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名家 | 谢祖墀: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诱因

文 | 谢祖墀

2021-1-26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1月26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谢博士解释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如此迅速的根本原因。

美国哈佛大学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贝尔弗中心,Belfer center)于2021年12月发布了报告《科技大竞争:中国对美国》(The Great Tech Rivalry: China vs USA),对中美两大经济体的科技技术发展状况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报告作者,来自于哈佛甘迺迪学院的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亦与谷歌前总裁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同时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关于这一主题的专栏文章,他们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5G、量子资讯技术、半导体、生物技术和绿色能源等领域已经超过美国。

贝尔弗中心的研究报告用了一句话来概括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举国体制」(原文用了”whole-of-society”的叫法,但更普遍的叫法应是”whole-of-nation”)。但它是如何推动中国科技的加速发展的?美国政治决策层需要更加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推动中国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原因,以便其决策者能够制定更具战略性的应对措施。

中美的「举国体制」差异

中国的「五年规划」的功能是制定国家战略发展的优先事项,以及应对中国未来国内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措施。尽管某些人一直在嘲笑中国自上而下的规划体系,但中国的规划及决策,尽管不是没有瑕疵,但总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中国在过去10几年的快速发展显得尤为突出。

最近,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例如对高端半导体芯片的制裁,但这种制裁反而促进了中国自身的科技发展和科技独立。芯片业内,世界上许多人都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芯片产业在高端领域能赶上台湾、韩国、日本以及欧美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近期发布了数字经济相关发展政策报告,其涵盖了中国未来5年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关键传统产业和关键技术的数字转型、以及公共服务的数字化。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扶持产业这一举动并不新鲜。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经济大萧条后,亦是通过「罗斯福新政」振兴了美国经济。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亦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通过确定各自的工业政策和优先战略定位,使其经济快速增长。其他许多国家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政府扶持。

但中国在推行自上而下的规划政策的同时,也在让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兴起,他们加上原有的国有企业,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

国有企业提供如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公共物品,他们不仅仅以狭义的经济效益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是更多的来履行其对人民的部分社会责任。这些公共物品亦为中国的所有企业的运营提供了支持,包括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从而进一步为在中国经营的企业创造了一个更有效率的生态系统。

此外,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和民间企业之间的纽带,不断引导资源流向政府规划的优先产业,同时通过融资、孵化初创企业和公私合营等方式,支援其辖区内的企业。这种分层方法确保了国家资源支援实现最为关键的目标,同时提供凝聚力和韧性。

这为什么会发生,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国由古至今的战略思考

自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来,中国的知识份子一直在深思该如何振兴中国。他们深刻意识到,相较于其他方法,科技将是振兴中国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演变,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发展了诸多的思想和哲学,而历代的中国人亦会从中寻找、发展、调整、吸收和学习,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加上对西方政治思想如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共同构建了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基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意志。在中国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这种包容和瞻前顾后的心态以及方法亦可从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一切体现出来。

面对科技制裁等威胁,中国将坚定不移的采取行动去中和这一威胁。在中国政府提出明确和合理目标的大前提下,人民和企业愿意且致力于遵守中国政府制定的计画和政策,并为之而付出努力。

在中国运营的西方跨国公司的企业家们比政客们更了解中国。前苹果大学的顾道格博士(Doug Guthrie)强调了为什么中国对苹果的成功至关重要。作为苹果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中心,中国的供应商集群、勤劳的工人以及来自当地政府的支援为企业运营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地可靠的,以及成本、品质和时效性都最优化的结构。

苹果公司和其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了苹果产品所需的智慧财产权,实现了双赢,苹果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企业。

同样的故事亦发生于特斯拉和英伟达。2019年,当特斯拉在美国经营遇到困难时,中国政府帮助其从几家中国国有银行获得14亿美元贷款,容许了其在上海的超级工厂的建造,并给予土地、基建的支持。这一举动扭转了特斯拉的命运。如今,特斯拉作为中国最畅销的电动乘用车品牌,其在全球的交付量有一半来自于上海的工厂。中国对于特斯拉至关重要。

同样的,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半导体公司英伟达亦从中国对汽车芯片的巨大需求中获益匪浅。英伟达副总裁阿里‧卡尼(Ali Kani)强调了中国充满活力的电动汽车行业对公司拓展全球汽车业务的重要性,并预计公司未来6年将实现80亿美元的汽车业务收入。

与此同时,许多美国科技公司亦在中国经济中获益,并能够理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有效性。而这些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将公司的中国战略视为一种双赢战略,在其战略规划中,他们自己和中国都将是赢家。

这样的战略思考同样适用于国家层面。尽管贝尔弗中心的研究将中美之间的科技关系称为”Rivalry”,意即「有对抗性的竞争」,但更具建设性地思考中美科技发展关系,更应是「在必要时竞争,在适当时合作」。科技,可以帮助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推进这一发展进程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创新新时代引领新的转变

文 | 谢祖墀

2021-1-1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1月19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原文英文版于2022年1月16日刊登于《中国日报》网站,此为中译本。

现今不少人都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位化经济体。自2000年代末以来,许多公司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日益普及的优势,发展出不少创新的商业模式。随着5G、人工智慧、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型颠覆性技术的出现,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科技创新阶段。

加上政府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一部分宣布的最新政策,科技自给自足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重点之一。为此,创新的重点正在从消费互联网驱动转向「硬技术」领域,如:高端半导体晶元、精密和智慧制造、机器人、生命科学和其他领域。在科技金融领域,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也已成为发展的优先事项。

从技术追随者变为标准制定者

在不久前,中国还经常被认为是一个喜欢抄袭别人的国家。中国公司生产的产品经常被嘲笑为「山寨货」,被认为品质低劣,经常是假冒或模仿的,缺乏创意。很少有人会预料到中国人会如此迅速地转变,凭借自己的力量成为创新者。亦让谷歌前首席执行官艾力‧施密特(Eric Schmidt)感叹地说,「(中国)的技术比西方先进了几代了。」

这一个新时代标志着不仅体现中国在采用了什么技术或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创新,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从技术标准追随者逐渐转变为全球标准制定者。

中国人正在以四种方式制定着新的标准:第一个是技术协议设置,目前主要表现为5G的推出;第二是创造创新的商业模式;第三是通过创造全新的产业来对整体行业进行颠覆;还有是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开创性应用。

在技术协定制定方面,华为等中国公司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5G技术标准制定方面。这项技术对许多加速增长和发展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5G正在实现更高级的自动驾驶、远程诊断和操作以及数位孪生。2020年7月,在5G标准竞赛中,华为发明的3GPP 5G技术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宣布为唯一的国际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到2023年底,将最终确定30项关键行业标准。

人工智慧驱动 优化用家内容

中国的创新者还开发了不少新的商业模式,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标准」做法。例如,主要视频的社交媒体应用如TikTok、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应用程式、食品配送应用程式美团等。于2021年,TikTok超越了谷歌成为全球访问次数最多的网站。其巨大的使用者黏性表明该应用程式深受使用者喜爱。

TikTok及其在中国的孪生兄弟抖音,使用人工智慧驱动的演算法,来评估每个使用者的需求,然后在使用者感兴趣的领域推出「订制」内容,从而提高其商品推广的转化率。TikTok和抖音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它们背后强大的AI演算法,这些演算法可以优化内容的创建、策划和推荐。TikTok的成功令Facebook亦曾经尝试抄袭,但最后并不成功。

TikTok、抖音,以及哔哩哔哩、快手和小红书等其他社交商务应用程式,已经成为消费品的主要销售管道。与此同时,关键意见领袖(KOL)已经彻底改变了现代销售和行销。中国和外国公司都抓住了这一趋势,兰蔻(Lancôme)和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等化妆品品牌都在中国采用KOL和社交商务此一行销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 催生协同效应

中国也在重新定义整个行业的标准,汽车和出行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互联数字经济开拓方式的发展让汽车制造商公司重新思考其产品,以及孕育了一批全新的出行行业的企业。与此同时,电动汽车技术正在腾飞,从好几年前开始,中国政府就出台了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而且,中国各地的城市都在为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并将智慧成分嵌入其中。这反过来产生了协同效应,导致了新型智慧和互联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而自动驾驶技术亦不断有所发展。随着软体的作用变得至关重要,不仅在车的设计和生产,整个行业的价值链都受到了根本上的颠覆。

外国汽车制造商也已经认识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创新。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宣称「中国是大众汽车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对福特汽车而言,中国创新计划和智慧技术计划是其「中国2.0」战略的核心部分。

中国是第一个开发和部署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主要经济体,CBDC是一个国家官方货币的电子记录。CBDC将会简化跨境支付,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并通过将无银行帐户客户纳入金融体系来促进经济中的金融包容性。虽然一些国家正在开发自己的数字货币,但中国在数位人民币方面无疑处于领先地位。

2020年4月,数位人民币试点专案在四个城市启动。数字货币的首次亮相是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PBOC)在2014年宣布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系统研究开始的6年历程的高潮。如今,数位人民币试点的范围和规模都在快速增长。

数字人民币的使用可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也有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这还可能颠覆全球金融体系,因为数字人民币可能成为重新定义全球金融规则的工具,并可能会颠覆该行业现有的参与者。

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制定更多标准的国家,其创造和定义「创新新赛道」的能力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不仅在中国,逐渐更会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地区。

China Daily | New Era of Chinese Innovation Marks Its Transition

A recent article authored by Gao Feng Advisory CEO Dr. Edward Tse was published by China Daily on January 16.

Most people now recognize China’s ability to innovate and its status as a top digital economy in the world. Since the late 2000s, many companies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e growing penetration of wireless internet in China to develop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er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5G, AI, blockchain and cloud computing, the nation has entered a new phas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upled with the government’s latest policies announced as part of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technological self-sufficiency has become a national imperative for the Chinese. To that end, the focus of innovation is now being shifted from consumer internet-driven to “hard tech” areas such as high-end semiconductor chips, precision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robotics, life sciences and others. In fintech, the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or CBDC, has also become a priority.

Not too long ago, products made by Chinese companies were ridiculed as “shanzhai”, portrayed to be of low quality and lacking originality. Few expected the Chinese to turn around so quickly and become innovators in their own right. This has prompted Eric Schmidt, former Google CEO, to say, “(China’s) technology is generations ahead of what is possible in the West.”

This new era is epitomized not only by what technologies are being adopted or in which sectors innovations are happening, but also how China is shifting from being a technology standards follower to one setting global standards.

There are four ways in which the Chinese are beginning to set new standards. The first is in technology protocol setting, manifested currently in 5G rollout. The second is creating new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previously unseen. The third is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by creating completely new sectors. And finally, the pioneering applications of the CBDC.

In technology protocol setting, Chinese companies such as Huawei have been leading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setting the standards for 5G. This technology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any industries accelerat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r instance, 5G is enabling more advanced autonomous driving, remote diagnostics and operations, and digital twins.

In July 2020, during the 5G standard competition, the 3GPP 5G technology that Huawei invented was officially declared as the only internati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by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By the end of 2023, 30 key industry standards are set to be finalized.

Chinese innovators have also developed new business models that set “standard” practices for others to follow. Examples include Tik Tok, a video-focused social media app; Taobao and JD.com, two major e-commerce players; and Meituan a food delivery app.

In 2021, Tik Tok overtook Google as the world’s most visited website. Its vast following suggests a strong sense of affinity that the app is able to generate with its users. Using AI-driven algorithms, Tik Tok and its domestic China twin Douyin assess users’ needs and push “tailor-made” content in areas that users are interested in, thus increasing the conversion rate for its advertising efforts. The powerful AI algorithms that optimize content creation, cur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are key factors behind Tik Tok and Douyin’s great success.

Tik Tok and Douyin, along with other social commerce apps such as Bilibili, Kuaishou and Little Red Book, have become major sales channels for consumer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Key Opinion Leaders, or KOLs, have revolutionized modern-day sales and marketing. Chinese as well as foreign companies have caught on to the trend with cosmetics brands such as Lancome and Estee Lauder leveraging KOLs and using social commerce in China.

China is also redefining standards for entire industries. A good example is the auto and mobility sector. The pioneering development of the connected digital economy has resulted in automotive companies rethinking their products, and entirely new breeds of mobility players have emerged. Concurrently,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has been taking off and from early 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sued policie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long the way, cities across China were embedding intelligence in the infrastructure they were building for smart cities. This in turn generated synergistic effects which led to emergence of the new breed of smart and connected new energy vehicles tha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autonomous. Not only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but the entire industry value chain has been disrupted as the role of software has become critical.

Foreign automakers have also recognized the innovation happening in China. For Ford, the China Innovation Plan and Smart Technology Plan are a core part of its “China 2.0 Strategy.”

China is the first major economy to develop and deploy a CBDC, an electronic record of a country’s official currency. CBDC will simplify cross-border pay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and promote financial inclusion in the economy by bringing the unbanked into the financial system. While several countries are developing their own digital currencies, China is well positioned to take the lead with the digital yuan.

In April 2020, digital yuan pilot programs were launched in four cities. The digital currency’s debut was the culmination of a six-year journey that began when China’s central bank,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nounced research on a “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 in 2014. Today, digital yuan pilots are growing rapidly in scope and size.

The use of digital yuan could br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enefits to China, which could also help dr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currency over time.

As China joins others in setting standards, its ability to create and define “new lanes of innovation” will become even more profound. This signifies the coming of a new era not only in China but also increasingly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对于全球企业的重要性

文 | 谢祖墀

2021-12-29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1年12月29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中国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地缘政治、全球问题和科技带来的新挑战正在使整体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企业正在调整其战略,而他们的全球战略将会更多是以中国为核心。

中国快速发展的环境,例如地缘政治、政策、监管、社会、文化、经济、基础设施等的变化,对在中国经营的企业产生着巨大影响。中国的复杂性在于其在规模、速度、强度、颠覆性的需求变化模式,以及深厚和多样性的文化底蕴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而这种复杂性,往往会让不熟悉中国的企业不知所措。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据彭博社报道,未来5年,中国将贡献世界GDP增长总量的1/5以上。2020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增长了4%,而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49%。亦是在2020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外国投资的首选。

同时,最新来自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数据亦表明了类似的趋势。2021年9月,上海美国商会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在2020年,338家被调查企业中有77.1%的企业在华实现盈利,59.5%的企业增加了在华投资。这与中国其他外国商会的调查结果大致一致。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业绩有喜亦有忧。一些公司在中国业绩表现突出,例如2021年上半年,据德国《经理》杂志报道,大众汽车在华销量占全球销量的49%以上,宝马则超过34%。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也高于其在美国的销量。

而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其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占其全球收入的20% 左右,2020年苹果的供应商中,中国供应商数量在其全球供应商中的占比增加到了57%。星巴克和百胜在中国的表现亦不凡。耐克和阿迪达斯,尽管面对竞争力愈来愈强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的中国本土运动服装公司,他们仍将中国市场作为其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在家电领域,没有一家外资企业能够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美的、海尔和格力等本土企业等将继续主导市场,小米亦成为智能家电的主要参与者。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因业绩不佳而关闭其中国旗舰店。标致、菲亚特和雷诺等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却没有取得成功。

出于不同的原因,在过去10年之间,一连串的外国零售品牌或选择离开,或选择将其大部分股份出售给中国的企业家或公司(如家得宝、乐购、马莎百货、家乐福等)。然而,也有一些如山姆会员店和开市客等零售公司在中国继续运营。

在科技领域,谷歌于2010年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搜索业务,但其广告业务仍在继续,他们并且在中国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谷歌大脑(GoogleBrain)。微软和亚马逊云服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得不错。

中国市场竞争力提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根据当时不同的地缘政治条件,中国正稳步逐步地开放不同领域,允许外国企业与资本的参与。

例如,中国已经开始开放以前相对受限的金融服务业。BlackRock成为首个获批开展独资公募基金业务资产管理公司,PayPal成为中国第一个100%外资持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摩根大通和高盛已于2021年11月获得监管批准,可以完全控制其在中国的投资银行,并正在迅速发展其咨询和资产管理业务。

同时,中国放松了外资汽车建厂限制,取消了外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和本地企业建立50:50的合资公司的要求。而特斯拉则迅速利用这一机会,得到了上海政府在土地方面的支持以及来自中国的银行15亿的贷款支持。而宝马将在2022年接管其大部分合资企业,并将持股比例增至75%。大众汽车也同样将其与江淮汽车的合资企业的股份增至75%。

随着中国允许外国公司获得更多市场准入,其自身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本土企业的创新,共同推动各个行业在中国的市场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市场。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尽管特斯拉作为外资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五菱、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本土企业在这一领域也极为活跃。而来自相关产业链的其它参与者,如华为、小米、OPPO等也加入了竞争。在电池领域,本土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但韩国LG新能源和一些中国企业都在互相争夺该领域的市场份额。

本土企业自身能力增强

而对于大部分的跨国公司和为他们服务的某些说客、智库等而言,他们无法充分理解快速变化的中国环境。中国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其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亦体现在了快速变化且往往以跨越式方式出现的客户需求模式、加上科技和创新的盛行、由本土竞争者的崛起,和不断创新且巧妙的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的监管、政策和地缘政治条件。而最重要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文明,以及历史背景上的差异。

如今,外资跨国公司在高端微芯片及零部件、高端汽车、精密机械、专利药品和奢侈品牌等特定行业仍然享有相对优势。然而,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在这些领域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同时,这些本土企业在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移动出行服务、在线支付、快消品、家电、「新零售」、智慧物流等方面已经拥有雄厚的实力。

通过「适时、连续型跳跃」的方式(我称之为「战略的第三条路」),许多本土企业,尤其是消费互联网领域的企业,通过利用无线互联网等技术,从一个行业跳跃到另一个行业,而现在他们也愈来愈多地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5G、区块链和云计算,在新机会出现时,帮助他们完成跳跃。尽管他们可能不完全具备所有在新的领域探索的能力,但他们会尝试在跳跃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其中一些这样子做的公司已经成为该行业的巨头。

中国创新能力获关注

今天,跨国公司逐渐发现并意识到中国极富创新能力,并且有足够的实力在世界的舞台上竞争。领先的跨国公司正在向中国学习,并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创新,有些甚至将在中国创新的成果带到世界其他地区。

例如,随着如今的汽车行业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要求愈来愈高,且变得愈发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汽车制造商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而中国在近几年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汽车制造商们在中国测试和试验他们最新的产品和服务时,提供了领先且独特的环境和便利。

为了保持竞争力,现有的诸多大型外国汽车制造商通常采用中国特有的产品和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曾提及:在试驾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后,他对汽车的质量印象深刻。而相较于10年前中国制造的汽车仍被视为低质量的山寨车,这种进步是无法想像的。

在消费领域,本土企业也在快速地通过社交电商领域进行创新,挑战曾经的快消品巨头宝洁、联合利华和欧莱雅。关键意见领袖(KOL)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用户的购物体验,他们通过包括抖音、哔哩哔哩和快手在内的流行应用程序与消费者进行社交互动,促进消费。

外资学习在中国经验发展业务

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发现,他们在中国的创新模式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具有潜力。许多在西方的零售商现正积极研究淘宝和京东推出的,以电子商务驱动的全渠道购物模式。

根据德国杂志《经理》的报道,领先的德国工业企业早已认为中国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移动支付已在中国非常盛行。2018年,微信支付每天处理12亿笔交易,而Apple Pay仅每月处理10亿笔交易。2019年中国移动应用总支出为54万亿美元,约为美国总支出的551倍。

曾经有美国一家大型工业公司的中国区负责人告诉我, 刚开始时他以为他来中国是来教导中国人的,但过了一段时间,他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来中国学习的。另外一位美国大型企业的客户亦提及,他们的董事会指示在中国的团队探索如何利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来帮助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发展。

如此对中国的认知,为美国大型工业集团霍尼韦尔在中国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霍尼韦尔在中国的收入从2004 年的3.6 亿美元增长到2020 年的超过60 亿美元,占公司全球收入的1/6。霍尼韦尔的中国战略强调了在利用其全球能力的同时,实现本土化的重要性。

霍尼韦尔将为其业务组合中适合的业务,在中国以适合中国的方式进行创新,实现真正的本土化,而不是简单地沿用西方的方法或做事的方式。此外,该公司设想了一个「从中国走向世界」战略,让其在中国的创新亦能在世界其他地方得到应用。

霍尼韦尔中国战略的制定者、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沉达理(Shane Tedjarati)作为中国业务负责人的时候,他直接向首席执行官高德威( Dave Cote ) 汇报,这种形式简化了内部汇报流程,对中国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对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来说,中国不仅仅是其供应链的主要市场或枢纽。它正日益成为知识和创新灵感的源泉。一些公司,例如梅赛德斯─奔驰,已将中国称为「第二故乡」,强调其重要性。对许多公司来说,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尤其是其他新兴市场的业务都有影响。领先的外国跨国公司现在意识到,他们需要将最优秀、最聪明的员工派往中国,让他们接触最新的想法,向当地创新者尤其是数字生态系统学习,开阔视野,并将新获得的知识带回家。

长期以来,某些观察者、说客和某些媒体声称,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因此无法在中国取得成功。他们经常提出的问题包括中国盗取知识产权、缺乏市场准入、市场不公平和缺乏透明度等。尽管这些指控是否全部或局部正确尚有争议,也许其中一部分在某一时刻有可能发生过,但从整体来说,今天这些指控已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

外资融入差异原因

霍尼韦尔的案例已经说明了将自己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并开发本地化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公司也需要尽量利用其在全球的能力并始终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许多外资公司都尝试过这样做,但结果却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中国不只是一个「中国」而已。中国有三个商业活动圈:第一个是外国公司和组织(如外国商会)的圈子;第二个是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圈子;第三个则是私营企业的圈子,尤其是与当地正在快速发展并且充满活力的中国企业家们合作。

跨国公司想要充分了解中国的背景,就需要将自己完全、同时融入在这三个商业圈之中。然而,外国跨国公司的高管往往只会参与外国的圈子,他们与其他商业圈中的参与者的联系往往相当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浮于表面的。

这样一来,这些企业便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的情况,也无法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在新的拐点事件出现之前预测它们的发生。这个评价不仅适用于外籍高管,而且同样适用于不少在外资跨国企业工作的华裔经理们。

因此,拥有一支能够全面渗透中国三大商业圈里的,并且有能力的本土团队非常重要,团队需要愿意并且经常谦虚地学习并接受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并且可以用中文流利的沟通(不是简单的「打个招呼」而已)。同时,他们亦需要具备能够让中国和全球高管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沟通方式,去观察、理解以及综合地看待和讲述中国。

在中国长期经营的外资跨国公司现在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增长和韧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内在动力和中国独特且有效的治理方式推动的,还通过国际贸易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拓宽联系,以及拥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愈来愈多的全球领先的企业们正在经历和理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因不断处于创新前沿,而产生思想和知识的泉源。同时,中国的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地缘政治、全球问题和科技带来的新挑战正在使整体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企业正在调整其战略,而他们的全球战略将会更多是以中国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