中,您认为全球化的发展是如何演变的?而中美关系又是如何随之发展的?

谢博士:其实我们是站在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大家也知道全球化是大约在30年前开始的,我就把它称之为全球化1.0的开始。这个时期其实就很简单,是全球进行分工。当时中国的崛起、印度的崛起,让西方的国家,特别是美国认为:“好,我们把不想做的事情交给你们,制造业跑到中国去,IT就到印度去,你们比较便宜,我们去做我们高端的事情。我们的工资相对会高一点,你们会低一点,给你们赚一点钱就好了。”这是简单来讲全球1.0 就是它背后的分工,一直持续到现在。

经历过这几十年的发展,这个世界已经有很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中国不单只是一个产品输出国,同时也成为重要的需求端。这也就是说大家看得到全球化2.0的出现,它不是人为的出现,其实是一个自然的发展 。因为经历过几十年之后,中国的消费者能力已经大幅提高,已经完完全全能够形成一个自己的供需闭环,同时还有足够的能力跟国外进行相关的贸易。

而过去的全球化1.0中,美国既是主导者,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因此在迈向全球化2.0的过程之中,客观变化的发生将赋予中美各方改变彼此关系的机遇。

问:您认为中美关系未来会出现怎样的可能的场景?

谢博士:在驱动全球大变局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政策因素,特别是中国政府的政策;第二是科技的发展;第三是需求端需求模式的改变。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未来可能有三个场景:“区域隔离”、“ 竞争与合作”和“一个世界,两个系统”。美国和中国仍然是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对手,偶发冲突;中国加大对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以及两国各自施行严格的数据主权和治理规则。

正如之前所提,过去几十年,除了某些特殊的行业,地缘政治并不会主动的纳入商业战略的规划中。现如今,地缘政治则深入地影响每个行业。它为企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些红线,成为企业战略思考当中的约束因素,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发展。

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企业家需要考虑,哪些情况之下,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哪些情况之下,企业家必须相应的调整战略。

问:除了中国企业, 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谢博士:跨国企业其实也经历了很多的变化。他们一部分已经不仅仅把中国看待成为一个市场,或者只是来这里赚钱而已。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变成一种学习的地方,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可能很多人会很惊讶,因为我认为我们中国人还是普遍有一种自我批评的眼光。但是,现在的确更多是跨国企业来中国学习经验,然后还有不少的企业在思考如何能够把在中国学到的经验带到世界的其他的地方。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以前,基本上跨国公司来中国就是把他们在西方的一些商业模式复制粘贴到中国,但是这种老的方式慢慢地被颠覆。逐渐的,对很多跨国公司来讲,中国已经作为他们创新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了。我个人的看法是,在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的时候,其实我们面临的是整个全球的发展,而中国在全球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问:上述的变化对于企业战略层面意味着什么?

谢博士: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中,对于战略方面的思考也会有一些基本的改变。第一,很多问题都是我们称之为非连续性的,它有种“断层”的发展;第二所有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第三就是好多问题都是全球化的。 而且很多因素,类似地缘政治,也会变成战略思考的一些约束因素。

其实有一个思考的框架将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分析和思考。去年10月份,我和黄昱出版了新书——《竞争新边界》,主要就是探讨企业如何定义边界的问题、企业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等等。

除此之外,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叫做《Competing on the Edge》(《边缘上竞争》),这是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肖纳·布朗(Shona Brown)和她的博士论文导师凯瑟琳·艾森哈特(Kathleen Eisenhardt)合作撰写的。在这本书问世之前,企业战略理论都是以静态为主的,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来说全新的战略管理理论。它主要说明了企业所处的环境在有序(Structure)和混沌(Chaos)之间徘徊,战略最基本的真谛就是在有序和混沌之间不断的动态平衡。她们在书内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她们认为未来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速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战略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变革的管理。

问:是否能帮助我们深入浅出地理解一下您在书中提及的“战略的第三条路”?

谢博士:几十年前,西方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集团式多元化,由做大到做强。第二条路是通过核心竞争力,聚焦做企业最有优势的事,因此企业只在自我定义的约束边界里面进行竞争。

现今,地缘政治带来的红线与约束,以及全球化2.0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非连续性、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当中成功的企业更倾向于第三条路:发现机会后立刻抓住机会,在跳跃至新业务的过程中弥补完善自己的能力。

因此,我们说在多元化和聚焦核心竞争力的边界之外,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跳跃性的发展。当有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即便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新的领域里充分地竞争,但是当机会出现了,企业首先要选择先跳过去。跳过去之后,再弥补原来能力上的差距。

“适时、连续跳跃”并不代表企业不需要将业务做得极致。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状态下,不专注、不做到极致是很难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战略第二条路”中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大部分人对它的演绎是“边界的固定”,而不是“专注”的意思。

对企业业务的边界是否固定划分是其与“战略第三条路”最大的区别,但无论企业选择走上哪一条战略道路,在竞争面前,企业要成功,必须要做到专注和极致才行。

阿里巴巴与华为作为两个典型的案例,证明对企业来讲,边界是可以延伸的、动态的,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当企业成功跳跃了,边界就扩大了,如果没有成功跳跃,边界不仅没有扩大,甚至可能会收缩,会减小。

企业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企业的边界是在机会与能力之间博弈出来的结果,即边界=机会vs能力。而地缘政治或其它因素,往往是人为地将本来可以自然发展的边界缩小,或者把它引导到另外个方向上去。

问:在大变局的时代里面,从企业战略来讲,企业究竟该怎么思考,战略该怎么走下去?

谢博士:总的来说,组织架构、创新能力、人才建设等企业的基本面依旧是立足之本。其次,在此之上,企业需要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和进取心态,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具备宏观的战略思维以及微观的落地能力,建立更好地对未来预判的能力。领导者的领导力亦要不断提升,引导企业比以往更加具备全球视野。

希望借助我的一些理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思考,在这样的大变局里面,企业的战略该如何走下去。

灼见名家 | 谢祖墀:解码中国创新文化

文 | 谢祖墀

2021-7-14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7月14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6月30日刊登于《财新全球》网站,此为中译本。

如今,中国强大的创新能力已逐渐被世界所认可,然而仍有许多人不明白中国的创新能力是如何发展出来的。有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人认为,因为中国执行的是所谓的「威权主义」体制,因此从本质上而言,在这种体制之下的中国是不可能创新的。这些质疑的人一直认为创新只可能在所谓「自由」的公司体制中,和政府参与或干预度极低的情况中才能蓬勃发展。

互联网为中国经济添砖加瓦

中国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政府驱动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在包括太空任务、深海探测、量子计算等多项创新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科技驱动的商业创新,例如:电子商务、社交商务、新零售、大健康、金融科技、自动化和机器人工程、智慧物流、智能驾驶以及移动出行等。而私营企业在商业创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也通常与地方政府协同合作。

中国的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自改革时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尝试引入市场经济,并放手让企业家探索寻找自己的财富。随着几代创业者的先后涌现,中国的创业浪潮在20世纪末被推向第一次的高点,此时的中国企业家接受了无线互联网,并利用它进行商业创新。通过兼备创新和便利的互联网新技术,在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关键痛点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新兴需求。

以腾讯、阿里巴巴、华为、大疆、小米、字节跳动、京东和拼多多等大型科技企业为首的诸多中国企业,正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而如平安保险、吉利汽车、比亚迪等一些较为传统的企业也已经成功转型为创新科技企业。据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排行榜》显示,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企业)的数量在近年来呈现指数型增长,而中国以227家独角兽公司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拥有233家独角兽的美国。

民营企业推动商业创新原动力

20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刚刚渡过首个颇为激荡的30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改革之路。在保留中国计划经济体系主要特征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开始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其中包括民营企业家的回归。

民营企业家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商业性创新最重要的原动力。中国不单单只是国有经济,私营企业也成为其经济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继续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国家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凭借在创新实践方面积累了十多年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家在推动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成功实施起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中央政府准许两家私营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创建并主导中国的在线支付系统,这表明中央政府在适当的情况下,会协同私营企业共同提供目前所亟需的创新成果为国家服务。如今,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额已达280万亿元(约44万亿美元),其中超过80%的交易金额来自阿里支付和微信支付平台。中央政府目前也正计划推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而且考虑到目前私营企业在线上支付业务上的主导地位,双方仍会继续开展合作。

而地方政府亦十分关键,他们是中央政府和企业家之间的桥梁。地方政府时常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援,并做好符合中央政府方针的战略定位。例如许多地方政府建立了数位化、智慧化的基础设施,以回应中央政府发起的智慧城市倡议。

国企民企 互惠共生

除了这种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组成的三层结构之外,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行的二元经济结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虽然有时存在矛盾,但两者又相互依存、互惠共生。

国有企业通过提供如基础设施、环保设施等公共物品,来履行其对人民的部分社会责任。以中国铁路为例,国有企业仅用十几年时间就成功建设了中国高速铁路网,从零开始发展到如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高铁系统,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国有企业不仅仅以狭义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如今,人民百姓和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企业,都受益于国有企业提供的这些基础设施。

「二元三层」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需要进行不断重组和调整才能奏效。这种模式本质上是带着尝试性质的,但其体制和所有相关参与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整体协同能力,秉承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因此,「二元三层」模式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较早期创业家,现在的中国创业家普遍更为年轻。他们中有许多只有30多岁,有的甚至年纪更小。这些企业家遍布于中国的各行各业,也包括上文提到的诸多领域,但他们大部分的共同点都是将科技作为创新的根源。

中美新冷战 科技必须自给自足

随着人工智慧、物联网、5G、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颠覆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在世界领先的数位经济体中获得认可,中国正在迈入科技创新的新时代。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中国致力于实现科技自给自足,尤其在受到美国政府对中国核心技术、产品和零部件的供应制裁的影响下,更将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

自从美国政府宣布对部分中国制造商的高端半导体晶元供应实施制裁以来,中国已启动高端晶元自给自足的重大计划。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多个地方政府以及各个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参与到了各种旨在取得创新突破的投资活动中。

去年在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武汉封城期间,中国仅在短短7到10天的时间内建成了两家新冠肺炎的方舱医院。而中国之所以效率能如此之高,是因为当中央和地方政府决定这些医院是必需的时候,大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外资企业会迅速回应,共赴建设。秉承同一个目标和愿景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动力。如果简单地将这一奇迹般的壮举仅仅归功于所谓的中国政府的「威权主义」,对那些日夜兼程赶造医院的人和企业来说未免不够尊重和有失公允。

创新已融入中华文化

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举国体制」 ,可以针对一定的目标和目的,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这种体制是基于所有参与者的集体责任感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务实平衡感而建立的。虽然国家强调集体的目标感和责任感,并通过国有企业为人民和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但企业家源于自身想法而在不违背国家引导的、基于规则的秩序下所获得的成功是获允许和鼓励的。

有些人将这种体制归因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一种集体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广泛而多样(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的思想谱系,在后来与来自佛教输入思想相互融合后的中华文明中。这种思想与现代中国的目标和治理体系相互结合,以某种方式创造了一种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追求的包容性文化。

这无疑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充满强度、速度和弹性的创新与发展。创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布力观点 | 华为走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

文 | 谢祖墀

2021-7-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发表于《亚布力观点》(2021年7月刊)上的文章。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企业家们应该如何应变?在新格局下所衍生的战略第三条路,会给企业家带来参考。

最近华为公司推出了鸿蒙操作系统,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系统的面世,意味着华为将不再依赖于安卓系统。此前在华为内部会议上,创始人任正非就特别强调华为需重视软件开发,因为在该领域有较为稳定的基础,未来的发展方可不受美国限制,华为才能有较大独立自主权,可以” 扎到根、捅破天”。

任正非认为华为要有自己的商业主张和技术主张,利用全球先进的科技力量,在根技术上扩大投资,以开源、开放应对美国的“闭关锁国”,从而巩固中国市场,使得欧洲市场也有了希望。“当华为占领欧洲、亚太和非州后,如果美国标准不与华为融合,华为去不了美国,美国也进不了华为的地盘。”

华为的这一步战略部署代表着什么?

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中国的企业管理界还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企业家们对管理理念和思想还不是非常了解。当时中国企业家普遍有一个疑问:他们的企业究竟应该多元化还是聚焦?当时的咨询公司都是国外来的,他们一直给中国企业灌输一种简单、二元的理念——战略不是多元化就是聚焦,而一般的外来咨询公司都倾向于劝导企业家们聚焦。但在当时,企业家们看到海外许多华人企业,特别是那些家族型企业却是在多元化经营,其中不少企业也非常成功。这样的比较和外来咨询公司的建议,让不少中国企业家甚为失落,不知如何是好。

同时,有一部分企业家们逐渐发现,他们其实还有第三条路。我们称这种战略选项为一种适时、连续的跳跃战略。

当企业创始时,它会选择某种业务,也会建立它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机会和能力的组合。但往往在同时,市场会出现新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往往是以非线性、S 形状的方式出现。面对这些新机会,企业家要做出判断:在企业未具备新业务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要不要从现在的业务跳跃到新的机会。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都在遵循着“战略第三条路”的原则,进行适时、连续跳跃。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平安、吉利等都就是典型案例。

华为亦是一早踏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华为在发展的初期(1987 年~ 1994 年),从代理香港公司的电信设备,逐渐演变为自主开发产品的集中化战略。从1995 年开始,华为逐渐成为一个能提供全面通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占据市场龙头地位。

之后,华为借助电信网络和终端的优势,将其业务延伸至包含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领域与消费电子芯片领域,并在十年后深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 年,华为手机销量过亿,成为国内手机销量第一的厂商。2019 年,华为手机销量超越苹果,成为了世界第二。

随着数字世界来临,华为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致力于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基于云、大数据、AI 等多种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公司,赋能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慧出行等多个领域。现在,当传统经济走向算法经济,华为则大力发展软件业务,以期待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上述战略的各种差异,本质在于如何看待机会和能力之间的对比。更具体来说,企业边界是在机会和可获取能力之间选择、博弈之后得出的结果。2020 年8 月出版的《竞争新边界》一书,由我和黄昱合撰,我们对“战略第三条路:适时、连续跳跃的战略”思考和框架作了详细和具有条理性的介绍。“战略第三条路”在2000 年代初期开始思考,2010 年代初期形成雏形,至2014 年正式提出。

不过,过去几年全球格局特别是地缘政治方面的变化,让上述规律受到了人为干预。地缘政治或其他相关因素为企业战略提供了两个新条件:第一是约束因素,地缘政治可以约束新机会出现,或减少甚至替代原有机会;第二是机会的出现可以是被动(非主动)产生,换句话说,机会是可以被迫出来的,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任正非说:“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什么叫战略?就是能力要与目标匹配。我司历经三十几年的战略假设是:‘依托全球化平台,聚焦一切力量,攻击一个‘城墙口’,实施战略突破。’”

任正非说的,背后就是战略第三条路的思考方式:在约束条件下,凭对新发展大局深邃的预判,寻找新的机会,找到后尽快跳跃和重点执行,建立能力(包括通过全球资源平台组建生态系统),进行成功跳跃。

主导战略第三条路的领导者,一方面永远心怀忧患,时时刻刻在想能不能“活下去”,不会有片刻安逸。另一方面却不断寻找下一个能够或者必须跳越过去的机会。这种能力必须透过深厚的知识、预判能力和全球视野才能有机地产生出来,并能内转化为组织的恒常能力。

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企业家们应该如何应变?在新格局下所衍生的战略第三条路,会给企业家带来参考。

【今日语录】7月8日

需要对「二元三层」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不断地重组和调整,才能使之奏效。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试验性的,要求相关参与者具有很强的整体协同能力,秉承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因此,「二元三层」模式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

灼见名家 | 谢祖墀:背靠中国创新浪潮,大湾区发展潜力巨大

文 | 谢祖墀

2021-7-7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7月7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

中国的创新与创业征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长足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尝试对市场经济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企业家精神得以回归。20世纪末期,几代创业者涌现将中国的创业浪潮推向高潮。

中国企业家开始欣然接受无线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进行商业创新,以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关键痛点问题,并应对中国消费者因技术和创新而产生的新的需求模式。

中国企业家精神支撑国家发展

电子商务、社交商务、「新零售」、「大健康」、金融科技、机器人和自动化、汽车和出行等领域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新变革。中国涌现出腾讯、阿里巴巴、华为、大疆、小米、字节跳动、京东、拼多多等国内领先科技企业。平安、吉利、比亚迪、美的等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企业,也成功转型为创新型科技企业。

2020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排行榜」显示,独角兽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企业)的数量在近年来呈指数增长趋势,中国现有227家独角兽企业,紧随美国(233家)之后,位列世界第二。

20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刚刚渡过首个颇为动荡的30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走上了一条改革之路。他开始尝试对市场经济的某些要素进行重新配置,其中包括企业家的回归,同时保留中国计划经济体系的关键方面。

企业家精神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商业创新应用实践最重要的来源。中国不单单是国有经济,私营企业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继续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国家经济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200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家在创新实践方面积累了10多年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成功实施。

地方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央政府和企业家之间的桥梁。主要的地方政府常常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援,选定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同中央政府的方向相适应。许多地方政府建立了数位智慧基础设施,以回应中央政府发起的智慧城市倡议。

二元三层模式成功提振中国企业

除了这种三层结构之外,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行的二元经济结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虽然有时存在矛盾,但两者又以互惠互利的关系共生。

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环保措施等),履行对人民的社会责任。以中国铁路为例,国有企业仅用十几年时间就成功搭建了中国高速铁路网,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世界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系统。从本质上讲,国有企业不只创造短期的经济收益,也从公共利益长期发展的角度评估这些关键基础设施专案。如今,中国人民以及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都受益于国有企业提供的这些基础设施。

需要对「二元三层」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不断地重组和调整,才能使之奏效。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试验性的,要求相关参与者具有很强的整体协同能力,秉承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因此,「二元三层」模式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比较早期企业家,当今中国企业家普遍更为年轻。他们中有许多只有30多岁,有的甚至更小,通常聚集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比如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以及「大北京」地区等。他们也会出现在许多其他地方,其中包括某些二、三线城市。这些企业家投身于各行各业,包括上文提到的领域,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将技术作为创新的基础。

中国正迈进科技创新的时代

随着人工智慧、物联网、5G技术、云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颠覆性新技术,在中国这个全球领先的数位经济中的同时出现,中国正在迈进科技创新的新时代。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中国九个内地城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组成的大都会区,总人口超过7200万,国内生产总值约1680亿美元。据中国财经媒体《第一财经》近日报道,东莞和佛山已追随深圳和广州的步伐,跻身于中国大陆一线城市的行列。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许多龙头创新企业的大本营,其中有许多企业在不久前还只是初创企业。有许多年轻的企业家在资金和孵化方面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援,因此大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机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壮大,创新的重点领域将包括移动通信、金融科技、互联智慧医疗、智慧生产与物流。特别是近1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规模迅速扩大,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且这一势头还将继续保持。大湾区中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亦是如此。

大湾区可释放青年企业家潜能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逐渐深入人心,配套基础设施和机制也在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青年企业家释放潜能的平台,其作用日益突显。

除此以外,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了集合供应商、设计师、原型工程师、检测实验室、制造商等生机勃勃的多元化生态系统。这些基础保障将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的发展。

中国最新「十四五」规划强调了技术创新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以及私营企业投资者将投入更多资源以推动创新的发展。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也会加强合作伙伴关系来推动创新的发展。有了多年来沉淀坚实基础,也有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激励,再加上整个地区所有管辖区域的整合和协调,我们有理由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稳固其全球创新和创业中心的地位。

参考文献:

胡润研究院(2020年8月4日), 《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新华网(2021年5月6日), China’s investment in Greater Bay Area to pay off handsomely: expert.

China Daily. (2021, June 7). 15 new Chinese first-tier cities

【今日语录】7月7日

“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举国体制’,可以针对一定的目标和目的,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这种体制是基于所有参与者的集体责任感与个人主义之间的讲究实际的平衡感而建立的。虽然国家强调集体的目标感和责任感,并通过国有企业为人民和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但企业家源于自身想法而在不违背国家引导的、基于规则的秩序下所获得的成功是被允许和鼓励的。

有些人将这种体制归因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而造成的。在这种文化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分担着一种集体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广泛而多样(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的思想谱系,在后来与来自佛教输入思想相互融合后的中华文明中。这种思想与现代中国的目标和治理体系相互结合,以某种方式创造了一种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追求的包容性文化。

这无疑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充满强度、速度和弹性的创新与发展。创新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日语录】6月30日

在中国内地表现比较出色的企业一般来说拥有较好的战略思维,而这种思维往往是在一段较长时间之内摸索和发展出来的。相对而言,香港的企业比较缺乏类似的战略思维,不少只是依靠半市场、半人为创造的「定位结构优势」或透过「做刁」来赚钱的。

有没有战略思维是主要分别内地企业和香港企业在过去几十年来此消彼长的最根本原因,而并不是如一些人简单的解释,如「内地市场比较大」、「内地做生意凭关系、走后门」等。

灼见名家 | 重新定义竞争边界:大变局时代的生存战略

文 | 谢祖墀

2021-06-30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于6月16日在长江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项目所作演讲的摘要,此文于2021年6月30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

全球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在政治、社会或商业方面都处在变革的影响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中国企业家,无论是外企或一些国企,包括民营企业,甚至于不少地方政府的负责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看法与困惑。

大变局之下的全球化2.0

首先,中国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更大,承担的责任也更重。全球化2.0之下,中国不只是一个产品的输出国,同时她也成为自身重要的需求端。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这个供需在中国国内形成了一个循环,同时对国际上的循环也继续存在着。全球化2.0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消费能力已经有了巨大的提高,并形成了一个供需的闭环。与此同时,中国还有足够的能力跟国外进行双方的贸易。

而过去的全球化1.0中,美国既是主导者,也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因此在迈向全球化2.0的过程之中,客观变化的发生将赋予中美各方改变彼此关系的机遇。

中美关系潜在的三个场景

在驱动全球大变局的因素中,首当其中的是政策因素,特别是中国政府的政策;第二是科技的发展;第三是需求端需求模式的改变。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未来可能有三个场景:「区域隔离」、「竞争与合作」和「一个世界,两个系统」。

美国和中国仍然是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对手,偶发冲突;中国加大对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以及两国各自施行严格的数据主权和治理规则。

过去几十年,除了某些特殊的行业,例如能源、石油外,地缘政治并不会主动的纳入商业战略的规划中。现如今,地缘政治则在深入的影响每个行业。它为企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些红线,成为企业战略思考当中的约束因素,并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发展。

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企业家需要考虑,哪些情况之下,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完全由自己来决定;哪些情况之下,比如地缘政治之下,企业家必须相应的调整战略。

启示:大变局之下,所有企业都应具有全球视野

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全球的发展,无论称之为全球2.0还是「一个世界,两个系统」,影响企业发展的力量都是跨国界的,它无处不在,没有企业可以逃避。

后疫情时代将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中形成,而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所有企业都是全球企业,都受到同样的驱动因素所影响。我们作为中国企业,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全球视野,要对全球的格局有深刻的理解。

战略的第三条路

几十年前,西方理论认为企业的战略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集团式多元化,由做大到做强。第二条路是通过核心竞争力,聚焦做企业最有优势的事,因此企业只在自我定义的约束边界里面进行竞争。

现今,地缘政治带来的红线与约束,以及全球化2.0的出现,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非连续性、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当中成功的企业更倾向于第三条路:发现机会后立刻抓住机会,在跳跃至新业务的过程中弥补完善自己的能力。

因此,我们说在多元化和聚焦核心竞争力的边界之外,企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跳跃性的发展。当有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即便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新的领域里充分地竞争,但是当机会出现了,企业首先要选择先跳过去。跳过去之后,再弥补原来能力上的差距。

「适时、连续跳跃」并不代表企业不需要将业务做得极致。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状态下,不专注、不做到极致是很难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战略第二条路」中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大部分人对它的演绎是「边界的固定」,而不是「专注」的意思。

企业边界的扩大与缩小

对企业业务的边界是否固定划分是其与「战略第三条路」最大的区别,但无论企业选择走上哪一条战略道路,在竞争面前,企业要成功,必须要做到专注和极致才行。

阿里巴巴与华为作为两个典型的案例,证明对企业来讲,边界是可以延伸的、动态的,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当企业成功跳跃了,边界就扩大了,如果没有成功跳跃,边界不仅没有扩大,甚至可能会收缩,会减小。

企业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企业的边界是在机会与能力之间博弈出来的结果,即边界=机会vs能力。而地缘政治或其它因素,往往是人为地将本来可以自然发展的边界缩小,或者把它引导到另外个方向上去。

总的来说,组织架构、创新能力、人才建设等企业的基本面依旧是立足之本。在此之上,企业需要有足够的忧患意识和进取心态,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具备宏观的战略思维以及微观的落地能力。希望大家能够借助这个框架,帮助思考在这样的大变局里面,怎么走上战略的第三条路。

灼见名家 | 华为走上了战略的第三条路

文 | 谢祖墀

2021-06-23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6月23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

在中国内地表现比较出色的企业一般来说拥有较好的战略思维,而这种思维往往是在一段较长时间之内摸索和发展出来的。相对而言,香港的企业比较缺乏类似的战略思维,不少只是依靠半市场、半人为创造的「定位结构优势」或透过「做刁」来赚钱的。

有没有战略思维是主要分别内地企业和香港企业在过去几十年来此消彼长的最根本原因,而并不是如一些人简单的解释,如「内地市场比较大」、「内地做生意凭关系、走后门」等。

企业需技术自主,方可不受制于人

最近华为公司推出了鸿蒙操作系统,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系统的面世,意味着华为将不再依赖于安卓系统。此前在华为内部会议上,创始人任正非就特别强调华为需重视软件开发,因为在该领域有较为稳定的基础,未来的发展方可不受美国限制,华为才能有较大独立自主权,可以「扎到根、捅破天」。

任正非认为华为要有自己的商业主张和技术主张,利用全球先进的科技力量,在根技术上扩大投资,以开源、开放应对美国的「闭关锁国」,从而巩固中国市场,使得欧洲市场也有了希望。「当华为占领欧洲、亚太和非洲后,如果美国标准不与华为融合,华为去不了美国,美国也进不了华为的地盘。」

华为的这一步战略部署代表着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企业管理界还是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企业家们对管理理念和思想还不是非常了解。当时很多中国企业家普遍有一个疑问:究竟他们的企业应该多元化还是聚焦?当时的咨询公司都是国外来的,他们一直给中国企业灌输一种简单二元的理念——战略不是多元化就是聚焦,而一般的外来咨询公司都倾向于劝导企业家们应该聚焦。

但在当时,企业家们看到在海外许多华人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家族型企业却是在多元化经营,而不少也非常成功。这样的比较和外来咨询公司给予他们建议的落差往往让不少中国企业家甚为失落,不知如何是好。

企业面对新机会,需掌握跳跃战略

同时,有一部分企业家们却逐渐发现他们其实在貌似只有两种选择之余是还有第三条路的。我们称这种战略选项为一种适时、连续的跳跃战略。

当企业创始时,它会选择某种业务,也会建立它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机会和能力的组合。但往往在同时,市场会出现新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往往是以非线性、S形状的方式出现。面对这些新的机会,企业家要做出判断:在企业未具备所有新业务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要不要从现在的业务跳跃到新的机会。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都在遵循着「战略第三条路」的原则进行适时、连续跳跃。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平安、吉利等都就是典型的案例。

之后,华为借助电讯网络和终端的优势,将其业务延伸至包含手机在内的消费电子领域与消费电子芯片领域。并在之后十年的深耕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华为手机销量过亿,成为国内手机销量第一的厂商。2019年,华为手机销量超越苹果,成为了世界第二。

而随着数字世界的来临,华为及时调整企业战略,致力于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基于云、大数据、AI等多种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公司,赋能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能源、智慧出行等多个领域。而现在,当传统经济未来将走向算法经济,华为则大力发展软件业务,以期待获得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能力与目标匹配,随时掌握机会应变

上述战略的各种道路的差异本质在于如何看待机会和能力之间的对比。更具体来说,企业的边界是企业在机会和可获取能力之间的选择和博弈之后得出的结果。「战略第三条路」的思考在2000年代初期开始酝酿,2010年代初期形成雏形,至2014年正式提出。在2020年8月出版的由我和黄昱合撰的《竞争新边界》的一书中,我们对「战略第三条路:适时、连续跳跃的战略思考」和框架作了详细和条理性的介绍。

不过,过去几年在全球格局中的巨大变化,特别在地缘政治方面,让上述规律受到了人为的干预。地缘政治或其他相关因素为企业战略提供了两个新条件。第一是约束因素,地缘政治可以约束新的机会的出现或把原有的机会减少甚至取替。第二是机会的出现可以是被动(非主动)而产生的。换句话说,机会是可以被迫出来的。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任正非说得好,「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什么叫战略?就是能力要与目标匹配。我司历经三十几年的战略假设是:『依托全球化平台,聚焦一切力量,攻击一个「城墙口」』,实施战略突破。」可以说,他所说背后代表就是战略第三条路的思考方式:在约束条件下,凭对新发展大局深邃的预判,寻找新的机会,找到后尽快跳跃和重点执行,建立能力(包括通过全球资源平台的组建和生态系统),进行成功跳跃。

主导战略第三条路的领导者,一方面永远都心怀忧患,无时无刻都在想能不能「活下去」,不会片刻安逸下来。另一方面却不断寻找下一个能或被迫必须要跳越过去的机会。这种能力必须透过深厚的知识、预判能力和全球视野才能有机地产生出来并能于组织内转化为组织的恒常能力。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企业家们应该如何应变?在新格局下所衍生的战略第三条路会给予企业家们参考的作用。

【今日语录】6月22日

“从华为作为一家公司和任正非作为一领导人来看,在新时代格局中所需要的领导者并非如某些人所推崇的《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亦非另一些人所讲的温文儒雅的“好人”, 每件事都以“利他”为依归。

主导战略第三条路的领导者,不应有害人之心,但亦不可不怀防人之意。他一方面永远都心怀忧患,无时无刻都在想能不能“活下去”,不会片刻安逸下来。另一方面却不断寻找下一个能或被逼必须要跳越过去的机会。这种能力必须透过深厚的知识、预判能力和全球视野才能有机地产生出来并能于组织内转化为组织的恒常能力。”

灼见名家 |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处于转折点

文 | 谢祖墀、陆宇俊、胡瑞淇

2021-06-16

本文由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和高风咨询团队联合撰写。此文于6月16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6月10日刊登于中国日报网站,此为中译本。

近期,关于全球半导体芯片(晶片)短缺的消息不绝于耳。一些专家认为这会是一场危机,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占据了全球供应量的50%,但是中国高端芯片的产量却是有限的。

全球芯片严重短缺 打乱全球产业供应

美国对中国技术出口的制裁,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供应链中断造成了芯片的严重短缺。因此全球的企业和消费者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芯片供应问题。

第一个临界点出现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开始对以华为为首的中国主要制造商的芯片出口实施制裁,导致全球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瘫痪。

多年以来,因为遵循着全球化规则,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经济体的自然劳动分工,中国的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由于高端半导体芯片固有的高风险,以及产业前期需要巨额的投资,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将价值链的关键部分集中在特定地区的少数参与者手中的分工是有道理的。

然而,美国对中国芯片供应的制裁打乱了这些基本规则。中国意识到实现在半导体等核心技术上的自给自足将是未来的关键。

中国迈向半导体自给自足的举动,给现有的全球玩家的未来带来了新的问题。世界领先的计算机芯片光刻设备制造商,阿斯麦(ASML)的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Peter Wennink)在向新闻媒体《政客》(Politico)表示,欧洲不应该像美国那样限制对中国的出口。除了出口外,外国企业还需要融入中国的生态系统,并在当地开展业务。

中国希冀发展半导体关键技术领域

作为全球最大的购买芯片的国家,中国在推动芯片领域自给自足的同时,亦推动着该领域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21年至2025年期间,国家研发经费年均增长7%以上,重点发展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

据「中国制造2025」产业规划,截至2025 年中国使用的半导体将有70%在中国本土进行生产。中国在技术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去年宣布在激光光刻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有望带动国内先进光刻机的生产。然而,先进光刻机的本土生产仍处于早期阶段,距离商业化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去年5月,中芯国际开始为华为量产麒麟710A 芯片,现在华为与台积电以外的一家代工厂合作制造其硬件。同年10月,中芯国际表示将很快为中国市场生产7纳米晶圆。此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开发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离子注入机,可用于生产28 纳米晶圆,该纳米晶圆是产业链中关键的零部件。

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举措正在重塑该产业的全球动态。包括高通公司在内的美国主要供应商的报告显示,其收入下降且正在游说反对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制裁。业内专家预计,在未来3至5年,美国在全球半导体的市场份额将下降10%左右,其收入亦将下降20%以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和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讨论如何解决知识产权、贸易政策和加密等问题。

全球半导体产业创新,中国扮演重大关键角色

中国企业的崛起以及美国、欧盟和其他国家政府的行动将使该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半导体产业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世界其他地区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亦随之发生改变。

不同类型的玩家在不断演变的价值链中争夺一席之地。无论是在位者还是颠覆者,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在寻求竞争、创新和合作。

台积电的最新投资或许能帮助巩固其在全球的地位。今年4月,台积电斥资28.7亿美元扩建南京工厂,并宣布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兴建一座价值120亿美元的工厂,覆盖全球两大市场。

欧盟亦外包了许多设计和制造能力,且正为来到欧洲的芯片新工厂提供补贴。业界现在正朝着更为先进的5纳米、3纳米和2纳米芯片发展。

摩尔定律关于密集集成电路中晶体管数量每两年左右翻一倍的假设似乎已经到了极限,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可能也已临近瓶颈。半导体核心技术有可能会产生颠覆,这将导致该产业的重大格局变化。

如今,企业正面临着一个不断发展的战略新格局。他们需要重新设想未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而中国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大和关键的角色。

灼见名家 | 内地城市政府的积极态度值得香港政府借鉴

文 | 谢祖墀

2021-06-02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6月2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

在过去30年期间,我曾受到不少内地城市政府的邀请为他们讲课,在某些战略发展问题上,提出我的意见和建议。而我讲的题目一般会环绕着内地城市或经济圈,在建立他们的战略发展时,应该要考虑的发展重点、方法和对照海外其他城市发展方面的经验。

地方政府官员 乐于学习聆听

非常记得,应该在近20年前,杭州市政府曾经邀请我为他们讲解该市未来应如何发展。当时,互联网还不是非常普及,而阿里巴巴仍只是一家规模不算很大的公司。但当天杭州市的党委书记和市长都有到场聆听,还有其他不少代表。

当然,今天的杭州正成为中国创新、创业之都之一,是阿里和其他许多科技公司总部所在。在那里,年轻人创业氛围浓厚,创业公司比比皆是,年轻人有足够的社会向上流动机会。

除了杭州之外,我亦曾经与不少内地城市政府讲过课,给予他们一些我的意见。当然,他们听不听,我当时是不知道的。但感觉上,他们的代表都比较愿听和认真地做笔记。

事实上,20-30年间,中国不少城市都发展得非常好,不少都建立了他们比较清晰和明确的定位,以及在那定位上有所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进行着竞争,驱使城市产生了积极的意识。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于今年5月20日,我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日报》和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主题为「智慧新时代:赋能新发展、智构新格局」的线上「新时代大讲堂」。那次「新时代大讲堂」是为了配合第5届世界智慧大会而召开。

世界智慧大会已经在中国成功举办四次,聚焦在全球智慧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传播、开放式创新和深化合作。在演讲中,我就人工智慧未来发展态势、人工智慧在后疫情时代扮演的角色和天津市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了我的观点。

科技自主创新 带来价值机遇

我讲的内容可以简单归为以下总结。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由多种颠覆性科技共同影响的新时代,这些颠覆性科技包括了物联网、人工智慧、5G、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与此同时,世界也在经历从线上连接产生经济价值,过渡到一个基于演算法经济的新阶段,新阶段将有效发挥人工智慧的价值。

演算法通过从人、设备、业务、和流程等之间生成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可操作的洞见来创造价值。愈来愈多的中国政府现在认识到,单纯的虚拟经济模型可能无法在任何时候都行之有效,因此他们呼吁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行整合,以释放演算法和智慧技术的力量。

今年3月11日,中国政府的「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这一国家发展规划明确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且强调创新和科技自主将成为重中之重。此外,中国的2035年远景规划亦提及,中国将在其发展道路上,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能力。

中国政府持续推动以创新为引擎的高质量发展,这将为中国带来诸多新机遇,尤其是在天津这样的重要高科技中心区域。中国的许多城市,包括天津在内,都在重点发展智慧互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而多年来,天津在制造业、物流、医疗卫生等领域积累了不少优势。在实体经济方面,天津有着巨大的机遇,且通过智慧制造和集成物流将进一步赋能该机遇。

依靠天津的历史优势,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此外,天津在发展成为一个兼具运营和创新的移动出行枢纽方面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此外,虽然量子计算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但随着天津市政府对创新驱动的智慧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援,量子计算这一领域亦值得投资。

港府守旧眼浅 应效内地态度

香港的发展在回归后,在不同特首执政的阶段里都有不同的发展蓝图(或《施政报告》)。总体来说,效果可以说是强差人意,香港并未完全发挥它应有的潜力。

除了一些深层次问题之外,香港政府官员在学习新事物和创新方面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可能除了金融领域之外,香港官员对于世界上科技方面的发展和它可能带来的创新机会的了解严重不足。

回归后,香港曾经有机会建立「半导体矽港」的计划,可惜因公务员体系的守旧和眼光不足,而被上海后来居上,成为今天著名的中芯国际公司,并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数码港项目本来亦应是一个好的创科专案,可惜最后变成房地产项目。

除了是过去港英遗留下来和相关AO系统,照单全收的「积极不干预」政策之外,香港官员在集体学习新知识,特别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可说是非常缺乏的。

没有知识便没有突破,线性思维已经不能解决今天多维、快速变化、经常模棱两可环境中所衍生的问题。内地不少城市政府是学习型组织,他们在吸收新知识方面抱着积极和孜孜不倦的态度,同时亦经常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往往与企业们(不论规模大小)建立协同的生态系统,孕育企业的发展。

内地大量城市于过去20-30年,能够高速和高质量发展不是没有原因的,它亦不是像某些观察者所说,是因为所谓「长官意志」、「形象工程」等(可能一部分是) 。中国许多城市的发展是由一种内生动力所引起的,通过整体学习能力和良性竞争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力量。它们的成就是有道理的。

内地城市政府的积极态度值得香港借鉴。

灼见名家 | 理解双循环政策对企业至关重要

文 | 谢祖墀

2021-05-26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于5月26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上的文章。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5月23日刊登于中国日报,此为中译本。

许多企业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双循环」经济政策的真正含义,以及其对于企业本身的影响提出了一些问题。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了「双循环」概念,同年10月,该政策被纳入中国「十四五」规划(2021-25)的提案之中。

简单来说,「双循环」发展战略旨在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主要以促进国内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促进科技创新,扩大国内供应链,从而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国际贸易格局改变 中国内需持续增长

「双循环」政策是在以下两个重要背景之下制定的:

首先,是由于中美之间的争端而导致的全球贸易扭曲,以及之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球的普遍预期是国际贸易格局将继续有所改变。

第二,是中国内需将持续保持增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披露,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已达4亿。并且,不仅中产阶级的人口数量可能会继续增长,其消费模式也将会不断升级,从而产生对更为新颖和创新的产品需求。由于不同的因素,中国内需增长强劲,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

实际上,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中愈来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至2020年,消费已占中国GDP比重的54.3%,该数据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10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对于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推动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复苏。

目前,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刺激国内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质升级。

在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方面,政策内容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碳中和、公共卫生、乡村振兴、大型区域城市群发展等领域。崭新的需求模式正在发生演变,经济格局亦随之改变。

在供给侧,中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对一些产业过剩产能的必要整合。得益于技术和创新在不同行业的日益普及,中国的供应链正不断升级,这亦加强了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主要枢纽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供应链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不断变化的需求模式的韧性增强,其作为全球出口基地的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农产品、原材料、高端零部件、精密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奢侈品等进口需求增长迅猛,使中国成为海外供应商的主要市场。

区域化本土化无法避免 中国成全球商业创新中心

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正在出现。如果我们把30年前就开始的全球化阶段,称之为「全球化1.0」,或许可以把正在发生的新阶段称为「全球化2.0」。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全球化1.0的需求主要是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和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主要供应方。但在全球化2.0中,当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成为主要需求端之际,中国将同时成为主要的需求中心和供应中心。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心,并将成为整个世界的一个主要市场。

全球化2.0很有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经济、科技、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却会驱使在一定程度上,供应链的区域化和本土化将不可避免。在新一波全球化开展之余,去全球化亦会展开,它们之间的相互发展将编织出一些新的发展形式。其中一部分是人们有所期待的,另一部分则相反。

无论如何,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对于许多企业而言,中国作为主要市场抑或作为全球或区域供应基地的重要性将会加强。然而,由于中国整体大环境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在政策和竞争格局上的变化,使得那些已经在中国立足的企业仍需要砥砺前行。他们过去赖以成功的打法在明天未必一样可行。

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商业创新的中心。中国创新的节奏和强度令人赞叹,这意味想要脱颖而出的企业,将需要极具创新性。

对于外企而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对中国的业务进行组织和战略上的相关调整,并且调整其全球战略,将中国视为发展的核心。他们对于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的持续性转型能力将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能力,并且跑到创新曲线的前端。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需要培养更加国际化的能力。

双循环政策并不意味中国将会对外资关闭国门或驱逐他们离开。相反,该政策代表了中国将会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将会给外企和中国民营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其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定位的关键机制。无论是外企还是中国本土企业,都需要快速调整他们的组织和战略来适应这些变化。

灼见名家 | 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核心战略问题

文 | 谢祖墀

2021-5-1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5月19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5月14日刊登于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网站,此为中译本。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全球供应链以及全球范围内正在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世界不同地区的许多国家目前正经历多维度的重大变化,这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曾表达,我们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对于许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跨国公司而言,他们期望中国市场的上升潜力将保持增长,同时中国作为全球供应基地将变得更加重要。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在2021年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5%的公司对未来两年的市场增长和经济复苏持乐观态度。此外,有61%的公司将中国视为优先投资标的,并对大陆将进一步向外国投资开放充满信心。

中国图创科自强 外企劝欧勿封锁

许多跨国公司都在试图理解中国政府最新政策的真正含义,例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规划强调,创新与科技的自立自强,并以科技进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特朗普政府对某些高端半导体晶元等核心技术产品向中国出口的限制,触发了中国追求技术自力更生的决心。先进制造将用于解决核心零部件、物料、软体和基础系统等领域的问题,以开发更具创新和竞争力的价值链,同时在优先领域中具有更高的「增值」内容。

半导体行业领先的晶片设备制造商ASML的行政总裁温彼得(Peter Wennink)在接受采访时,对POLITICO(美国知名政治新闻网站)表示,欧洲不应像美国那样对中国进行核心技术封锁。他表示,「如果你采取出口管制措施,将中国人拒之门外,你将迫使他们争取技术主权而进行自我研发。他们将在15年的时间里,进行自我研发,并将取得真正的技术主权,届时市场(对于欧洲供应商)将不复存在。」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双回圈」经济战略,将推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同步发展,两者将相辅相成。加速国内本土市场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增长将成为驱动力,推动技术创新、扩大国内本土供应链,同时也有助于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

推行外商投资法 冀改变全球定位

「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未来15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旨在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规划的其他主要特点还包括:继续深入完善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东盟、「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以及其他经济体的区域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

中国正在寻求更快地转变其在全球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角色。中国与美国、欧盟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被视为地缘政治格局转变的关键。

2019年3月颁布的《外商投资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案在诸多方面赋予了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一样的平等权利。《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2020年9月)的施行亦意义非凡,其保证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此外,新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2019年版相比,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范围,压减幅度达17.5%。

这些迹象都清楚地表明,中国正努力给外企营造更好的环境。大众汽车(Volkswagen)首席执行官迪斯(Herbert Diess)对《中国日报》表示,「对我而言,外企在中国投资,比中国企业在德国或其他一些地方投资更容易。」

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中国正在加速开放。政府的支援政策和中国企业日益增长的创造力,共同创造了可谓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在中国,竞争与合作的交互将愈来愈密集,且今后将保持此态势。

外企投资中国 面对九大考量

尽管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中兴和其他一些中国科技公司实施了制裁,但迄今为止,中国尚未以类似方式制裁美国或其他西方科技公司。2020年7月,习近平主席向18家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回信,强调中国欢迎外资跨国公司留在中国,并鼓励他们继续在华经营。

对于全球跨国公司来说,面对当下不断变化的环境,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和考虑:

在某些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方面,正在发生哪些明确而显著和含蓄的变化?

不断演变的地缘政治对在华经营的跨国公司意味着什么?例如,中美将会多大程度上「脱钩」以及如何「脱钩」?

什么是中国的「红线」,即跨国公司在中国必须遵守的规则?

新的贸易协定,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将如何改变中国作为供应链枢纽的市场结构?

科技自主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有什么影响?

如何解决数据主权问题?

未来将会出现什么可能的场景,跨国公司将如何分析这些场景并作出适当的战略决策?

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将会如何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布局以及他们经营的全球供应链?

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该如何重新定义其在中国的公司组织结构,以及其与其他公司及组织的关系?

在很多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华的组织结构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关系,在很久之前就形成并建立了,但随着商业格局和商业规则的变化,这些方面亦应随着而改变。

跨国公司与中国团队存在差异

许多跨国公司相信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仍将继续扩大,因而需要谨慎对待地缘政治以及相关政策颁布等外部因素所引发的问题。企业战略者需要设想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但是跨国公司全球总部和中国团队之间,经常存在着巨大的的知识脱节和资讯方面的不对称。

在了解最近大格局发展之余,跨国公司需要问自己是否应该在中国加大投资,以及如何在中国扩大投资。在极端的情况下,对于那些觉得自己在中国没有发展前景的跨国公司,其需要了解应否和如何退出中国市场,而退出中国市场也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决定。

跨国公司在防范风险和保持增长的同时,需要更多的睿智和技巧去解决其在中国的问题。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或者全球供应基地,它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战略最新思想和制度化的平台。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能够因此发现并获得其全球的竞争优势。

【今日语录】5月18日

因为地缘政治、政策、科技和其他因素,企业要考虑更多和更复杂的战略问题。在不少的问题上,要考虑的领域已经超越了企业本身的认知。不单外企如是,內企亦是如此。況且要充分剖析新的问题时,过去的简单思考框架巳经不再完全适用。百年未见的大变局驱使企业新战略思维的产生。

灼见名家 |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要求跨国公司更具睿智和技巧

文 | 谢祖墀

2021-05-12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5月12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5月5日刊登于《财新全球》网站,此为中译本。

如今,许多跨国公司都心系中国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市场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市场。

有一部分公司最近刚刚进入中国的市场,另一部分在中国已经经营一段时间,而最近他们将其在中国的业务扩大。这些公司正在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来把握住中国市场发展的机遇;有一些公司因为受到例如新疆棉等地缘政治问题的影响,正在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进行。

开放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享有同等权益

中国的经济并未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反而是不断的发展。虽然经历了疫情,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仍然增长了2.3%。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增长了非常可观的18.3%,表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2021年全年的GDP增长率预计将达到6%。2020年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为163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高的,并且中国的对外贸易继续活跃。2020年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额飙升至6595亿美元,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也达到了7100亿美元。

在华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70%的美国企业正计划在华进一步投资。德国商会(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显示,72%的受访者正计划在华进一步投资。

尽管特朗普政府尝试限制中国的发展,中国政府仍然继续走改革之路,同时扩大对外国公司的市场准入。

一个例子是中国政府开放了曾经相当受限制的金融服务业:贝莱德(BlackRock)将在中国设立100%外资拥有的资产管理公司;今年1月,贝宝(Paypal)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100%外资所有权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外国汽车制造商不再被要求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特斯拉在上海全资拥有一家大型工厂;大众汽车已将其与当地汽车制造商江淮汽车合资企业的股份提高到75%。

一个重大的改革里程碑是2019年3月颁布的《外商投资法》,该法使外国企业在许多方面与国内同行享有同等的权益。另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是2020年9月公布的不可靠实体名单,该名单保护了各类市场实体的合法权益。此外,与2019年版相比,国家负面清单削减了17.5%的限制性措施。这些政策都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正努力减少对外国公司的限制。

参与中国创新博弈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的「十四五」规划规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是中国现阶段至2025年的首要任务,这使得「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变得更为关键。先进制造将要用于解决关键部件、材料、软件和基础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开发更具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价值链,以及在重点领域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内容,完成整个系统内外部的协同、相互补充。

此外,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未来15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旨在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规划的其他主要特点还包括:继续深入完善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东盟、「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以及其他经济体的区域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

中国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雄心勃勃且极具挑战的。这将需要与许多利益相关者形成密切合作。

而在疫情期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上述重大举措必然将带来更多全方位的重大机遇,而对某些人来说,亦会带来潜在的风险。

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中国正在加速开放。适当的政府政策和中国企业日益增长的创造力共同创造了可谓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在中国,竞争与合作的交互是高度密集的,且今后将保持此态势。

随着创新的不断快速推进,对于外资跨国公司而言,参与中国的创新博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指创新意味着创造新的价值,而挑战是指其他人亦会创新。跨国公司从以前复制本国产品,在中国市场进行复制粘贴,到现在他们正试图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产品。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正在向中国学习,为中国和全球创新。

绝大多数外国跨国公司不能忽视中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如今更是如此,因为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市场和供应基地,亦是知识和思想的灵感源泉。

抓住中国市场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中国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正在为本地及海外企业提供创造更多的机会。但想要赢得市场带来的机会,跨国公司更需要以适应中国的方式发展,并深入了解相关风险的来源,表现形式以及解决方法。

其中一种风险主要来自于地缘政治,其影响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近期有关「新疆棉」的一系列危机更加表明跨国公司做市场决策时需要了解,中国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有自己的不可打破的「红线」,且需更加谨慎仔细的考虑这些「红线」带来的影响。因而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影响要求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想要做出更有效地战略决策, 则需要更多清晰的思考。

跨国公司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与其目标消费者保持持续的沟通。跨国公司想要成为中国的市场赢家的关键因素,是拥有数字化的战略思维和方法,最后的品牌赢家需在不触及中国消费者「红线」的同时,在其他各方面做到极致,这也是外国公司对关于中国特色理解的综合考验。

地缘政治将影响未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和演变,以及中国在此中间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将影响全球治理、科技技术、数据主权问题和当地生产要求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以及需求,是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或者是将中国市场做为核心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在其战略计划中亟待解决及体现的。

跨国公司在应对不同的风险和熟知中国「红线」的同时,亦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抓住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跨国公司想要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其重要地位,必须对其战略和采取的措施进行正确的战略评估。中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但跨国公司希望升华他们的中国战略,也需要更多的睿智和技巧。

灼见名家 | 拜登的「重建美好」计划正在借鉴中国的经验

文 | 谢祖墀

2021-05-05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5月5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4月29日刊登于《南华早报》,此为中译本。

虽然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上台后,继承了许多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时期定下的政策,比如贸易关税、对中国科技公司的制裁以及对核心技术出口的限制,但他显然对中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政见。

振兴美国 超越中国

当特朗普在竭力遏制和削弱中国的同时,拜登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来自于美国本土。拜登政府多次表达,必须解决美国本土的发展问题才可以增强美国的竞争力,才可以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3月31日,拜登宣布了一项2万亿美元的计划,用于未来8年升级美国的基础建设,加强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与发展。这部分财政支出将主要来自对企业征收的更高的税费。

拜登在与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的对话中建议,民主国家应制定类似于中国「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计划,助益于更多「世界上需要说明的那些地区」。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最近提出了一项综合的国家战略,以期望在人工智慧领域与中国相比可以建立优势。

该计划表达了重建美国本土晶元供应链的需求,致力在微电子领域领先中国至少两代,并逐步将人工智慧领域的投资增加至每年320亿美元,以使美国在人工智慧领域有绝对的全球话语权。伴随着该计划出台,拜登已下令对美国半导体供应链进行审视。

此外,拜登在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就一直强调要振兴美国制造业。今年1月25日,也就是拜登上台后的几天,他就宣布了「购买美国货」计划,大幅增加联邦政府向美国本土供应商的年度采购额度,约为每年6000亿美元。

自由主义 摆脱贫穷

美国政府计划大力发展美国工业的决心已经很明显。然而,许多美国政客、主流媒体和专家经常批评美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负面作用,例如在选拔优胜者、提供补贴、倾斜竞争环境和无视市场规则等方面。

政府主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新鲜。美国已故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新政,本质上就是由政府资助的一系列项目来帮助美国摆脱了大萧条。

直到1980年代初,列根(Ronald Reagan)才转向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宣称「政府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问题」。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观点更加受到大众的认同。

中国则是在1970年代末,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国策。邓小平在保留了政府主导发展的同时选择了尝试市场经济。在过去的40年中,这项国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这种方法主要由「三层二元」的经济结构组成。

中央政府确定整体发展方针和议程;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企业(家)则利用政府的政策、不断发展的科技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来推动创新;地方政府则通过提供资金和支援,充当中央政府政策与企业(家)之间的桥梁。

尽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的双重结构可能导致摩擦,但它也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用。中国过去几十年在基础设施上大规模的扩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并不单纯地从狭隘的经济可行性来评估项目,他们才能建立世界上连接最广的高速铁路网路。

三层二元 协同发展

他们主要考虑的是更高层面的社会和经济目标,以及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外国公司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将从中国政府的基础建设发展中受益。

在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的这项发展方针显然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中国已经实现了脱贫、疫情控制、科学研究和太空探索等重要目标。

中国政府不仅控制和命令,还制定议程、赋能和帮助实施。在过去的8年中,中国使大约1亿人摆脱了贫困,这表明其发展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清晰的流程和关键绩效指标。它的成功不能仅仅归结为在投入大量的资金或采取了一些「严格的」措施。

拜登政府应该并且可以复制中国的打法吗?尽管美国政府将继续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并致力于遏制中国的发展,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会有所说明。

拜登的团队正在借鉴中国的经验,这意味着将中国视为一个基准是有价值的。与另一个采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强国竞争,可以说明一个国家更好地自我反思并做出相应调整。我建议这是大国竞争的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

中国已经从西方的经济模式中学到了很多,并从中受益良多。难道美国不应该向中国学习吗?毕竟,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两个超级大国。

灼见名家 | 中国汽车业将更智能化和适应市场变化

文 | 谢祖墀

2021-04-28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4月28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4月14日刊登于《中国日报》,此为中译本。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的汽车销量同比大幅度下降了42.4%,而在余下的三个季度中却实现了较大的反弹,全年销量突破了2500万辆,约占全球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

北京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

这与中国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列为国之重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了「碳中和2060」的计划,致力于在2030年之前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两个月后,国务院联合其它重要部门宣布了一项为期15年(2021-2035年)的汽车行业发展计划,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达到20%,到2030年达到40%,到2035年超过50%以上。政府在政策落地上也不遗余力,提供了包括税赋的减免和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建设支持等。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颇有成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占中国汽车总销量的5.4%,而这个数字在今年预计将增长到6.9%。

如今,汽车已被认为是物联网时代的下一件大事,智能互联已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

致力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

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国也正在迅速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L4级别(高度自动化驾驶)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已经在中国多个城市进行试行,其中包括上海、广州、南京和长沙。

在商用车领域,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同样也应用在货物运输。去年7月,上汽集团宣布在上海洋山港进行自主研发的「5G加L4级别」智能重型卡车的准商业化运营。京东、阿里巴巴和美团等中国互联网巨头都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自动配送的难题。

此外,中国政府还放宽了对外国整车厂在中国运营所有权的股比要求。以前,他们如果要想在中国开展业务,必须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占比至多为50%。但是现在,他们不再受到股比要求的限制。Tesla通过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进入中国,大众汽车对其与江淮汽车的合资企业进行了股比的调整,现拥有合资公司75%的股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值此变革之际,不断有资金涌入。在2020年,中国汽车业和运输业的投融资总额达到86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领域。

许多不同背景的企业受到汽车行业未来指数式增长潜力的吸引,正在前赴后继地进入汽车市场。例如,互联网巨头百度已经与本土汽车制造商吉利建立了合资企业,联合宣称将制造下一代智能汽车。

此外,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宣布建立一个新的部门,旨在生产电动汽车。该公司将由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亲自领军,预期将在未来10年内投资超100亿美元。

传统制造商改变及价值链企业涌现

围绕汽车行业的整个价值链的初创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已经成立5年,专门研究自动驾驶汽车的人工智能芯片,该公司目标是在其C轮融资中筹集超过7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加速下一代L4和L5(全驱动自动化)自动驾驶芯片的开发和商业化。Neolix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物流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它正在紧追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Neolix表示已向华为、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客户销售了200多辆汽车,被投放在全国20多个城市。

与此同时,传统的整车制造商正在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以增强他们在「新游戏」中的竞争优势。

2018年10月,戴姆勒的出行服务公司与吉利宣布成立合资企业StarRides,定位在提供高端的出行服务。该服务于2019年12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启动,现已覆盖中国大部分大都市和热门旅游地点。

作为中国最大的本土汽车制造商之一,吉利的目标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合作伙伴的生态,成为全方位的运输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过去的10年中,吉利推出了Lynk &Co(提供个性化出行服务的智能互联汽车品牌)、Polestar(使用订阅模式的高级电动汽车品牌)、曹操出行(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平台),并收购了Volvo汽车公司、伦敦出租车公司Terrafugia(世界上第一家飞行汽车公司),同时也与百度、腾讯、富士康和丹拿针对提供与车辆相关的服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过去中国汽车行业中外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主要为合资。展望未来,中外企业之间将出现新的合作方式,包括从独资经营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合资。

可预见的是汽车行业的需求和供应将继续大幅增加,在某些细分市场中甚至很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客户需求将随着供应商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严格,重塑行业的新政策将继续发展,更加激烈的竞争也将显现。

过去的成功将不能保证未来同样的成功。一些公司在这场「新游戏」中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获胜的公司将是在此过程中可以快速学习、适应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公司。

【今日语录】4月23日

“中国将会进入一个崭新时代。那就是生态文明时代。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无到有、从来料加工到全球供应链中心、从粗放到较精密、从抄袭到创新、从均贫到脫贫和四亿中产阶级、从全国少量城镇到城镇化再到乡村振兴、从封闭到开放、从自力更生到全球化、多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一步是什么?它將是生态文明、持续发展、天人合一。这一步中囯将会担任领导角色。继往开来,华夏文明数千年来就是在此神州大地养活大量华夏人口,所遵循的本来就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生态文明。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栏栅处。”

灼见名家 | 国外品牌能否继续在中国市场生存?

文 | 谢祖墀

2021-4-21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4月21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4月9日刊登于《财新全球》网站,此为中译本。

最近的新疆棉事件引发了诸多讨论与争议,在中国消费者纷纷抵制诸如H&M、Nike等国际品牌的时候,中国的本土运动服装品牌是否可以借机崛起而反超国外品牌的争议甚嚣尘上。

一些观察者认为,由于民族主义的倾向,中国消费者正在避免购买外国品牌,致使本土品牌目前占了上风。有人说外国品牌在中国已然没有机会了,他们应该迅速撤离中国市场。那么,外国品牌在中国究竟还有没有未来?

中外品牌激烈竞争市占率

中国的运动服装市场,和中国其它消费品市场一样,可以说是全球发展最快且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外国品牌和本土品牌都在这个市场里展开了强有力的角逐。

很长一段时间,国外品牌在这场竞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例如Nike、Adidas等大品牌。然而,这些年来,本土品牌正在迎头赶上,逐渐缩小两个阵营之间的差距。最近的新疆棉事件让这些本土品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振。例如,李宁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在3月25日飙升了约10%,而安踏的股价也上涨了约7.8%。安踏集团2020年最新的企业财报显示,该集团2020年实现净利润7.94亿美元,首次超过Adidas 5.04亿美元的净利润。

新疆棉事件无疑给本土品牌一个增加市场份额的机会。但是,中国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之间真正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其他一些领域。

在汽车领域,外国品牌,特别是德国和日本的品牌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最近,凯迪拉克(Cadillac)和林肯(Lincoln)等美国品牌也扩大了在高端市场的业务。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主导着中低端市场,但一些外国品牌也相当活跃。

在电动车领域,美国品牌特斯拉是行业领跑者,蔚来、小鹏、理想等中国「造车新势力」都想试图分得一杯羹。与此同时,无论是现有的外资还是本土汽车制造商都在涉足电动车领域。互联网巨头小米和百度,移动出行服务商滴滴,代工厂富士康,房地产开发商恒大亦都纷纷加入了竞争之列。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注定会愈来愈激烈,到目前为止,中国新的汽车行业还没有明确的赢家。

在智能手机领域,本土品牌小米、OPPO、VIVO则占市场最高份额。即使受到美国对其芯片供应制裁严重打击的华为,市场份额虽然遭受明显下降,但仍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外资品牌中,苹果也仍然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在高端手机市场。

在化妆品领域,娇兰、香奈儿和兰蔻等西方品牌多年来一直占据高档和豪华化妆品市场的主导地位,约占化妆品整体市场的50%。资生堂等日本品牌和雪花秀、后等韩国品牌在中端市场也相当受欢迎。而在中低端市场,包括百雀羚、完美日记和佰草集在内的本土品牌近年来也取得了巨大增长。根据腾讯和凯度在2019年5月份发布的联合报告显示,本土化妆品产品占中低端市场的56%。

在家电领域,中国品牌目前占优势地位。例如美的、格力和海尔等领先品牌皆是本土品牌。然而,外国品牌戴森(Dyson)凭借着其创新的形象和在中国的良好声誉,已经在中国市场上独树一帜。

消费模式改变造就中国品牌

毫无疑问,中国品牌的质量和数量在近些年来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体而言,现有的品牌变得更具竞争力,而新兴品牌则层出不穷,有些品牌中途没落,但有些品牌则成长为强有力的市场领导者。他们逐渐摆脱低质廉价的形象,建立起各自的品牌定位。

类似品牌及市场咨询公司铂慧(Prophet)发布的品牌相关性指数(Brand Relevance Index)等调查显示,多年来,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偏好明显高于国际品牌。在2019年其发布的品牌相关性指数调查中,前十大消费者最离不开的品牌中有7个是本土品牌。而10年前,前十大品牌即使不是全部,绝大多数也都是外国品牌。

中国的消费者亦在演变。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他们愈来愈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于居住在一线城市的人们而言;随着接触世界变得愈来愈容易,消费者的知识面也愈来愈广,亦日趋自信。;随着中国消费者愈来愈趋向数字化,对于想要与目标消费者建立联系的品牌,其进入市场的策略也变得愈来愈重要。例如,社交电商已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连接枢纽。

中国品牌的营运商往往因为更加接近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变化而引领潮流。另一方面,外国品牌一般较为滞后而往往需要追赶。某些评论者认为,民族主义在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其中可能有些道理,但如果假定这是影响品牌选择的唯一或主导因素,那就过于简单化了。然而,失败或落后的外国品牌的管理者经常以此为败给本土品牌的借口。

新疆棉事件的影响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类似于2019年NBA事件(中国NBA球迷对当时的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在Twitter上发布涉港的不当言论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暂停播出NBA比赛的反应强烈,但NBA比赛仅在15个月后就再次回到中国电视萤屏。)那般。然而,这类事件只是突出了一个事实,即中国市场(与许多其他市场一样)存在着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仔细考量的「红线」。

对企业高管来说,「客户至上」的重要性是做生意的基本宗旨。如今,地缘政治已经渗透到商业领域的方方面面,首席执行官需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有更清晰的思路。任何违背基本宗旨的决定都必须面对其利弊之间的明确权衡。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商业的本质上来。在中国胜出的品牌是那些了解消费者快速发展的需求,能够预见并正确解读中国政府政策,以及了解技术发展将如何影响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品牌。

尤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更好地理解如何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且与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和技术变革相适应。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方法愈来愈成为关键的决胜之道。在这方面,不少外国企业往往落后于本土企业,他们必须更接近市场的脉搏,以避免他们自己在各方面的落后。

最终,在中国获胜的品牌将愈来愈多的是那些做到能够最大量符合成功关键因素,同时确保不越过中国消费者红线的品牌。这是基于企业在中国的能力,而在这方面公司的领导层有重要作用。归根究柢,品牌是国外的的还是本地的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灼见名家 | 中国的社交电商:源于微信朋友圈的百亿市场

文 | 谢祖墀 胡瑞淇 林君倩

2021-04-14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与高风咨询高级顾问胡瑞淇、林君倩共同撰写的高风观点文章,此文于2021年4月14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名为Social Commerce in China: From Humble WeChat Posts to a Multibillion-Dollar Market, 此为中译本。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消费品领域中,社交电商作为电商行业的一个细分品类已经变得愈来愈流行。据统计,2020年中国电商销售总额中约有11.6%是通过社交电商完成的,而全国约有30.6%的人会通过社交电商来购物。

社交电商自微信开始普及之后就开始高速发展,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物联网(IoT)等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交电商也加快在互联网用户中的普及率。

而今,随着社交电商逐渐成为许多企业获客的主流渠道之一,熟悉并掌握社交电商的打法已经成为许多公司制胜的关键,特别是对于那些专注于消费产品的公司。

什么是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往往通过信息的分享来推广产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依靠社交网络来传播产品信息。潜在消费者接收到推广信息后可能会因为信任信息的分享者而选择购买产品或服务,该类型的领先企业包括微信和拼多多。

微信是中国市场上最早的社交电商平台之一,2019年通过微信交易的总交易额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7200亿美元)。使用微信的买家与卖家大多数都是年轻女性,例如照顾家庭的母亲。在微信平台上售卖的大多是保质期较长的产品,例如护肤品和尿布。部分中国消费者会对这些产品的质量和货源的可靠性表示担忧,但微信上更优惠的价格和对熟人的信任促使他们进行购买。

拼多多则建立了一个以社交为中心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与朋友共享商家信息,从而获得可观的折扣。拼多多的许多用户对价格都非常敏感,愿意利用他们的社交网络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如此的营销策略、低廉的价格和高度个性化的促销是拼多多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二类的社交电商依赖于在特定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KOL(意见领袖)。用户基于对KOL的信任来购买商品,小红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红书最开始是一个小型的在线社群,年轻的消费者会在小红书上积极分享购物技巧和产品评价。而后,其慢慢成长为重要的KOL营销平台。由于小红书的用户群体是年轻的女性,因此平台上宣传的产品主要是化妆品、旅游热点和网红饭店。公司通常会与KOL合作,通过KOL向其粉丝发布促销信息。小红书和KOL之间以及KOL和他们的粉丝之间的高度黏性是小红书成功的关键。

影片平台间的竞争

随着KOL成为影片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为诸如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之类的影片平台上带来社交电商收入的激增。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消费者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进行购物,带来了新一代社交电商消费者的崛起。

抖音是字节跳动旗下的一款影片分享社交软件。它结合了直播和KOL的影响力,通过社交影响力来推广产品。连续创业者罗永浩在离开坚果手机团队后,在他的抖音直播首场表演的3个小时内,就卖出了价值1.1亿元人民币(折合1600万美元)的产品,涵盖从小米智能手提、吉列剃须刀到食品、饮料以及美容产品的多种产品。

快手,作为抖音的主要竞争对手与抖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通过直播和KOL来做社交电商。但是,这两个平台的受众人群却大不相同。抖音的用户主要来自一线及超一线城市,而快手的用户通常来自三四线城市。因此,快手的用户对品牌的关注度更低,他们常常会因为对于快手社群里「老铁」们的信任而购买商品。

哔哩哔哩,俗称B站,同样作为一个影片分享社区,专注于长影片,而不是短影片和直播。它在Z世代中非常受欢迎,并且吸引了很多用户。自成立以来,其影片内容聚焦在”ACG”(Animation、Comic、Game,即动画、漫画、游戏),现在已经超出了这个范畴。许多其他平台上的KOL(例如抖音)现在也在向哔哩哔哩迁移,使得其用户基础更加多元化。它独特的会员项目有助于在其用户之间营造一种社区感。根据哔哩哔哩2020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它的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会员和订阅服务、游戏和广告服务,而电子商务服务仅占其总收入的19%。然而,公司已经意识到社交电商的潜力,它的电子商务收入正在迅速增长。

如何运用社交电商?

随着愈来愈多的公司调整其业务战略发展社交电商,公司应意识到有效利用社交电商的关键方法。他们可以通过品牌拟人化,仔细选择正确的渠道来分享品牌信息,并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行为来参与其中。

通过品牌拟人化,公司可以创建与其个性特征高度相关的品牌形象,从而使目标消费者更加熟悉该品牌。品牌与客户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也将提高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中国轻口味白酒品牌江小白通过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朋友,使他们与品牌产生情感和体验上的共鸣。江小白还利用其在社交电商的个性化品牌形象,以年轻人的形像传达信息,让年轻的消费者们同品牌建立了融洽的关系。

此外,由于不同的社交电商平台通常有不同的目标受众,因此公司应根据其产品和品牌形象选择合适的社交电商平台。例如,完美日记作为一个面向年轻消费者的中国化妆品品牌,选择在微信、小红书和哔哩哔哩上推广其产品,并针对每个平台的受众使用不同的策略。

最后,公司应持续关注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保持适应消费者变化的能力。在直播带货中,淘宝曾经是老牌公司,但是随着诸如抖音和快手之类的影片平台加入直播的战局,现在淘宝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来自临近行业的玩家也正在关注这个巨大的机会。另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正计划加强自己的直播平台。同时,影片平台也希望增强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控制,并希望建立一个独立闭环交易系统来拜托电子商务巨头影响。在社交商务平台上使用KOL的品牌应同时构建自己的内部内容(内容商务),以在多个平台上使用。

社交电商的启示

中国的消费者需求、社交媒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品牌将继续相互影响。作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键联系,社交电商将继续变得愈来愈重要。

社交电商已成为争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许多外资跨国公司现在都在努力在其中发力。这就要求它们的首席营销官能灵活掌控全局,包括自己品牌的产品和定位、目标受众以及对KOL和社交商务平台的谨慎使用。他们应该与在中国广告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本地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更好地利用社交电商。

进入社交电商将为品牌产生大量的新用户数据,这将需要新的数据管理功能,需要考虑如何保护这些数据并在法律与道德框架范围内合理利用。

社交电商的兴起也使人们更加关注将社交纳入中国商业模式的重要性。这不仅适用于社交电商中常见的快速消费品品牌。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蔚来也成功创建了一个「蔚来社区」,以吸引用户并提高他们的忠诚度。

另一方面,与任何快速发展的商业模式一样,社交电商(尤其是直播)也面临问题和挑战。消费者担心劣质产品和误导性广告。最近,中国的监管机构已加强了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性的把控,并发布了指南,以帮助该行业获得更可持续、更健康的发展。尽管监管仍需赶上创新的步伐,但两者都将在中国持续发展。

灼见名家 | 新疆棉事件给予外企的启示

文 | 谢祖墀 高艳平

2021-4-7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与高艳平女士共同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4月7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4月1日刊登于CGTN网站,此为中译本。

近日,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零售品牌如H&M、Nike、Adidas、Gap、New Balance、Burberry和 UNIQLO等因为其站队新疆棉涉嫌「强迫劳动」而广为被中国消费者所诟病。

这些公司曾明确表达在新疆棉事件上的立场,表示不会在产品中使用新疆的棉花。而他们发表声明的决策是基于一个非政府组织「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简称BCI)发布的报告,该组织声称致力于在21个国家/地区推广更好的棉花种植和採摘标准。

地缘政治深入渗透商业发展

这一系列事件彻底激怒了中国网民,网民纷纷呼吁要求抵制这些品牌。这些品牌的中国合作伙伴也迅速採取行动,部分企业火速终止了与这些品牌的合作。随著事件进一步的发酵,从知名艺人取消了H & M的代言合同,到大型商场下架H&M广告牌,再到知名电商品牌下架H & M的产品,再到移动手机应用商店下架H & M品牌的应用,中国民众的决心和影响力几乎是压倒性的。中国网民在社交媒体上也反响热烈。在微博上,「我支持新疆棉花」的标籤一直是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截至3月30日,其点击量已经超过71.1亿。

不同于苹果公司去年在香港抗议期间顺应了中国网民的意愿,删除了警察追踪应用程序,并承认「该应用程序违反了苹果应用商店的规则」的行为,这些零售公司似乎到目前为止对公众的情绪都无动于衷。H&M仅仅是发表声明说 「一如既往地尊重中国消费者」,该事件立场「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

很明显,如今的地缘政治已深入渗透到商业的发展。历史上,地缘政治在一些特定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等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这些行业中,这些天然资源的质量和地理位置与国家的国家主权息息相关。

但是自从前特朗普政府在美国实行外交政策以来,特别是对中国实行外交政策以来,地缘政治已成为许多商业的中心舞台。

华为和中兴等科技公司因国家安全原因而受到美国政府的制裁。包括商汤科技和大疆科技在内的中国科技公司因为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而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在「实体清单」上的公司在敏感技术的出口和转让方面会受到美国政府的限制。

但是,地缘政治影响的不仅仅是科技公司。新疆棉事件表明了服装和运动服等行业也可以陷入这种漩涡。

地缘政治对商业环境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原本情况并不需要那麽複杂,但是外部力量似乎正在推动地缘政治在商业环境中的影响,地缘政治似乎已经成为许多公司高管正常战略决策的考虑因素之一。公司高管已不能只关注业务运营本身,还需要运用组织的能力来解决日常业务运营之外的问题。

公司高管在做出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之前,应先执行常识性判断。在上述事件下,对新疆地区棉花收割机械化水平的简单调研将有效帮助大型跨国公司的CEO们覈实所谓新疆棉涉嫌「强迫劳动」论断的真实性。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数据,北疆的机械化採收比例已经达到90%,而南疆也到达了40%左右,新疆总体机械化率超过75%。吊诡的是,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上海办事处曾发表声明说,他们没有发现新疆採摘棉花时涉及强迫劳动,这与他们总部的立场明显对立。

除了棉花採摘以外,在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说法还存在诸多争议,许多指控并没有切实的证据,没有根据或涉嫌被操纵。

新疆棉花事件对外企的影响

外国公司的CEO们需要仔细考虑其决策的潜在影响力:中国消费者会产生什麽反应?竞争格局将如何转变,竞争优势是否会向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本地品牌倾斜?该决策或行为会对公司的财务产生什麽影响,包括中国市场与其它市场?

公司的CEO们往往喜欢说:「我们始终把客户放在第一位。」 但是,新疆棉花事件表明,儘管中国消费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费者群体之一,这些CEO们对中国消费者并不严格遵守这一规则。企业领导者并未深思熟虑他们行为背后的意义与潜在影响。

我们并不是在主张外国公司因为对公司的财务影响考虑而必须屈服于中国。我们是在建议公司的CEO们在处理此类至关重要的事情时,应深思熟虑,并牢记商业的基本价值,即将客户价值做为重中之重。任何对于此基本准则的妥协必须要权衡它的利与弊。

亚布力观点 | 反垄断背后企业家精神的持续提升和优化

文 | 谢祖墀

本文是高风咨询谢祖墀博士发表于《亚布力观点》(2021年3月刊)上的文章。在一个游戏规则更清晰、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平台上,可以预期中国的企业家们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推动更多创新的出现。在这样的框架下企业家精神将继续得到提升与优化。

2021 年1 月31 日,中央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中强调,推动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而在此前的2020 年11 月10 日,中国市场监督总局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首次对互联网领域饱受争议的大数据杀熟等多种垄断行为作出细化。

针对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重拳出击,社会上有不少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原本创新能力极强的互联网企业,逐渐做大为平台经济,形成市场挤出效应,遏制创新能力,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对整体经济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因此招致监管注意。除了关注事件本身,多家媒体也关注着中国的营商环境。有人认为,互联网竞争是一种基于创新的动态竞争,“大”是互联网平台的天然属性,大平台也面临多重竞争约束,尤其是创新带来的影响,因此没有哪个平台能够处于“垄断”状态。

自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在不断发酵。在最初对民营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监管和法制管理的情形下,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创业家在不理想的状态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前进的步伐。

当然,创业者良莠不齐,一部分创业者能凭一己之力努力奋斗,但不少人却专走捷径,希望靠快速的方法赚到快钱。对一些人来说,取得阶段性成就之后,他们也将继续努力争取下一阶段的成果;而另一些人却在获得一些成就后就浅尝辄止。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他们代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交织孕育而成的。

一些企业能够成功实现突破,但另一些企业却只能固步自封。突破成功的企业往往在新机会涌现之前进行跳跃。跳跃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它是机会与能力之比。这里的“能力”并不只是企业自身的能力,也包含企业自建、并购或组成生态系统等隐性的能力。企业业务的边界,是企业在机会和可获取能力之间对比和博弈之后得出的结果,因此从本质来讲,“边界”也是动态的。

自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之后,中国的商业创新进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创新层出不穷,创业家也一波又一波地出现。创新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取得进步,而不确定性的核心往往是政府的监管程度和手法。

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博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特别在创新和它背后的科技高过发展之际,监管往往是落后的。包括监管者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

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生,在中国也一样。中国的监管往往比较宽松,让创新公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少互联网公司因此发展得非常成功。但在发展之余,合理的监督是将边界在某一个时空中有限化的重要手段。

谈及此次反垄断,我们有必要看到,用政府的手调节市场,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经典案例之一,可以参考1984 年美国司法部依据《反托拉斯法》拆分AT&T,分拆出一个继承了母公司名称的新AT&T 公司(专营长途电话业务)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即“贝尔七兄弟”)。

2017 年,欧盟称谷歌滥用了在搜索引擎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违反欧盟规定,对其处以24.2 亿欧元反垄断罚款,罚金创下历史记录。2018 年7 月,欧盟再次因谷歌把Android 作为一款工具来强化其在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其他玩家的竞争和创新能力,对其处予43.4 亿欧元的罚款。

在刚刚过去的2020 年10 月,美国司法部向谷歌提出反垄断诉讼,指控这家互联网巨头通过非法商业操作,扩大自己在搜索和广告市场的主导优势,阻碍竞争和扼杀对手。两个月后,美国48 个州和联邦政府一道向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 发起了两份诉讼,指控其滥用数字市场中的支配地位,从事反竞争行为。

近年来,利益相关者式资本主义(StakeholderCapitalism)的意识在西方商业社会有所提高。2019 年,近200 家美国企业的CEO 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表明对于利益相关者式资本主义的信奉和执行。

这代表着西方一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一家企业代表的主要价值观并非只是为它的股东服务而已,还要顾及它的顾客、员工、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者和应当负起的社会责任。

当然,这只是这批西方企业家的共同表态而已。在实际情况下,更多的西方企业仍然主要依循着资本主义的主要原则运作,即为“资本取得较大回报”仍然是主要的企业目的。但毕竟这些企业家愿意一起共同为具有社会责任意义的“利益相关者式资本主义”发声,是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可以说,这是企业家精神的进化。

在经历了40 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家在企业家精神方面的理解也有所提升。在2018年12 月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梓木提出“新时代的企业家应当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并倡导亚布力论坛发布了《社会企业家倡导书》。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的概念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还是全新的。从追求商业价值到追求社会价值,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家的进步。

在加强监督互联网平台垄断之余,不少人说这代表着中国政府正在打压民营企业。我不同意这个看法。

中国的国有和非国有二元经济与架构存在一些天生的问题,但它也能发挥强大的共生效应。国有企业往往肩负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在超越狭义的项目经济回报的前提下,为中国社会提供如基本建设、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公共品;而非国有企业则利用这些公共品发挥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今天,民营企业正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2020 年11 月,习近平主席前往南通市考察,特意走进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这也许代表了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重视和期许,什么应该做和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和不可以做。在任何时空中,“企业的业务边界是什么”是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不应只以资本回报极大化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中囯需要的企业家必须在个人、投资者、企业和社会之间作出合理的平衡,这样的平衡一部分受到监管的制约,一部分应是来自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准则。

在一个游戏规则更清晰、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平台上,可以预期中国的企业家们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推动更多创新的出现。中国企业家精神在这样的框架下将继续提升与优化。中国民营企业家在经历了较粗放的发展阶段后,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灼见名家 | 从混乱到有序:是弥补「两个香港」之间鸿沟的时候

文 | 谢祖墀2021-03-23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于2021年3月23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上的文章。原文英文版于2021年3月13日刊登于CGTN网站,此为中译本。

随着202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颁布实施,香港局势开始稳定,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暴乱与非法抗议活动持续了一年多之久,将整个香港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混乱之中。

3月11日,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强调「爱国者治港」 理念,为「一国两制」 方针的长期实施保驾护航。这些新举动意义重大,因为激进分子过去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阻碍了香港立法程序的正常运作,一度让香港陷入差不多「失控」 的境地。

香港暴乱的最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洪雯博士,香港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研究部主管,认为香港其实是由「两个香港」 组成,对此我十分赞同。

精英香港VS 基层香港

长久以来甚至在回归以前,香港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一直都很严重,而且问题随时间推移愈来愈严重,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香港。

一个是由资本家和专业人士主导的香港,可称为「精英香港」。「精英香港」中的大多数人都从事金融服务业、房地产开发以及高端服务行业,经常出没于中环、金钟及西九等地。依托香港作为区域金融中心的稳固地位,「精英香港」的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方面一般能有不错的表现。这些人之中和愈来愈多从中国内地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归」。不少是外籍来港人士。

另一个香港则是属于大多数香港人的,可称为「基层香港」。这阶层的人一般从事零售、建筑和低端服务等行业,他们的生活水平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并没有什么得到什么明显改善,但同期香港住房价格却大幅飙升,这很大程度上是受「精英香港」的影响。目前香港有许多人还挤在破旧的「劏房」里,生活条件恶劣,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感觉到没有希望。

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利益从「精英香港」向下转移。「基层香港」的人感觉自己已经被社会抛弃。他们大多数是香港本地人,或是靠「单程证」迁入香港的移民后代。当他们看到「精英香港」人士甚至来自中国内地的一些富有人士在香港购买高端房地产时,便迁怒于同「中国大陆」或者他们眼中的利益获得者相关的任何事物。

产业北移,贫富悬殊不减反增

过去8年,中国内地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实现脱贫。然而根据《香港贫穷状况报告》,在香港这个总人数不超过800万的城市,其2019年贫困人口总数却接近150万。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多个。

自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香港制造业逐渐「空洞化」。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当时香港大多数的制造业并不是什么高端的制造业,但却是当地人就业的重要渠道。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制造业逐渐北移,许多香港人便失去了高质量的制造业工作机会。

由于人为和非人为两方面因素,香港的土地供应长期处于紧缺状态,这也是香港房价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许多香港人发现自己买房的希望愈来愈渺茫;反而「精英香港」小部分人却能买得起香港的高档房产,因此仇视心理逐渐形成。

长期以来,香港政府一直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便能解决任何问题。这是英国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做法,香港的AO政府官员只是简单沿袭了这种方法,并没有根据大环境的变化认真考虑它是否依然有效。

随着《港区国安法》的施行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香港存在的这些根本问题有机会得到解决。

香港应与大湾区互补共荣

1.香港政府应大胆尝试,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来开发新的土地来源:发展「棕地」,将郊野公园部分最边缘地区转作住房用地,或者在适当地区的进行合理面积的填海工程等。

2.大湾区能提供更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集群基地供应优势,香港应充分利用大湾区优势。有许多文章已经探讨过这一点,重点大多集中在香港应怎样参与到大湾区的技术和创新发展中来,特别是如何利用香港学府以及高等院校的研发能力。

3.香港需要通过发展洪雯博士所称的「工业2.5」来推动新一轮的发展。利用香港在服务业上的优势,「工业2.5」将服务业与制造业相结合,以及同奢侈时尚、医疗设备和飞机零部件服务等对香港发展举足轻重的行业相结合,从而实现香港服务业的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将推动香港经济工业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创造更多投资渠道,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4.香港应设立投资基金来助力各种规模企业的发展,香港可单独建立一些投资资金,亦可以通过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建立共同资金。事实上,深圳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利用自己的资金来扶持大量科技公司的发展,从而将该深圳打造成为一流的科技中心。香港可以通过对被投资公司的扶持,使它们成为香港创新和「再制造」的来源,同时为香港人提供大量新的、有质量的就业机会。

5.香港应探寻一条能实现大资本者与大众之间利益较为平衡的道路。香港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极端化,导致某些大资本者与政府间的关系过于密切和结构化。这种失衡关系正是导致许多香港问题的根源,应当予以纠正。

中国大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显示出其政府和企业(无论是大企业或小企业、国营或私营企业)间复杂和有技巧的协同发展机制。香港政府要从中汲取经验,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激活整个香港。

从混乱到有序,现在正是弥补「两个香港」间鸿沟的时候。

灼见名家 | 美国政府能从在华经营的跨国企业中学到什么?

文 | 谢祖墀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于3月3日发表在《灼见名家》上的文章。原文英文版发表于《财新网》。中国的新现实表明,「中国崩溃论」等断论并不是指导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拜登政府也应该摒弃在过去4年间对中国的侵略思维、指责和嘲弄的态度。

中国的商业领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跨国公司并非和一些人断言的那样在去年中国疫情最严重之时撤离中国,它们反而加倍在华投资额。事实上,2020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4%,美国却下降了49%,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2020年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国。

近日有关在华跨国企业的数据也反映了类似情况。华南美国商会2021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美国企业计划在华进行再投资并扩大其业务量和市场份额。中国德国商会本月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显示,72%的受访企业有在华追加投资的计划,显示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政府曾多次对中国施压,造成中美两国的对峙局面。尽管如此,中国仍然继续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放宽市场进入。例如,中国开始开放此前管制比较严格的金融服务业。贝莱德集团(BlackRock)已获批在中国设立全资资产管理业务。而且就在二月初,Paypal成为首家在中国建立外商全资控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规定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和中国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的政策也已经废除。如今,Tesla迅速抓住机会,在上海建立了先进的「超级工厂」。大众汽车将自己与中国本地企业江淮汽车合资企业的股份提高到了75%。

中国创新蕴藏巨大潜力

随着中国加快放松管制的步伐,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中国企业创造力,中国正在孕育出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行业。跨国公司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已是高度创新的国家,要想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就必须向中国学习,并创造针对中国市场的最佳的创新方案。

例如,当中国政府鼓励开发新能源汽车时,除了Tesla之外,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以及比亚迪汽车等中国企业同样活跃。此外,连接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也在汽车行业应用,这就要求汽车制造商持续加强创新。为了保持竞争力,目前的大型外资汽车制造商正努力创新,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大众汽车行政总裁Herbert Diess近日表示「中国市场蕴藏巨大的机遇,中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

在消费品行业,本土企业也在通过社交电商等领域的创新向宝洁、联合利华以及欧莱雅等快消品巨头发出挑战。关键意见领袖(KOL)通过抖音、Bilibili、快手等流行应用程序平台同消费者建立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中国美妆品牌「完美日记」熟练运用KOL,激活各个层级的KOL们(名人、顶级、中端、微级以及关键意见消费者)。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完美日记一跃成为中国电商平台天猫上唯一一家月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彩妆品牌。

跨国企业逐渐发现,中国的创新在其它国家地区也蕴藏巨大的潜力。松下洗衣机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开发的杀菌功能也同样适用于日本消费者。许多西方零售商正聚力研究淘宝、京东等中国电商领航者的全渠道零售布局和运行模式。

图片
跨国企业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不仅具有市场规模、利润和供应链等硬实力,也正而成为创新、知识和灵感等软实力的源泉。图为淘宝购物节员工。(亚新社)

跨国企业对中国的看法已发生重大转变

美国一家大型工业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曾对我说,起初他以为自己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与经验,但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是来中国学习的。另一位美国大客户告诉我,他们的董事会希望中国团队利用中国的知识来促进公司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发展。为了让企业在更加先进的本土创新生态环境中接触电动化、自动驾驶等新的创新技术,宝马(BMW)已将其总部位于慕尼黑的「宝马初创车库」转入中国。

这些最新的情况表明,跨国企业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不仅具有市场规模、利润和供应链等硬实力,也正而成为创新、知识和灵感等软实力的源泉。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内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反覆适当试验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治理模式是将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高效计划同极具动力的创业企业者阶层互相结合。各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的同时助力企业发展,成为中央政府和创业企业者间的黏合剂。

某些外国政府、跨国企业及其游说者长期以来一直抱怨在中国经营所存在的问题,例如,盗窃知识产权、缺乏市场进入、竞争不公平以及缺乏透明度。虽然其中一些可能确实是或曾经是中国存在的问题,但从大局来讲,这些问题今天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美国如何认识中国新现实?

跨国企业现在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根本的转变,中国的发展和韧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内部推动力和治理模式,以及中国通过国际贸易和世界各国间的互联互通。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中国的游戏来获益,同时加强自身的整体竞争能力。相反,如果他们选择逆其道而行,他们终将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

那么,这对美国新政府来说意味着什么?到现在,美国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应当意识到,最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的对华政策,必须要在和中国竞争的同时,发展某种形式的合作,关键在于如何实践。

在我看来,关键是要认识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一轮又一轮的实质变革。中国的新现实表明,「中国崩溃论」以及「修昔底德陷阱」等的断论并不是指导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拜登政府也应该摒弃在过去4年间,许多美国决策者以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中国的侵略思维、指责和嘲弄的态度。相反,拜登政府应保持客观的立场,深入了解中国的成功之路和不成功之处,学习中国经验,而不是仅仅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对中国所做的一切都予以否定。美国不能墨守陈规,而要找寻一条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应该是要由内部改革开始。

灼见名家 | 中国成为外资跨国企业的创新灵感泉源

文 | 谢祖墀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于2021年2月24日发表在《灼见名家》上的文章。原文于2月8日发表在香港《南华早报》。外资跨国公司正逐渐意识到,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可以赚取利润的市场而已,它也在逐渐成为企业获取新知识与竞争力的新天地。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国直接投资国,首次超过美国拿下世界第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对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骤降49%,下降至1340亿美元。然而,去年中国的FDI却增长了4%,增长至1630亿美元。

一些观察者表示,疫情是导致美国FDI下降的原因,暗示一旦疫情结束,情况便会有所好转。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在疫情后迅速复苏,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使得外国投资大幅增加。中国也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增幅达到了2.3%。

美国政府各种施压并不会阻断中国经济韧性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政府曾从多方面向中国施压,使用贸易战、美中技术战、甚至是经济脱钩等手段,将中国多家企业拉入「实体清单」,还威胁要在美国禁用TikTok、微信等类似软件。

然而,这些手段并不足以阻断中国经济的韧性,这种韧性得益于中国独特的治理模式;中央政府自上而下进行高效的统筹规划,创业阶层充满活力与创新力。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助力企业(包括初创企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央政府和创业者之间的纽带。

中国的二元企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这种治理模式的效能。国有企业担负了大部分的社会责任,负责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公共品的执行,为私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发展模式本质为寻求改革开放过程

中国的发展模式虽见成效,但它从本质上来讲是中国不断寻求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实验。同时,中国继续支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这些原则是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积极发展的根本。虽然特朗普政府坚持保护主义,但中国仍然继续改革,并对外开放市场。

例如,规定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同中国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的政策已经废除,如今,外国汽车制造商可以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特斯拉迅速抓住机会,在上海建立了先进的「超级工厂」。大众汽车将自己与中国本地企业江淮汽车合资企业的股份提高到了75%。据《中国日报》报导,大众汽车CEO Herbert Diess近日曾表示,「外资在中国投资要比中国企业在德国或其它地方投资更容易」 。

改变最大的应该是金融服务业。贝莱德集团(BlackRock)已获批在中国设立全资资产管理业务,而先锋领航投资管理公司(Vanguard)也计划将其亚洲区总部迁至上海。本月初,PayPal成为首家在中国建立外商全资控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在上个月,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收购了中国合资伙伴的全部股份,摩根大通(JP Morgan)在去年11月也做出了相同的举措。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获取创新灵感和学习创新知识的主要泉源,也是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供应链和商业模式扩展方面。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出口额增长率从2019年的0.5%猛增至3.6%,这也佐证了中国供应链所具有的强大韧性。

中国在技术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颠覆性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的数字创新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影响着各行各业。

例如,在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互联和自动驾驶都在推动重大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软件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域。

这些变革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建设的庞大数字基础设施,这也是国内外从业者们都必须利用的关键杠杆。例如,中国的汽车厂商在互联和智能汽车的设计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基础设施内置的V2X功能(即车与外界进行百分百的互联)。

在服务模式上也有不少的创新,丰富了客户体验,提高了资产利用率,增加了用户黏着度,并推动了价值链的转型和变革。

在面向消费者的领域中,社交电商在中国的影响尤为突出。关键意见领袖以文字或视频(比如直播)的方式上展现他们的专业度,以此和他们的关注者建立联系,与消费者进行高效的社会互动。消费者的整体购物体验也因此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抖音、哔哩哔哩、快手等应用程序在中国成为流行时尚,国内外企业都在追赶创新潮流,以提高销量并建立品牌亲和力。

西方企业开始效仿中国根据中国模式调整商业模式

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公司也开始根据中国模式来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例如有「尼日利亚阿里巴巴」之称的Konga.com,以及韩国一款类似于支付宝的移动支付服务KakaoPay。

如今,就连一些西方企业也在效仿中国。TikTok广受欢迎,促使脸书不止一次试图模仿Tiktok,包括之前已经宣告失败的「Lasso」和最新推出的Instagram Reels。事实上,脸书试图模仿的是Tiktok所采用的「超级应用」商业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并购新的竞争者,并将用户保持在他们的生态系统中,在中国大受欢迎。

外资跨国公司正逐渐意识到,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可以赚取利润的市场而已,它也在逐渐成为企业获取新知识与竞争力的新天地。

无论美国的FDI将何去何从,除非有巨大的「黑天鹅」事件出现,中国的FDI应该会持续增长。

观察者网 | 反垄断背后,如何理解中国高速发展的政商逻辑

文 | 谢祖墀

本文是高风咨询谢祖墀博士于2021年2月9日发表在《观察者网》上的文章。中国企业家精神在这样的框架下将继续提升与优化,而这亦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在经历了较粗放的发展阶段后,将会进入的一个新时代。

1月31日,中央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中强调,推动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此前的2020年11月10日,市场监督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首次对互联网领域饱受争议的大数据杀熟等多种垄断行为作出细化,次月末便对美团、阿里巴巴等平台公司“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同时,阿里巴巴亦因为收购银泰违反《反垄断法》遭受顶格50万元处罚,而美团、拼多多等布局社区团购公司,更是在行业将将兴起之时,迎来市场监督总局的“九不得”。

针对国家对互联网企业的重拳出击,社会上有不少观点:

一种认为,原本创新能力极强的互联网企业,逐渐做大为平台经济,形成市场挤出效应,遏制创新能力,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对整体经济负面影响超过正面,因此招致监管注意。

同时,互联网上亦出现了许多针对马云个人的评论,甚至有人隔空喊话“马云和马云们需要带领自己的企业大力创新,让科技普惠国人,而不是只想着花心思赚那些简单的钱。”

除了关注于事件本身,多家媒体亦关注于中国的营商环境。有人认为,互联网竞争是一种基于创新的动态竞争,“大”是互联网平台的天然属性,大平台也面临多重竞争约束,尤其是创新带来的影响,因此没有哪个平台能够处于“垄断”状态。

同时,某些西方观察者亦指出在反垄断法的背后是国家政府的强力控制:“相比欧美,中国有强力政府,可以与科技巨头对抗,甚至让他们公开道歉、‘自我整顿’等。政府要显示出自己才是最大的玩家,科技巨头们则相形见绌。”

中国企业家:在突破边界中不断成长

自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在不断发酵。在最初基本上缺乏对民营企业有任何监管和法制管理的情形下,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创业家在不理想的状态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前进的步伐。

当然,创业家之中良莠不齐,一部分能凭一己之力努力奋斗,但不少却是专走捷径,希望能靠快速的方法来赚到快钱。对一些人来说,取得阶段性成就之后,他们亦将继续努力争取下一阶段的成果。而一些人却在获得一点成就后就浅尝辄止。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他们代表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环境中交织孕育而成的。

一些企业能够成功地实现突破,但另一些却只能固步自封。成功突破的企业往往在新机会涌现之前进行跳跃。跳跃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它是机会与能力之比。这里的能力并不只是企业自身的能力,也包含企业自建、并购或组成生态系统等隐性的能力。企业业务的边界,是企业在机会和可获取能力之间对比和博弈之后得出的结果,因此边界从本质来讲也是动态的。

阿里巴巴就是一家多次进行连续跳跃的公司。当美国ebay公司来中国开拓C2C业务时,当时的阿里还只是一家B2B公司。但机会来临之际,阿里毅然跳跃进入C2C领域,与ebay进行激烈竞争,最后胜出,并奠定它在电商的地位。

当电商遇到在线支付难题的时候,阿里就做了支付宝,开始收集大数据,并从支付宝进入了财富管理领域。当做电商遇到物流瓶颈的时候,阿里就联合物流公司成立菜鸟网络,并入股了一些其他物流公司。

阿里还跳跃进了互联网的其他领域,从大数据(支付宝、菜鸟网络)、云计算(阿里云)、新零售(盒马鲜生)、生活服务(饿了么)、到金融科技(蚂蚁金服)等。通过多次迭代和跳跃,阿里建立起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和具有相当创新能力。

雷军领导的小米也经历了透过连续跳跃的战略调整过程。对雷军个人来说,原来金山软件是他的核心业务。在卖掉金山之后,他成立了小米,跳跃进入智能手机业务。当时,他的核心业务是智能手机,边缘业务是互联网服务。逐渐地,互联网服务的收入超过手机硬件的收入,成为小米新的核心。同时他又跳跃进入新的业务包括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和新零售等,今天小米的IoT物联网平台也逐渐成为它举足轻重的核心业务。

那么,对企业家来说,在任何一个时空中,是不是有一个合理的边界存在?

2017年,美团王兴和携程梁建章的争论成为当时商界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个争论是以往许多类似讨论的延续,也吸引了一些企业家、学者的参与。王兴的观点是,企业不应太多受限于边界,应借助多业务发展和整合来释放更多红利。梁建章的观点则是多元化不利于创新,中国企业更应考虑专业而非多元化发展。

王兴非常推崇一本名为《有限与无限的游戏》(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的书。有限的游戏以游戏的终结为目的,旨在以参与者的胜利终结一场比赛;而无限的游戏是有限游戏的延伸,没有终结,游戏本身就是对边界的不断探索。王兴认为商业也是一个无限游戏,这种观点事实上亦代表着不少中国企业家的看法。

宽松监管促成了新兴行业的创新

自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之后,中国的商业创新进入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创新层出不穷,创业家同时亦一波又一波地出现。创新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取得进步,而这不确定性的核心往往是政府的监管程度和手法。

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博弈,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特别在创新和它背后的科技高过发展之际,监管往往是落后的。没有人,包括监管者,能够准确预测未来。

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生,在中国亦一样。在中国事实上监管往往比较宽松,让创新公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少互联网公司因此发展得非常成功。但在发展之余,合理的监督是将边界在某时空中有限化的重要手段。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就是国家为民间创新力量让步的一个好例子。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之前,成立于2002年的银联一直是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支付卡的惟一交易清算组织。2005年左右,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发展,支付宝、财付通等相继出现,但直到2011年它们才拿到了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正规军”。

这中间的6年,国家并没有对支付宝等侵蚀国有银行支付业务利润的公司加以太多限制,相反,在经过多方博弈后授予其正当竞争的地位。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民间支付力量的发展,2013年央行宣布废止5个联网通用文件,标志着对银联的政策保护已经彻底取消,而数字支付行业的竞争,随着同年微信支付的加入日渐饱和。

社会企业家精神在中国的成长

反垄断,用政府的手调节市场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经典案例之一可说是1984年美国司法部依据《反托拉斯法》拆分AT&T,分拆出一个继承了母公司名称的新AT&T公司(专营长途电话业务)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即“贝尔七兄弟”)。

2017年欧盟称谷歌滥用了在搜索引擎领域的市场主导地位,违反欧盟规定,对其处以24.2亿欧元反垄断罚款,罚金创下历史记录。次年7月,欧盟再次因谷歌把Android作为一款工具来强化其在搜索市场的主导地位,限制了其他玩家的竞争和创新能力对其处予43.4亿欧元的罚款。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10月,美国司法部向谷歌提出反垄断诉讼,指控这家互联网巨头通过非法商业操作,扩大自己在搜索和广告市场的主导优势,阻碍竞争和扼杀对手。两个月后,美国48个州和联邦政府一道向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发起了两份诉讼,指控其滥用数字市场中的支配地位,从事反竞争行为。

近年来,利益相关者式资本主义(Stakeholder Capitalism)的意识在西方商业社会有所提高。2019年,近200家美国企业的CEO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表明对于利益相关者式资本主义的信奉和执行。

这代表着西方一些的企业家们已经意识到,一家企业代表的主要价值观并非只是为它的股东服务而已,还要顾及它的顾客、员工、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者和应当负起的社会责任。

当然,这只是这批西方企业家的共同表态而已,在实际情况下,西方企业们仍然主要依循着资本主义的主要原则运作,亦即为资本取得较大回报仍然是主要的企业目的。但毕竟,这些企业家愿意一起共同为具有社会责任意义的“利益相关者式资本主义”发声,是有重大象征意义的。可以说,这是企业家精神的进化。

在经历了40余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家在企业家精神方面的理解亦有所提升。于2018年12月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王梓木提出“新时代的企业家应当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并倡导亚布力论坛发布了《社会企业家倡导书》。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的概念虽然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但在国内还是全新的。从追求商业价值到追求社会价值,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家的进步。

社会对正常监管存在误读

尽管东西方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貌似朝向相同方向发展,但它们所处于的环境却存在本质上的重要差异。在主要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的力量极强,资本与政治的利益往往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相反,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尽管企业家在个体方面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但社会对于集体利益亦有相当大的期许。在个体与集体利益的比较之间,企业家们必须取得适当的平衡。

在加强监督互联网平台垄断之余,不少人说这是代表着中国政府正在打压民营企业。我不同意这看法。

中国的国有和非国有二元经济与架构存在一些天生的问题,但它同时亦能发挥强大的共生效应。国企往往肩负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在超越狭义的项目经济回报的前提下,为中国社会提供如基本建设、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公共品。而非国有企业则利用这些公共品发挥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今天,民营企业正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去年11月,习近平前往南通市考察,特意走进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故居陈列室,了解张謇创办实业、发展教育、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习近平强调,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这也许代表了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重视和期许,什么应该做和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和不可以做,在任何时空中,企业的业务边界是什么是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不应只以资本回报极大化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中囯需要的企业家必须在个人、投资者、企业和社会之间作出合理的平衡。这样的平衡一部分受到监管的制约,一部分应是来自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准则。

在一个游戏规则更清晰、更透明和更公平的平台上,可以预期中国的企业家们将更可发挥他们的能力,推动更多创新的出现。

中国企业家精神在这样的框架下将继续提升与优化,而这亦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在经历了较粗放的发展阶段后,将会进入的一个新时代。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