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Tse's Blog

October 13, 2017conference

一万美金都不一定听得到:从业20年咨询大佬谈创业

来源 | 公众号:陆家嘴杂志

7月26日,高风咨询公司创始人CEO兼董事长谢祖墀博士来到第64期陆家嘴读书会现场做演讲。他的演讲主题是“创业家精神:中国创业者如何改变中国与世界”。

内容概要:
1. 他以客户为中心吗?
2. 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家摸索到了第三条路,就是一种连续跳跃的战略。
3.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大因素在同时发生,这两大因素的发生的时候对于我们企业发展、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这是一场一万美金都不一定可以听得到的演讲,本文整理出演讲中最精华的部分内容。

这个世界在快速的改变,大家也知道所谓的摩尔定律之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呈指数级的速度在发展。更可怕的是摩尔定律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事情都在发生改变。作为企业家、创业家来说,这种情况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短短十几年里,我们发现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已经完全改变了。今天我们看到前十名的公司较十年前至少有一半是新的,十年前肯定没有腾讯、阿里。我们看到前十名的公司当中几乎全部都是以科技为主的创新公司: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而比较传统的公司只剩下埃克森美孚和伯克西尔·哈撒韦,世界改变得很快。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大因素在同时发生,这两大因素的发生的时候对于我们企业发展、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第一个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有就是科技的发展和科技的普及。

中国崛起+科技发展引发巨变
这两种力量同时发生就引起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中产阶级的崛起带来的变化。

最近美国智库CSIS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会超过5亿~6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是这并不让我们很惊讶。同时科技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媒体、企业、公司和消费者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和消费者的联系或者是连接都是在报纸和电视上靠登广告,现在很多都已经是数字化的,比如自媒体、网红。
在需求方面,除了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之外,现在我们发现所谓“新农村”的崛起。

我们在供给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最热门的说法就是“新零售”。零售在我刚刚开始做咨询的时候,是一个发展很缓慢的传统领域,当时做零售的人都是老人。举例来说,沃尔玛的大老板是沃尔顿,沃尔顿家族都是比我年龄更大的人。国内做零售的主要是国有的百货公司,或者是王府井这样的很传统的企业。

现在不是了,现在我们发现“新零售”,不仅很多科技人才进去了,而且很多的企业家、创业家进入“新零售”的,可能是90后、80后、70后,相对来说都是很年轻,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领域。

很多企业对自己业务的发展,不再把自己局限于国内市场,很多企业都拥有了全球化的视野,他们希望整合、连接全球资源。比如说现在有的食品公司是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美,把优质的食品通过他们的渠道带到中国来,服务中产阶级。这个世界和20多年前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你们很清楚,但是对国外很多人来讲,他不一定很清楚,中国正在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创业家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普及化
中国企业家和创业家都经历过不同的时代。每一个时代的创业家、企业家,当时起来的时代不一样,所以他们采取的战略也不一样。不是说一个时代比另一个时代好,或者说一个人比另外一个人更强,因为这个无法直接比较。在短短30年之内,我们已经至少了经历过五六代的创业家、企业家。

比如说张瑞敏、柳传志、刘永好、任正非、王石都是第一代的企业家,而且很多人都还在工作。

第二代,90年代初期很多官员下海经商,20多年之后有一些人还是非常成功的,比如说陈东升、郭广昌、冯仑等等。

第三代,90年代后期BAT的出现,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第一代互联网人已经出来了,比如说张朝阳、丁磊、王志东等等。现在很多人大家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他们还是很熟。

第四代,2000年之后,又出现了雷军、刘强东等。

第五代,2010年之后,很多80后、90后出来了,比如说汪滔、李想、程维等等。

现在的创业家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普及化,不再只是在一些大的城市,在一些所谓的二线城市也有,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人和之前的人很不一样。比如说陈东升这些人,他们是官员出身,如果说他们成功了还好,如果不能成功的话,他们就回不去政府了,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失败,当然他们今天做得还可以。

现在中国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对于年轻的创业家来讲,失败是可以的,试错是没有问题的。我错了、我失败当然不好,但是不代表我就没有办法,永远回不来了。中国现在允许这种试错,允许这种失败。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指数级组织”的产生,他们都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高速发展,比如说微信的注册用户量、滴滴优步合并前后估值,OPPO和Vivo智能手机的销量,他们都是短期内迅速增长的。

当然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永远高速增长,到了一定阶段会慢下来。但是这种快速的增长对他们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在互联网来讲用户量是全球第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也是全球第一。因为这个规模,很多的企业包括微信的月活跃度、滴滴出行的每日出行数字也好,阿里的“双十一”也好,数量规模在全球来说都是非常庞大。

这些公司为什么可以做到高速发展?
这些公司为什么可以做到高速发展,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观察之后,归纳了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创业公司领导者往往有一种追求,或者说一种对比的心态。就是假如说其他人能成功,他们希望自己也可以成功,甚至超越其他人,也就是“为什么不是我”这种对比的心态,中国人是很强烈的,当然它有负面的地方但是也有正面的地方。

他们是To C类的商业公司,他们并不是说做非常复杂的技术,他们做的是商业模型,对于他们来讲,他们很愿意去尝试,往往他们拿出来的第一代商业模型不是很理想,不是很完美,但是他们愿意把这个商业模式拿到市场,收集市场给予他们的反馈,利用市场给予他们的反馈不断改善。这种商业模式,在大型的跨国公司是非常难的,因为绝大部分的跨国公司,他要确保他们的产品也好、商业模式也好,一定要达到完美了才可以推向市场。而中国的这种创新创业企业相对外企来讲更快速、敏捷、适应度高。

中国的企业有一种“三级跳”的思维模式。
中国企业很擅长跨界经营。什么是我这个行业的界限,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一定要划分的很清楚,跨界经营在中国的创新企业而言是非常普遍的,外国人也是很难接受这一点的。

包括中国的平台战略、生态系统、资源杠杆这也是外国人相当不习惯的作业方式。

除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企业家之外,在不同的行业也都有企业家,包括互联网、科技、健康、能源、物流、消费品和零售业、汽车业/互联网出行、金融。有年轻的,有老的,有男的也有女的。

相对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中国女创业家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一点是非常可喜的。因为女创业家而言,我个人觉得在很多地方其实比男的更强。中国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男女都有的阶段。

中国已经逐渐进入全球领导地位
在很多领域,我们也发现中国已经逐渐进入到全球领导的地位,不一定是第一个国家,但是一定是位于前列的国家之一,比如说人工智能方面,比如说AV/VR方面,包括先进制造、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移动出行/自动驾驶等等领域已经走到全世界的前沿。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除了大企业之外,很多企业确实也在国际化过程当中,因为国际上确实有很多资源整合的机会。除了最近中国政府的一些行动之外,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还是会继续发展。

在过去很长时间外媒对中国的报道除了国有企业垄断中国经济之外,就是中国是一个“山寨大国”,确实有一段时间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了另外一个拐点,这个拐点我们称之为“逆向山寨”。

我们发现国外的一些公司,国外的一些企业正在抄袭中国的商业模式。比如说印度的Paytm,要成为印度的支付宝,还有LAZADA要成为东南亚的阿里巴巴,还有Snapdeal要成为印度的阿里巴巴等等。特别是一些新兴国家,一些第三世界经济体,他们认为中国的商业模式对他们更有借鉴作用。这是我预测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

总的来讲,2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不同的阶段。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经济模式是粗放的。2000年前后,中国加入WTO,有一段时间在转型。2010年之后,中国不一样了,还是有很多的土豪、山寨公司、不守规矩的企业,但是也有一部分走在前面的创新创业公司,他们已经逐渐把创新的力量从西方世界逐渐转移到中国来。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商业创新孕育的中心点,这一点我们不用妄自菲薄。

当然美国的西海岸,包括西雅图、南加州还有,做得也不错,但是除了这些之外,他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创新的,是一种很传统、很过时的产业状态。欧洲就更不用说了,欧洲在工程方面,德国是很强的,奢侈品在法国、意大利是很强的。除此之外,英国的科技创新还不错,谷歌收购的DeepMind就是一家英国公司。谷歌发现DeepMind对于谷歌在机器学习方面有非常大的贡献,比如说他们的AlphaGo就是一个很大的卖点。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在这方面并不输给他们,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的时代,这和以前的时代是很不一样的。当然不是说所有公司都是以知识为主的公司,有一小部分是,大部分还不是,但是这一小部分的公司正在把整个中国企业的群体拉上去。

创业者应该思考的7个问题
在很多领域,我们也发现中国已经逐渐进入到全球领导的地位,不一定是第一个国

那么创新是什么?我们谈到创新创业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有没有一个定义?其实我并没有答案,作为咨询顾问我提了一些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下。我知道在座有不少是VC或者是PE的,或者自己是创业者。这些问题可以给你们起到一些启示的作用,但是我没有答案。

第一个问题,对于企业家而言,我们应该关心的是洞察,还是预见?我们对目前发生的事情,或者是过往发生的事情,我们要思考他的原因是什么?还是说我们要关注“预见”,也就是说未来发生的是什么?

这个未来不是说50年之后而是说未来的3年、5年发生什么。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很擅长洞察,总结他看过的问题,今天发生过的问题。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企业家、创业家对未来有比较好的预见能力。对于每一个创业家、企业家、投资者而言,未来3-5年最大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对于我们的投资,我们的企业能够起生死作用的趋势是什么?有没有想清楚?可能有,可能有一部分人是没有的。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判断对于你的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个问题,你要打造一个企业,或者投资一个企业,你是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有人说你要横向组织,或者是水平型组织,这种很流行,阿里、腾讯都是这样的。但是也有不少很成功的企业,他们根本是不连接的,他是垂直型的组织,比如说特斯拉和SpaceX。SpaceX是唯一一家民用的公司,可以把火箭升入太空,然后再安全回收。你要以比较经济的方式把货物运到太空站,只有找SpaceX这家公司。SpaceX的估值非常高,特斯拉也很大。那么我们打造的公司究竟是什么?是垂直型还是横向水平型的组织?各有利弊。

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企业究竟以客户为中心还是以产品为中心?很多企业口头上说以客户为中心,而在行动上来说根本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而我很佩服的一家企业就是亚马逊,贝佐斯可能会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我觉得亚马逊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因为我就是它的客户之一,我喜欢什么他真的知道,而且他会主动把他的东西,他的产品,他的服务告诉我,我不喜欢什么他也知道。

贝佐斯说,我不仅是以客户为中心,我是客户至上,我对客户是疯狂的热爱。很多中国To C的公司不知道怎么做,但是贝索斯做到了。

而有一些公司并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自己的产品为中心。比如说宝马,他说我们是最好的产品,我们是“终极驾驶机器”,的确是这样的,你开一下宝马,感觉非常好。他以客户为中心吗?不一定。那么你投资的时候,是投资以客户为导向,还是以产品/技术为导向?不一样的。

第四个问题,你投资公司或者是自己创业,是应该以估值为主还是以利润为主,或许两者都需要?比如亚马逊现在利润非常薄,而且是最近才有的,一直以来他都在烧钱,他没赚钱。但是他们的估值是不断提高的,为什么?因为他有他的理由。包括UBER、摩拜、滴滴都是这样的,烧钱,不赚钱,但是他们的估值不断增长。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公司,除了估值很高之外,利润也很高。比如说苹果、三星。那么你要投资的时候,你在创业的时候,你要投资/创立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第五个问题,投资或者创业是否需要有很清晰的愿景,还是说模糊的战略愿景?你作为投资者,你怎么去判断我要投的是清晰战略愿景的人还是模糊战略愿景的人?我进入管理咨询行业的时候,麦肯锡的同事都说,所谓最佳实践的公司都是清晰战略愿景的。他们说成功的企业,他们的领导者都有很清楚的愿景,只有这样的公司才会成功。

我从业20多年,确实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但是有一部分公司并不是这样的,有一些公司是模糊战略愿景的,他们也做的非常成功。比如说马云,马云刚刚开始的时候很懂互联网吗?不一定。他只是说看过互联网,觉得这个不错。你说他当时就很清晰的知道20年后会有蚂蚁金服、支付宝、淘宝这些东西吗?如果说他现在说他当时很清楚,那是骗你,而且他自己也承认,当时他并没有看到这些。但是马云、马化腾这样的人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愿意在模糊的愿景之下不断摸索,然后好好去借助新的机会的来临。

你说所有人一开始就有很清晰的愿景,我不相信,可能有人有,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苹果和以前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苹果已经完全不同了,第一代苹果是乔布斯做的,第二代苹果是乔布斯被赶出去之后,前百事可乐CEO斯库利过去做的,跟现在的就是乔布斯回来之后以及过时之后,库克在继续做的完全不一样。那么谁有愿景呢?这个愿景是谁定的?是什么时代的愿景,想清楚了吗?各有不同的情况,对吗?

第六个问题,显意识和潜意识。这一点可以解释很多企业成功不成功。我们知道有很多以前很成功的公司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企业和人一样,是有显意识和潜意识的。

显意识就是有形的,可见的,比如说流程、管控模式等等。很多企业在过去请了咨询公司,麦肯锡、波士顿、IBM去做了这一块,当然这一块很重要,你没有具体的流程、体系、制度是不可能把一家企业打造得很好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需要的。但是把显意识建立起来,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没有问题了。冰山之下还有着潜意识,这些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这一块是不能忽略的,我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比如说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这一类的公司为什么失败,这些公司在显意识方面做得非常突出,柯达并不是不知道数码相机的,甚至第一代的数码相机是柯达的工程师发明的,是因为潜意识告诉他们要改,但是他不愿意去做。

第七个问题,对企业而言,战略到底是什么?过去,很多战略都是把以前的战略修修补补,就是新的战略。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时代在改变,科技在普及,无论是需求端还是供给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我要把老的游戏规则演变为一种新的游戏规则。但是这种新的打法究竟是什么?不是所有公司都知道的。你们作为投资者你们要引导你的企业,未来是什么,预见到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企业要做什么样的改变,作为投资者要求他们不断的思考或者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已经存在游戏规则的企业,是需要这样去思考的。

现有一批很成功的企业甚至是从零开始的,因为这个行业本来就没有的,是我创造一个新的行业,不仅是一个跨界的发展,而是我来创造一个界限。我们发现很多企业是从无到有的,他创造了游戏规则的。对于投资者来讲,我投是投什么样的公司?

中国的创新创业企业打法很不一样。传统的战略打法有两种,一种是集团式多元化,集团当中有很多的不同业务,业务之间可能没有很大的关联性,第二种就是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聚焦的打法。

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的管理咨询公司,还是商学院的老师,他们讲发展战略,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多元化,一个是聚焦,别无他法。

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家摸索到了第三条路,就是一种连续跳跃的战略。这种方式是多元化和聚焦的中和,多元化更多是考虑到外部机会,有机会我就建立一个新的业务,所以变成多元化集团式经营。而核心竞争力模式,他把着眼点完全放到一个企业内部,用我的能力来判断我做什么。对于外界发展环境几乎没有考虑,是一种完全内向,没有外向的理念。感觉很奇怪,但是这是占据了西方30年的主流思想。

所以中国企业家,包括美国西海岸创新能力很强的公司,他们发现原来不是只有这两个极端,中间有一个中和性的方法,就是一方面考虑你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不会忽略新机会的来临。新机会的来临往往是在快速增长过程当中出现的。而且它的出现往往是S形的曲线模式,在拐点来临之时,即便我有能力差距,我现有的能力不足以在新机会当中发展,那么我要不要跳过去?但是亚马逊,包括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都是这么做的。

我们也提出了一种边缘上竞争的概念。对于企业家而言,往往需要很多不同维度的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定位论。我们不能说定位论完全不对,但是一个定位并不能保证你永远成功,因为现在变化很快,作为一个企业家需要一个动态平衡。要从边缘到核心之间徘徊。有一些业务在你的边缘,你要知道如何拉到核心点。有一些边缘的业务可能开始很小,但是他发展得比你的核心业务更快,把这个边缘业务拉到核心之后,它可能发展的比以前的核心业务要更大。企业家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要能够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

中国从创业大国变成创新大国,并不是突然变化的,其实在20多年前我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种子播种到土壤当中,这样的种子需要萌芽的过程,从萌芽到发展成小树、大树,这个速度是很快的。中国现在这个阶段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因素都存在的阶段,使得我们在创新方面确实有很大突破,而且现在还在高速发展着。

 

Share this:

FOLLOW ON:

ABOUT ME

Founder & CEO of Gao Feng Advisory Company, a global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with roots in China. —learn more
SUBSCRIBE VIA EMAIL

Receive notifications of new posts.

沪ICP备19023537号 © Theme by Edward Tse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