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TN | Generating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By Edward Tse

2022-05-23

A recent article authored by Dr. Tse was published by CGTN on May 23, 2022. He shared his view on how the global economy can recover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and the role th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can play.

The prolonged pandemic has brought about a great deal of economic challenges. Global economic growth recovered strongly last year at 5.5 percent, especially compared to the significant drop of 3.3 percent in 2020 du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pandemic.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growth is expected to slow down to 4.1 percent in 2022 and 3.2 percent in 2023 due to less robust demand and fiscal and monetary support.

The pandemic has disrupted many global supply chains, impacted production, reduced travel and caused much anxiety among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The pandemic also brought about major changes in patterns of demand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Russia-Ukraine conflict has unfortunately added much to disruptions and uncertainties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had already been severely impacted by the pandemic. Among other issues, supply of a range of commodities such as wheat, oil and gas have been disrupted, driving up inflation in many countries. In addition, the war has also damag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ow can we generate, and accelerate,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It will be a major undertaking and will require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being an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engaging business, political, academic and other leaders of societies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spearheading the economic recovery process.

Before the pandemic outbreak and for about three decades, the world has been going through a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wherein a natural division of labor across different economies based on each other’s comparative advantage ensured high-level of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across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the world’s GDP increased threefold between 1990 and 2015, from $22.74 trillion in 1990 to $75.12 trillion in 2015. While some countries may believe that they have been disadvantaged by globalization, the entire world had substantially benefited from it overall.

Not only did globalization improve economic conditions in many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but positive developments also took place, e.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nova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 Unfortunately, during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the pandemic and geopolitical conflicts have cast a shadow over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 Many people are now advocating de-globalization instead.

Despite the current headwinds, I believe the right principles for driving a speedy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is still globalization (albeit perhaps in a slightly different form), multilateralism and growth in global trade.

With the emergence of a multipolar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where countries like China, India and other fast-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come, or are becoming, significant hubs for the demand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trade flow patterns have greatly evolv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Today and going forward, many of these countries will become major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the focused efforts of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reshore” or build new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especially in high-tech sectors, new sources of supply will also emerge, thus changing the global supply patterns. Nonetheless the fundamentals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that governed the first era of globalization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new era. The main consideration will continue to be based on some basic business logic, i.e., who can provide the best combination of cost, quality, timeliness and reliability in supplies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other countries. Fundamentally, the economic scale and scope,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across evolving supply chains will continue to be critical factors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re supply chains are located and how they are implemente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se factors will be optimized will also be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long the way.

The world entered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4IR) a few years ago. Driven largely by the convergence of digital,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innovation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robotic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3D printing, genetic engineering, quantum comput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is revolution is taking place rapidly. Countries like China, the U.S., India and also certain European countries are all playing key roles in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The 4IR is more than a simple technology-driven change. This is an opportunity to help everyone, including leaders, policymakers and people from all income groups and countries, to harness convergent technologies to create an inclusive, people-centric future. Therefore, the 4IR has the potential to raise global income levels and facilitate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In fact, before the current sentiment of anti-globalization and unilateralism surfaced,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long been expecting a ubiquitously inter-connected world where all can communicate across borders through a “network that means good for humanity.” While that vision may have been somewhat disrupted by the current headwinds, people’s fundamental needs have not changed. People still aspire for such ideals.

Therefore, it behooves political and business leaders of the world to come together to provide solutions that work for the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of humanity. Clearly there are issues that transcend national orders and all countries need to address them holistically. Climate change, pandemic control, AI ethics, data governance are some of the top priority issues.

The WEF with its status and leadership is in a natural position to take the lead in driving this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forward. This will be an all-encompassing initiative and won’t be easy but that’s what the world needs. Doing it right and promptly means doing good for humanity.

灼见名家 | 谢祖墀:赢在当下,赢在未来──霍尼韦尔公司的战略与决策

文 | 谢祖墀

2022-05-18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5月18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高德威扭转霍尼韦尔的故事给予了企业管理人员不少启示。

2002年,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因深陷财务困境而濒临倒闭,有着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债务负担,还有许多会计上的错误和不符合环保标准等的污染等难题亟待解决。

在2020年,这家公司却转身成为了全球500强科技巨头,市值从原来的200亿美元飙升至12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百分之800。能够让公司起死回生的,正是霍尼韦尔当时的董事长兼CEO高德威先生(David M. Cote)。在他2020年出版的书《长期主义》(Winning Now, Winning Later,2021年出版)中谈及了其理念。

业绩表现的3个指导性原则

我在4月24日早上,与高先生、霍尼韦尔当时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和前中国区总裁沈达理先生(Shane Tedjarati)在长江商学院的「全球大变局」讲堂上交流了两小时,从中了解了在他们两位的领导下,霍尼韦尔公司如何将公司业绩进行大扭转,并且成为美国标普500公司上表现最出色的公司之一。

在高先生领导期间,霍尼韦尔的股价比标普500指数上升达2.5倍;同时,该公司在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他们两人管理期间,霍尼韦尔中国的收入从仅仅3亿5000万美元骤升至大约60亿美元左右,成为该公司除美国市场以外最大的市场,以及它在价值递增方面最大的贡献者。

霍尼韦尔公司是怎样做到的?高德威在公司内部总结了一套「短期和长期业绩表现的3个指导性原则」:

1. 保证会计和商业活动的真实性;
2. 投资未来,但决不过度投资;以及
3. 在保持固定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增长。

同时做表面对立的事情

当我与高先生交谈时,他反覆强调了「同时做成两样表面看似对立的事情」。以他的谈话来说,就是「目标决定高度,但设定目标的时候,总有一些其他的隐含因素需要考虑。」并且「获得想要的成就是有难度的。首先,你需要开始换种方式思考问题;其次,你亦需要换种方式着手处理你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矛盾出现。」

根据这套简短但有效的原则,霍尼韦尔逐步摆脱了负债的困境。在做出业务决策的时候,管理团队都会在保证长期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去做提高短期利益的选择。团队必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的根源和症结,以一种更加严谨和批判性的方式,去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拆解,最终将方案落实到战略规划之上。

高德威说,「根本原因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原因是流程改进。如果你检查任何流程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改进得更加高效和有效。」

他还说,「为公司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公司的员工都对企业文化有高度认同,才能打造出一个高效并且齐心协力的组织。」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股权激励等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不认同公司文化的经理们逐步清除后,霍尼韦尔逐步成为高德威理想中的样子。

培养勇于跨越层级的主动性

他还指出,一间企业除了它的正式组织(formal organization)之外,还有它的「非正式组织」(informal organization)。于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会按照正式组织的内部从序关系而建立和遵循,但最有效率的沟通、决策和执行是通过其内部的一些非正式关系进行,而成功的领导者必须了解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以及进行适当的塑造,以致适当的决定可以有效地在企业内外执行。

我以前在博斯咨询公司(Booz & Company)的一位资深合伙人乔恩·卡岑巴赫(Jon Katzenbach)在多年前已经指出了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聪明的企业已经发现,为自己的业务创造持久价值的最好办法,是培养非正式和敢于跨越层级的主动性,而不能仅依靠正式的自上而下的「规则管理」(rules of engagement)。这是一种由在企业工作时产生的联系、互动、信念和影响组成的长期活跃的网路。

职能改造 扭转失败故事

而这些都是为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霍尼韦尔当时开始做一种叫做职能改造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告诉财务、IT、HR和法律部门,他们需要让固定成本保持不变。霍尼韦尔将销售额从220亿美元提升到430亿美元,在这期间,固定成本不仅保持不变,甚至在让服务品质提升的同时,成本亦有所下降。

高德威扭转霍尼韦尔的故事给予了企业管理人员不少启示。

灼见名家 | 谢祖墀:中国与西方在贸易和商业方面的未来可能情景

文 | 谢祖墀

2022-05-13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5月13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却可能会有3种情景出现。

自从俄乌战争开始,以及上海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许多企业(包括外资和内资)以及投资人都在问同样一个问题:中国与西方在贸易和商业方面的关系在将来会在哪些方面产生改变,而这些改变又将会对他们企业产生什么影响?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中美角力持续 世界风云变幻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世界风云变幻,充满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涉及了中国(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在众多行业和产品中最大的市场之一、重要的供应链枢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自从中美贸易战开始以来,中国与美国在经贸关系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亦基本结束了自从1990年代以来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与当年美国和苏联的冷战不一样,经历了30多年的全球化发展之后,中美两国,以及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进行了高度的融合,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这种高度融合的情况并未阻止某些人提出「脱钩」的言论。具体表现在对高端芯片的停供、对一系列中国科技公司的制裁和「清洁网络」等各种举措。

但在同时,中国对外的贸易额却不断攀升。在这次疫情之前,2021年中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4%。而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亦破了记录,2021全年为1734.8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

加强中国与西方脱钩的正负因素

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的韧性所在。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有什么因素将会加强中国与西方脱钩,而又有什么因素将会让双方的关系继续增强,至少不会恶化。

从负面因素上来看,地缘政治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原因不言而喻。俄乌战争将加剧西方对他们认为是非盟友的高度怀疑。西方给予俄罗斯的制裁将不单只对俄罗斯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中国无论在直接方面或是间接方面的影响亦在所难免。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亦受到严重的中断,许多产品的供应都受到了影响。对某些行业来说,「脱钩」已经形成。比如众所周知的是高端芯片的供应。在智能汽车方面,中美双方在智能基建方面的投入和理念不一样──实际上,在智能以及自动驾驶方面,中美已经基本走上了不同的路。

根据于5月刚发表的上海美商会的调查,56%的受访者表示供应链中断对他们的业务产生了负面影响。有68%的受访者表示目前可以部分复工,但其中一半都认为供应链中断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至于正面因素,中国市场就许多行业和产品而言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中国亦是许多产品的全球供应链中心,特别那些依赖庞大供应网络集群和高效人力资源的行业。同时,中国在不同领域中亦体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无论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或者5G技术等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强势的创新动力和生态系统。

不少跨国公司认为他们必须要处于中国,以便他们通过市场中的实践来吸收中国创新的真髓,从而在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学以致用。中国的创新正在从过去跟随别人所定下的规则去进行创新,逐渐在某些领域变成新标准的制定者,不但为自己,亦为他人制定新的标准。

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在这次国际地缘政治开始大变之前,事实上人类不但已经充分接受了全球化的理念,认为它是能为全人类带来整体好处的;而且在科技驱动之下,人类一直期望着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可以出现,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透过一个「向善的网络」来进行更多、更直接的沟通。

未来中国与西方的3种情景

不过这样的理想在今天的局势看来不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而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却可能会有3种情景出现:

第一种情景可以形容为「一个世界,两个体系」:世界变成了两个集团,一个由美国领导,一个则由中国发挥关键作用。这两个不同且高度割裂的中心,使得全球的贸易投资、供应链、人才流动等受阻,而基于这种情景,亦会形成多个独立的跨境金融支付系统。

从另外一个极端来看,我们可能迎来「全球化2.0」,在这第二种情境下,中国将继续作为向西方供应产品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将成为需求来源,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RCEP等区域贸易集团亦将加强中国的贸易和供应链地位。虽然SWIFT仍是主要国际支付系统,中国的CIPS亦将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支付系统。中美关系的演变,亦可能进入一种折衷的情景:「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这种情景下,中美之间部分「脱钩」、部分「重新挂钩」、亦可能部分「新的脱钩」。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的作用虽仍然重要,但是有一定程度的供应链会「回流」到西方/美国,一些新的制造业亦将在西方/美国建立,以及一些「区域化」和「本地化」现象亦会出现。此种情景下,虽然SWIFT仍然是主要的支付系统,但其他系统亦将会涌现。

当然,这些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对于一些敏感度比较高的行业,如高科技,某种程度的脱钩完全有可能;相反来说,敏感度较低的行业,如快消品、零售、食品等,「全球化2.0」的情景则最有可能实现。而对于大部分其他行业而言,「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情景将会怎样演变?许多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智库及研究机构亦曾与我交流过。可以说,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众说纷纭,都自觉是有理有据的。

而我个人则倾向认为,总的来说在主体经济上,中国与西方将会逐渐转移到「全球化2.0」的情景。但这需要一定时间和某些「有定义性的时刻」(defining moments)出现。

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清醒和客观的判断将是制定具体战略的最基本输入。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新CPU应当超越旧CPU

文 | 谢祖墀

2022-05-05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5月5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下一届的香港特区政府要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旧的CPU」,而是一个具有整体和超越过去眼界和视野的能力,加上能协调强大执行力的新战略规划能力部门。

我在4月20日「灼见名家」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香港特区政府必须建立战略规划能力〉一文。在4月29日,李先生在宣读他的政纲时提到,他将会「强化政策研究和统筹能力」。有报道说,李先生是要重新建立中央政策组(CPU)。

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提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他说的那样,受快速变化的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气候问题、科技以及俄乌战争的影响,香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分裂与融合同时存在。在香港内部,人们仍然需要面对2019年修例风波的后果、疫情困扰,以及长期存在的住房、教育、社会向上流动性不足等问题。

中国经济模式 重在不断试验

自2020年起,香港开始将自己的规划和目标与中国大陆的国家规划相互结合。中国具备在中央和地方两级,都可以良好运作的规划体系和能力,然而香港在这方面没有可以与之对应的政府部门或组织。

某些评论者们不断声称,这种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是「计划经济」,并批评它并没有以市场为导向。但这是错误的观点。虽然中国这种规划方法起源于前苏联,但它已经演变成另一种非常不同的体制。与苏联不同,中国孕育了大批的企业家和民营企业,他们通常会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以及透过了解国家政策进行投资和经营。地方政府亦与中央政府的政策保持一致,来支援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许多跨国公司也从这种模式中受益。

在过去40多年的中国政治开放中,按照「有中国特色的3层经济发展模式」揉合了政府规划和市场力量的优势,中国在经济市场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除了政府和市场、企业的揉合之外,这种做法关键在它能容许不断的实验和按实验结果来进行调整。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个恰当的范例。

香港规划须考虑中国及世界格局

CPU成立于1989年英国统治香港时期。1997年香港回归后,CPU仍然保留了下来。在董建华先生当特首的期间,我曾担任CPU的非全职顾问。当时的CPU非常注重从香港的普通民众那里获得对政府政策的反馈。虽然达不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但它还是能够从政府以外的专业人士那里,收集到一定程度和水准的战略思考。今天,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复制旧CPU的模式,将并不能满足香港今天和未来的战略需要。「新CPU」应该涵盖更广泛的、更具有战略性的香港特区议题。

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重塑战略规划能力,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并且应该在规划香港特区自身战略的过程中,将中国内地,以及全球宏观的背景影响考虑在内。特区政府还不应只进行短期、以政策局为主导的规划,而应该同时解决跨职能边界、复杂的长期问题。

战略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专业能力。战略规划始于对问题的明确定义,以及对需要做出选择的来龙去脉的深入理解。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应当建立起一个恰当的战略规划组织,并招纳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人才。这个小组需要与中国内地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发改委)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与公众的互动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来源之一,因而,这个战略规划的团队应当深入到当地的社区与基层中。同时,它亦需要与本地、内地以及全球的关键意见领袖、智库保持密切联系。因此,这个团队的关键人物不仅需要在战略思维和战略分析方面训练有素,而且需要能够巧妙地用其他人可以理解且欣赏的语言,来表达复杂而且更有深度的见解,特别是面对国际上有影响的机构或个人。

地方政府须扮演积极角色

事实上,尽管香港回归已经快25年了,香港特区官员对于中国内地的治理体制,特别在产业发展规划方面的了解甚为乏善足陈。许多官员以为,在内地任何事情都是「阿爷话事」,仿佛在上面一个人或一小撮人便能令所有事情发生。

内地的产业规划虽然往往是内地中央政府制定大方向,但地方政府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极的地方政府会扮演引导投资者的角色,往往透过地方引导基金投资于初创企业,向它们进行孵化,透过当地政府成立的生态系统,协助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并于适当的时候退出投资。

深圳在这方面是佼佼者,据立法会议员洪雯女士的研究,深创投是深圳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于1999年成立的。深创投采取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积极引导资本培训初创企业。截至2022年3月,深创投已投1440个项目,居内地创投行业之首。深圳市政府在2004年出资成立深投控,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并以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为投资目标。2020年成为深圳市售价国企世界500强企业。

而洪女士亦建议政府化被动为主动,拨出未来基金中的一定份额,设立一个由香港政府直接参与的创投机构。在资本构成方面,可纳入部分「香港增长组合」及其之下的「策略性创科基金」和「大湾区投资基金」。若采用混合所有权模式,可以邀请国内、国际顶尖投资机构战略合作,力求股权结构多元化、管理团队国际化。

在投资标的方面,应该聚焦对香港长远发展具战略价值的创科产业、制造业及其他能丰富本地经济结构的新兴产业,覆盖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既孵化本和培育本港优秀企业,也吸引境外企业来港,为香港经济开拓新的增长点。

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不过,在做这方面的决定前,相关政府必须对该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提供详细的可行方案。没有类似「新CPU」的规划机构,是很难有效、及时做到应有的设计和决定的。

新CPU须建立自身的生态系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现在(和过去)的相关特区政府团队里,实际上放了多少精力去分析和了解,更不要做出预判,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局势对于香港本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以及我们的发展和应变战略应该是什么?

过去数年间,中国推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政策,这些政策将会指导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它和国际,特别是区域伙伴的关系。我们有没有研究过,共同富裕、双循环经济政策、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经济/碳中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重要政策对香港的含义是什么?还有「一带一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和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等区域性甚至跨大洲的倡议或协议,对香港有什么影响?

从全球局势来看,俄乌战争、新冠疫情、中美博弈、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可能场景,香港又应如何事前作出适当的部署呢?特别是地缘政治的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关系之间的演变,将会对香港以及中国有什么影响?

政府必须深思熟虑,有一班人全职地去观察、思考、研究和不断地作出对香港、大湾区乃至中国最恰当的判断。这是一份全职和专业的工作,需要透过多类渠道收集信息和进行分析与沟通。换句话说,这组织部门必须建立它本身的「生态系统」。

下一届的香港特区政府要建立的并不是一个「旧的CPU」,而是一个具有整体和超越过去眼界和视野的能力,加上能协调强大执行力的新战略规划能力部门。

中国的规划演变的历史是市场与政府边界调整的历史。香港拥有有效的市场,过去缺的是有为的政府,但政府如何有为,需要从大历史、大的体系去考虑,香港需要大格局。

香港市民对新一届的特区政府抱有很高的期望。因而,建立一个能够超越旧CPU战略规划能力的新CPU应该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灼见名家 | 谢祖墀:新香港特区政府必须建立战略规划能力

文 | 谢祖墀

2022-4-20

本文是高风咨询CEO谢祖墀博士撰写的文章,此文于2022年4月20日发表在香港《灼见名家》网站。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应该建立(或重振)在战略规划方面的能力和相关组织部门。从根本的工作本质来说,这部门应该要比以往的CPU更加战略性;相对政策局来说,更有驾驭的权力。

自从英国殖民地时代的财政司郭伯伟所提出的「不干预政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被奉为香港经济政策的核心价值,到今天已过了50年。这种今天看来极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方针,一直被认为是香港经济政策的金科玉律,而同时主导了香港政府体系内受训练出来的政务官(AO)的思维和做事方式。

这种情况尽管于回归之后,依然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特区政府,在做出政策时的思维方法。

港府缺乏战略观点

尽管「不干预政策」于港英时代被奉为主要的决策依据,港英政府于1989年设立了中央政策组(CPU),目的是为港府三位主要官员研究复杂的政策问题(特别是那些涉及政府多个决策范围的政策问题),分析各项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自从香港回归之后,CPU一直延续下来。我亦曾于董建华时代担任了CPU的兼职成员,对它的运作有一点了解。严格上,CPU(起码我在任的时候)工作主要在几方面:第一,通过成员们吸收社会对香港政府的某些政策的反应;第二,让各政策局局级官员在推出新政策之前,来进行预演,听取成员的回馈;以及第三,定时进行民意调查,对香港人对政府方面的意见进行调查和分析。

感觉上,尽管有了CPU的存在,香港特区政府在主要的大战略和大观点方面依然缺乏;起码从外界来看,不是很清楚。而香港尽管回归之后经历了几位特首,他们之间对战略的认知和执行有相当大的差异,从最本质上依然延续着过去的思路,主导着香港的政策。

到林郑月娥年代,她甚至取消了CPU,连最低限度的跨职能规划能力都被消除了。政策变得更为困囿于不同政策局的个别范围之内,观点集中于纵向思维,而对较宏观和跨越既定纵向边界的横向思考和考虑并不足够,特别在需要充分了解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全局观、地缘政治、科技发展、全球企业动态等方面是非常不足够的。特别是在2020年之后,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开始积极融入中国国家发展大局之中,这方面能力上的缺口更加明显。

中国战略规划优点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的战略规划能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在其中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它的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牵头组织统一规划体系建设。此外,发改委负责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以及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等。

中国的重要规划主要体现于它的5年规划,而这些规划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进行层层分解,令全国都可以按规划来进行适当的部署和执行。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这种「从上而下」的规划方法违反了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的原则,而事实并不如此。而且总的来说,中国在过去3、4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证明了从国家层面作出适当的规划,是可以相当有效的。

客观来讲,中国的体制揉合了国家规划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活力。它的有效性同时取决于其他两个因素,第一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高度参与。第二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和民间(包括本地和外资)资本(和国有资本)之间的纽带,让国家政策可以透过与企业合作在地方层面有效执行。

事实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推动当地经济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他们最高速发展的时候,政府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台湾地区在发展最快速的阶段时,政府亦起了关键的带头作用。

美国于罗斯福总统年代执行的「新政」,主要条件亦是政府大力参与经济建设,让美国可以从大萧条时代快速走出来。今天我们看美国总统拜登的「重建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新政,实际上亦涉及了不少政府的直接参与。

战略规划日趋重要

今天香港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日趋复杂、多变和不确定。许多问题是不容易从某种既有的方式来对待和分析的,因为许多事物的边界正在不断的转移,同时新的事物亦经常出现。假如我们只凭过去的眼光来观察和进行分析,往往连最低程度的problem definition(问题的定义)都可能弄不清楚。从时间方面来看,同一议题可以穿越时空而所延伸,简单地把问题分成「短期」和「长期」往往不足以完全掌握议题的核心和解决的方法。

其实不单在政府里面,在企业里面特别是那些大型的跨国企业,他们一般都会设有战略部门,因为这些企业都知道,他们在做营运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分析能力来协助企业的CEO和其他高管作出正确的预判和战略选择。特别是在今天全球瞬息万变,不确定性特别高的环境里,战略部门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日趋重要。

在考虑战略的时候,企业必须清晰知道他们要做的战略部署基本原因是什么?同时他们亦需要对影响公司发展和战略的大局(Context)进行深刻的分析和了解。从最基本面来看,战略主要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1)在哪里玩?2)如何玩?3)什么时候玩什么?和4)我们胜算的理由何在?假如连企业都需要战略部门,比企业复杂得多的政府是否更需要这方面的能力呢?

战略的本质就是要在不确定性情况作出最优选的决定,包括风险的规避,而做此决定的时候必定会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竞争(和合作)态势。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在这样情况中能够对大局和将来作出客观和合理的分析和抉择。当整体战略出来之后,战略部门会负责将此整体战略进行分解,让整体战略可以分拆到可执行的水准上,以及将分解了的战略单元与相应的绩效衡量指标(KPI)连接起来,让战略和执行可以一气呵成。

战略是一门专业,其中有科学的成分,亦有艺术的成分。负责战略工作的人必须拥有足够的资质和天分,并不是随便找个人来担当就行。

建立内外有效沟通

我认为下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应该建立(或重振)在战略规划方面的能力和相关组织部门。从根本的工作本质来说,这部门应该要比以往的CPU更加战略性;相对政策局来说,更有驾驭的权力。他必须要与内地重要规划部门,如中央和各地方的发改委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工作关系。

当然他应向特首负责,并协助特首和司长们分析和解决,重大和关键的重要战略问题和相关的顶层设计。他必须与各政策局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让重要战略和局级的政策能够保持一致。

在工作过程中,战略部门对外部环境应该保持高度的联系和紧密的观察。这不仅仅包括香港本身、香港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之间的关系、同时亦应包括对亚太区域以及全球形势有着密切的观察。这需要战略部门的从业者必须走进社会,与社会各阶层经常接触,能够充分掌握着社会对政府的回馈和意见。

此战略部门还应与全球的政府对口单位和相关智库研究机构,建立和保持紧密的沟通和交流。从对外关系来说,战略部门亦应利用这些对外的关系,积极讲好「中国的故事」和「香港的故事」。有需要时,他们(可以配合内地相关单位)对国际事务作出详细的研究。

能够做好这方面的人必须能够进行战略性思考,有深厚而广泛的知识,能横向思考、拥有丰富、跨国界的人脉关系,以及能够娴熟地利用对方能够明白的语言和语境进行沟通。香港很多人都能够说英语,但能够战略性和复杂性地(sophisticated)表达观点的其实不多。

新的香港特区政府令人期待。新的特首要做的事很多,建立有效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将是一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