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 |《中国商业颠覆者》路演见闻

在 7 月 16 日至 24 日的八天期间,我在伦敦和纽约市进行了有关我的新书 China’s Disruptors(中文书名暂译为:《中国商业颠覆者》)的路演,以配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宣传需要。

路演共进行了 17 场次的访谈和讨论,其中5 次在首站伦敦;12 次在次站纽约市。形式包括了电视、电台访问和讨论会,有直播亦有录播。绝大部分访问机构和访问者都是“老外”,但亦有三次是与纽约当地的华人媒介见面,其中包括凤凰卫视、腾讯的 QQ.com 和美国的中文电视(Sinovision)。

媒介中不乏有相当著名的机构,如英国的BBC(英国广播公司),Monocle(《单眼镜》杂志),World Finance(世界财经),Bloomberg(彭博新闻社),Forbes(福布斯),Yahoo Finance(雅虎财经)等等,另外也包括著名的英国 ChathamHouse(查塔姆研究所)和美国的 Asia Society(亚洲协会)。其中最难忘的是与 C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财经频道)于 7 月 20 日做的访谈,该访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交易大厅上直播。当天是交易日,当地时间下午 4 时 30 分交易结束,访谈是 4 时 45 分左右开始。由于存在 12 个小时的时差,于我正是生理时钟的肉体疲惫期。我只能尽力抖擞精神坚持,将大约六七分钟的访问做完后才能松一口气。现在回头一想,还是一额大汗。

这次路演同时也给了我一些启示。这些访问者的态度和他们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英美 (或西方)人士对于中国的普遍看法和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程度。

总体来说,这次的访问者对于中国的态度是比较友善的,他们没有一位在访谈的时候带着强烈的预设立场。这是一件好事,相对数年前有许多的进步。2010年,我亦曾到美国(和其他地方)为当时我的新书《中国战略》(The China Strategy)进行了类似的路演。但是有数位访问者很明显具有既定的立场,而其立场可以说是反华的。无论我在访谈中如何阐述我的立场,他们都不为所动。可以说,他们并不客观。在这次路演中,我没有遇上任何一位持相反意见的既定立场者。可能这是出版社安排时进行了筛选的原因,亦可能是由于这几年的发展让许多外国观察者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起码对《中国商业颠覆者》的主要内容的看法有所认同,这是一个进步。

《中国商业颠覆者》的主旨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创新的能力。同时亦指出了私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此消彼长。这次的访问者普遍接受我的看法,同时亦相当赞同此书的timing(出版时间)非常合适。

一部分人引用了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作为中国民企能“走出去”的重要案例;另有一些访问者在私下里亦向我反映了他们对于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仰慕或欣赏。

不少访问者都提出了中国民企是否或能否创新的问题。一部分亦提出了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以“抄袭”(copycat)起家的现象。我的回答基本上承认了中国企业抄袭上的陋习,但亦提出了中国的环境飞速变化,让一部分企业能够培养和发挥创新的能力。中国企业的创新主要在商业模式的创新。面对中国社会在消费上的痛点,中国的 创新企业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有时它们首先将西方相关模式拷贝到中国市场,然后再改进或优化;有时它们之间发展 出独特的商业模式。有成功亦有失败,林林总总。 但总的来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过去数年间有着长足的进步。在科技创新上,中国民企 相对落后,但逐渐地亦能看到一点:诸如大疆科 技、华大基因等领先的科技公司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国政府相互关系亦是绝大部分访问者给与我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总的来 说中国政府是支持民营企业的。我亦引述了李克强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话来说明此观点。同时总体来说,当民营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进入了监督的灰色地带时,政府的态度还是比较宽松。这一点,外国人有点惊讶,因他们普遍还认为中国政府是比较专权的,但在我解释之后,他们都比较能接受。

因最近中国股市的巨大波动,中国股市的问题和它对中国私营企业有否影响几乎是每个访问者都会提到的问题。我想这亦是他们的观众或者读者们最关心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此次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跌,是许多综合和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总的来说作为监管者,中国政府的处理有它不完善之处,亦反映出了它们对资本市场监管能力的经验不足。作为投资者的许多中国老百姓和一些金融机构亦有其不成熟之处。中国股票市场的下跌对一些短期之内需要进行融资 /IPO 的民营企业将会有不小的影响。但中长期来说,假设股票市 场能较健康地发展的话,对中国民营企业应有正 面的帮助。

在一部分的访问里,我提出来我的核心观点,那就是:中国民营经济对中国政经和社会的长远 影响和对全球议程(global order)的可能影响。中国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是比较年轻的,BAT 都是大约 15 年左右的历史,其他大部分的更年轻。它们创立的时候比较倾向于效仿美国硅谷的企业。当然它们其中有不少,甚至全部,是具有中国华夏的基因的,亦不可能完全学习到硅谷的精神和文化。但相较于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体制和企业文化,它们是比较贴近硅谷的。这反映在 它们的领导风格、组织形态、企业文化和决策权等方面。较传统和较非传统的力量一方面在角力; 另一方面,双方都不能没有对方。在一正在进行大幅度改革开放的文明古国里,我认为这种博弈将把中国带到更文明更先进的境界。此路将有波折,但长远来看无疑是正面的。

谢祖墀高风咨询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是全球最具经验和知名度的华人战略和组织咨询顾问,与全球五百强以及中国百强之中的多家企业有长期深度合作。他的著作包括《方向:中国企业应该学习什么》、《中国战略:驾驭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跨越:中国企业的下一个十年》,最新著作China’s Disruptors (中文版暂译为:《中国的商业颠覆者》),已于今年 7 月在美国和英国同时正式发行。

 

《中国的商业颠覆者》:看阿里巴巴,小米,腾讯及其他公司如何改变着商业规则

Updated July 15 2015 丨 Policy Innovations
By Edward Tse
(Reprinted fromChina’s Disruptors: How Alibaba, Xiaomi, Tencent, and Other Companies Are Changing the Rules of Businessby Edward Tse with permission of Portfolio, an imprint of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a division of Penguin Random House LLC. Copyright (c) Edward Tse, 2015.)

Since the early 1990s, China has consistently been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economy. It has opened its economy and its popula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with a speed and success that is unprecedented not just for China but for any country. In the process, China has also acquired a large number of critics, especi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include politicians, among them members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key figures in both the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parties; leading economists such as Nobel prize winner Paul Krugman and Peter Navarro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d analysts such as Gordon Chang, author of the 2001 book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These critics argue that China’s economic success is due, in good part, to unfair practice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ts mercantilist trade regime, its currency manipulation that keeps the value of the yuan artificially low, its high-pressure efforts to open external markets to its businesses, its subsidies for manufacturers, and its widespread pirating of foreign goods and technology. The main beneficiaries of these policies, they say, have been Chinese export manufacturers—those who produce inexpensive smartphones, computers, toys, clothes, and other consumer goods, sucking in job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dumping their products into Europe and America to drive competitors out of business.

Another factor frequently cited by overseas critics is the prevalence and influe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country’s biggest companies—its banks and insurers, oil and energy companies, telecom operators and airlines, leading steel, auto, and construction firms—are all government-owned or government-controlled. The Chinese members of the Fortune Global 500, which ranks the world’s top companies by revenue, would seem to confirm this view. In mid-2014, some 92 companies on the list were Chinese, but just 10 of these were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Using money from China’s $4 trill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any of these businesses have been investing heavily overseas—been “buying the world,” as various book titles and headlines have suggested. Since the early 2000s, Chinese state-owned firms, backed by state-owned banks, have been striking multibillion-dollar deals in Africa, South America, and other regions, gaining access to energy supplies, raw materials, and even land for farming. Wherever these companies have gone, Chinese construction firms, also state-owned, have accompanied them, building ports, road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both to make sure that goods can be shipped back to China and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host nations. But this view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s a mercantile juggernaut, driven by a single-minded government, does not tell the most dramatic part of the Chinese story, the part with the greatest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at is the emergence of a new group of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leaders, all from the private sector, most of them operating with little direct government influence or support, and all of them transforming their industries. These entrepreneurial disruptors are among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powerful individuals in China today. Many are billionaires, and some are multibillionaires. They are the reason that (as of August 2014) China host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concentration of billionaires after the United States—152 out of the total 1,645, according to Forbes magazine.

The rise of these disruptive entrepreneurs is all the more noteworthy because, at the time of Mao Zedong’s death in 1976, China had no private businesses. All of the country’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was publicly owned, run either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y local governments, or through collectives. Today, thanks to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the last 35 years, the private sector accounts for at least three-quarters of China’s economic outp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spite having long since abandoned central planning, continues to regard itself as playing a key role in managing the overall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China remains home to approximately 2.3 million state-owned companies. That number, however, is dwarfed by its other businesses. As early as 2004, China had about 3.3 million privately held companies—many owned by investors with shares traded on public exchanges—and 24 million proprietorships—individually or family-run operations. By 2013, the country had nearly 12 million private companies and more than 42 million proprietorships (see Figure 1).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is firmly committed to increasing these totals. In the first seven months of 2014, thanks to regulatory reforms abolishing registered capital requirements, 1.5 million new private companies were set up—double the number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year before.

The number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meanwhile, has fallen by almost half since 2004. And though these companies are far more productive than they were a decade ago, their increase in output is a fraction of that of the private sector. In 2000, total revenues earned by state-owned and non-state-owned industrial companies were roughly the same, at about 4 trillion yuan each. By 2013, while total revenues at state-owned companies had risen just over sixfold, those in the non-state sector had risen more than 18 times (see Figure 2). Profits jumped even more over the same period, up nearly seven times for state-owned companies, but up nearly 23‑fold for non-state ones.

The Chinese entrepreneurs have thrived, in part, because they created companies able to change as China changed. Many of them first set up businesses when the economy was still dominated by the state, which set most prices and appointed most company leaders. They survived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ate 1990s. They fought off competition from the flood of foreign companies that arrived after China enter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the 2000s. And they rode out the worldwide downturn that followe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during the late 2000s and early 2010s. Throughout all of this, China’s entrepreneurs created an economy largely outside the direct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They are answerable primarily to the customers who consume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ir companies offer. As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around the world, they are typically energetic, imaginative, and often idiosyncratic. They are extraordinary individuals in their own right, especially when you consider that they have created successful businesses with little official backing within a traditionally risk-averse culture that reveres authority and conformity.

These entrepreneurs come in all forms imaginable. They are old and young; some with no formal education beyond high school, others with doctorates; some from China’s richest and largest cities, others from remote country towns. Most, of course, run small companies, but others lead industry giants that employ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Some are highly influential, with access to the highest ranks of government. Others suffer from sustained official prejudice that favors state-owned firms, a factor that can make matters of everyday business, such as securing a bank loan, a nightmare.

Many of today’s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entrepreneurs, most of them now in their 40s, 50s, and 60s, had no experience in business when they started their companies. They had to learn things as they went along through a continual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They were “crossing the river by feeling the stones,” as Deng Xiaoping, China’s paramount leader from 1978 to 1998, characterized his approach to economic reform.

Among those who started businesses in the period from the 1980s through the early 2000s, not one could have foreseen the China of 2014. Yet these are the people who have played the single biggest role in creating the wealth that exists in China today. Nicholas Lardy, a senior fellow at Washington, DC-based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academic expert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estimates that privately controlled companies now account for two-thirds of all urban employment—meaning that almost all of the growth in urban employment since 1978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rivate sector.

Chinese entrepreneurs are sometimes compared to the Russian oligarchs of the early 2000s. But the oligarchs built their fortun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rivatization of industry that follow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often using their connections and positions to amass huge holdings in resource companies. The Chinese entrepreneurs we’re looking at in this book, in contrast, have almost all developed their businesses from the ground up, in many instances starting from an apartment or a market stall, or raising a few thousand dollars from friends and relatives. They built their companies by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ir customers, often in businesses that no one else saw as feasible.

These business leaders know that they are riding and contributing to a historic wave of economic activity. As creators of the fastest-growing enterprises in the fastest-growing economy in the world, they recognize that they have immense potential influence. Running companies that have grown even faster than the Chinese economy, they are establishing the rules that all companies in China will have to follow. Despite having had almost no formal business training, they are moving rapidly to compete with the same companies from whom they were drawing inspiration just a few years ago, both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In the process, they will rewrite the rules of global management.

 

亚布力专栏 | 管理咨询公司的功劳和不足

我很幸运,于1993 年1 月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高级合伙人郑力行先生(Mr. Bob Ching)的领导下,为BCG 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国际战略咨询公司的中国办事处。这是一历史时刻,因它不但代表了BCG 成功的进入了中国市场,同时亦代表了管理咨询市场在中国的正式开始。之后,其它的西方咨询公司蜂拥而至,而本土的一些个别人士亦开始成立咨询公司或成为个别咨询顾问。今天咨询公司可以说已成行成市,有大亦有小; 有“洋咨询”亦有“土咨询”,热闹非常。

20 世纪90 年代初时,中国还处于早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国的公司法刚颁布不久,人们对于“公司”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绝大部分人理解的是“企业”。“企业管理”是一个相当陌生和新鲜的概念,“管理咨询”对许多人来说更是莫名其妙。在差不多同一时间,邓小平先生完成了他的“南方讲话”,中国在加速改革开放,外资企业开始较大量的来中国市场投资,这些外资之中不少是财富500 强的大企业,它们在原有市场里有用管理咨询公司的习惯,而像BCG 之类的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的成立正好迎合了它们需求,能够帮助它们开拓中国业务。

转瞬间已经20 多年。于此期间,中国和中国企业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界对管理咨询行业的了解亦大大加深了,而咨询公司或咨询顾问亦如过江之鲫,可说无处不在。但总的来说,咨询公司和顾问们可说毁誉参半,甚至对某些外资咨询公司而言,更有“洋咨询,水土不服”的评语。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很值得探讨一下管理咨询公司在过去20 多年来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界的贡献和不足之处。我的着眼点主要是围绕西方的跨国管理咨询公司。

管理咨询公司为中国企业界带来的好处多不胜数。1980 年代至90 年代初期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但一般人包括企业领导者和政府官员对所谓(以西方为本的)企业管理概念仍非常薄弱,甚至完全不懂。外资咨询公司的进入为中国带来了企业管理的最新概念和方法论。随之而来的是“战略”、“组织”、“流程”、“管控”、“激励”、“治理”、“转型”、“变革管理”、“人力资源”、“领导力”等概念。这些概念大大影响了中国企业家的想法和操作方式,而中国企业亦逐渐走上了较为有规律的管理方式。对外资公司来说,咨询公司能将中国市场和投资环境较有系统的介绍给它们,让它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从而能对中国进行适当的投资和运营。

在有功之余,咨询公司在中国亦有其不足之处。20 世纪90 年代初,咨询行业在西方已经发展了七、八十年,已经形成了一些惯性的行为和组织方式,这些行为和方式在西方可能是可行和适当的,但到了一个刚开放不久、一个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其复杂程度往往超越了它们的想象和可接受程度。

在国际上管理咨询行业正朝规模化发展,这代表咨询公司们在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化,工作程序越来越标准化,工作的方法以模块工具为主,强调效率而不一定为个别客户量身定做解决方案。这种方法在西方时空也许有它的道理,但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时空却有局限性。

有一部分中国企业觉得某些咨询公司能给它们一些贡献甚至是极大的贡献。不过这些工作往往是比较具体的,比如流程、内部机制(如内审、合规)、人力资源制度、绩效评估等。许多中国企业早期并无健全的制度,故此任何较有原理、科学和透明的制度都是好的。我的一位民营企业客户在十多年前聘请了一家美国咨询公司来传授诸如“开会管理”、“时间管理”、“鱼骨分析法”等简单的管理工具,在当时已是被视为“惊为天人”。

西方咨询公司做不好的往往是两方面:一是战略的工作,特别是在快速变化、模糊的环境里做出的战略选择;二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填好的模板,它们更需要落地,这就需要具有行业或运营经验的顾问来指导。

在战略层面,西方咨询公司专注于细分的区隔,这样的分工有它的好处,但在中国市场里却又非常不足。中国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和政策的改变往往会对某单一行业形成比行业内产生的改变更大的改变。所以在制定战略时,从下向上的单一行业观点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从上而下的“中国格局”的大观点。所以,在中国作战略时必须是非线性、非连续性、多维度、时空跳跃和行业边界飘逸的思维方式。但咨询公司培养出来的咨询顾问往往是线性、单维、迭加和静态的思维方式。两者南辕北辙。

同时西方的战略管理思想框架在过去20 多年却没有很大的变化,许多西方咨询公司(和商学院)还是依赖这种过时的战略理论来作为它们协助客户的理论依据。这种做法往往不能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战略指导。

咨询公司的团队往往是较年轻、较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咨询顾问,不少是“海归”。这些咨询顾问们本质上相当聪明能干,但实际经验的匮乏是致命伤。客户一般要求将咨询方案落地,但咨询公司能做到的经常有所落差,特别是在具体的运营问题上。

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新信息”时代,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商业创新层出不穷,中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不少企业家们却非常迷茫,对前途有较大的担忧。这是咨询的黄金时代,但咨询公司们必须改变它们以往的做法,将原有的长处保留并继续发挥,同时采取真正以客户利益为核心的更为有效的咨询方式。西方咨询公司过去20 多年来为中国企业界做了不少贡献,但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更为广阔,机会将留给有准备的咨询公司。

 

企业战略 | 数字化机会:传统企业如何适应

文 | 谢祖墀 高风咨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6月发表于《管理学家》杂志

不少融合了数字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的企业,业务蒸蒸日上,在短时间之内,价值就超过了历史悠久的传统企业。不少这些企业打入了传统行业,而且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传统企业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一部分传统的企业试图摆脱缘之已久的组织风格和结构,延揽合适的人才,在快速塑型、快速决策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磨练他们,让他们能与新兴的“数字化商业颠覆者们”竞争。

快速演变的消费者需求为企业家们带来了新的商机,传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再适用于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动态,就算知名的公司亦需要自我改革。很多公司追随潮流,引入了数字化能力和解决方案,如设置“首席数字化官”,推出新的公司网站或是开始利用社交平台。

然而,成功的数字化企业采用的方法并非如此,而是首要注重商业模式。技术是推动力,但并非成功的关键。初创公司和小公司在起始时处于有利地位,因为它们无须摆脱成规或是再造。企业传统的空白使它们更加灵敏快速地响应外界变化。相比之下,很多传统的公司需要克服组织惰性,市场策略和决策需要更加敏捷迅速。快速原型法将成为主要手段,通过与商业假设试验、迭代产品发行和验证性学习相结合,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除了数字化变革,真正颠覆性的创新产生于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理解、利用和快速准确的把握。

活跃的互联网企业有能力在短期内将既存的价值链破坏,而且在抢占主要的市场份额之前,这个过程往往很隐蔽。

同硅谷的模式类似,中国也孵化了不少类似的数字化企业。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较大型的企业形成了各自互助的生态系统。它们利用相互的能力互补,将业务扩展到各类产业并拓宽了它们的范围。这类平台试图通过形成协同的关系和共同的价值,产生额外的价值。

当上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共存于同一生态环境时,这些公司会形成很高的行业准入门槛,其他公司难以对它们产生干扰。这些数字化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信息量大的特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其核心业务周围不断建立其他与之互补的业务。另一做得不错的公司是小米。众所周知,它不仅是手机生产商,还是创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它正在构筑覆盖各种智能设备的全球物联网生态系统。

不同于五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小米,知名公司在数字化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老牌家电零售业巨头苏宁电器就是例子。2009 年,苏宁意识到了零售业数字化的重要性,开展电商业务。与此同时,小型的创业公司京东也开始了网上零售业务。2010 年,苏宁电器在中国零售业排名第一,销售额达800 亿元,京东同期的销售额仅为100 亿元,相形见绌。2014 年,苏宁的销售额增长至1090 亿元,京东则超过苏宁达到1150亿元。如果计算第三方交易,京东的实际销售额为2600 亿元。

既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是什么导致了苏宁的落后?首先,等级森严的公司结构很难改变,而数字化企业要求全新的结构和企业文化。在“砖头时代”,军事式的管理方式或许可以让企业获得成绩,但在数字经济里它却会阻碍公司的改革发展。此外,新型业务和传统业务在文化、方法和标准各方面的统一相当困难。员工的参与方式和激励方式也需要改变。这就是苏宁遇到的鸿沟。

数字化商务还扩展到B2B 领域,影响着供货商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合同开始采用按使用次数付费的灵活模式,取代固定年限的合同。从外部角度,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和其他股东的信息交换更加深入综合,包括商业计划和生产数据、作用于供应链、减少浪费并使资源协调更加高效。从内部角度,“共享式经济”使数字化经济更加灵活,与顾客以及其他公司的联系更加紧密。功能互补的企业相互合作,即时的人员配置和资产利用带来了更高的运营效率。

在数字时代里,企业最关键的因素是拥有人才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大胆授权、摒弃等级意识同样重要。创业公司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这方面成功的企业往往全体人员都具有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责任。

对于大企业,设置分散的实体是摆脱大企业组织结构的一种方式。大型企业设立派生公司成为趋势。海尔鼓励雇员创立自治的微组织,快速应对消费者的需求。小米则通过投资新型初创公司进行能力互补,推广物联网生态系统。这些做法不一定成功,但却规避了在传统架构下的一些毛病。

很多行业出现了颠覆的现象。在汽车业,福特和大众之类的生产商正受到“即时交通”软件的挑战,比如优步打车、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它们顺应分享式经济的潮流,充分利用了车辆。出版业也是另一个受到很大影响的行业,数字化版本的报纸和社交媒体正在替代印刷的出版物。博客使文本的出版和传播变得简单,智能手机的用户滑动手指就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大学也在推动数字化商业模型。如哈佛和斯坦福之类的顶尖学府将更多的课程放在Coursera和Edx 之类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上,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网络学习者的需求。

总的来说,数字化并非暂时的现象,它将会影响甚至颠覆整个行业,传统企业有必要对数字化行为进行由内到外的重新定位。事实上,所谓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的界别将会越来越模糊,所有企业都要向数字化方向转型。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增加与生态系统内的所有合作伙伴间的亲密度,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将会为传统产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最好的创业方式是找到合适的人才和正确的思维模式,给他们权利去实施自己的理念,去打破一些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成规——即便这会给企业带来暂时的疼痛。

谢祖墀 高风咨询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是全球最具经验和知名度的华人战略和组织咨询顾问,与全球五百强以及中国百强之中的多家企业有长期深度合作。他的著作包括《方向:中国企业应该学习什么》、《中国战略:驾驭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跨越:中国企业的下一个十年》,最新著作《中国的商业颠覆者》将于今年7 月正式发行

 

出海系列 | 十年再回首,中国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走出去”?

本内容转自慎思行,由慎思行和高风咨询联合推出
文章来源:谢祖墀博士 & 慎思行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全新背景

关于“走出去”这个命题,在过去十多年中,很多不同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跨国企业都对此进行了探讨,我个人也帮助过一些企业具体走出去。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在过去十几年中,中国的企业家、领导者对于“走出去”这个问题的理解、需求和看法已经有很大的改变。早期时候,中国企业比较粗放,很多企业走出去仅仅是为了获取资源,包括石油、矿产、天然气等,因为中国需要资源。虽然当时很多企业也提出“我们也走出去,我们也是有国际性的公司”,但是他们做的只是将自己的产品通过手工业的方式进行出口,主要为国外的品牌公司从事代加工工作,虽然他们的产品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但是那并不是国际品牌,企业全球化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这只能被称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转眼之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产业层面,这个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有人说这是互联网时代,也有人说是这是新的信息时代。而在产业之上,现在的“走出去”或国际化,更多的代表着在中国政治和经济上的真正崛起。最近,尤其是习近平、李克强的一系列行动都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行动就是一带一路。这是中国走出去的一个全新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宏观背景。习近平在博鳌论坛所提到的他个人关于一带一路的思想,以及他对于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和很多其他国家形成一种共同合作的观点。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进入影响力的全球化阶段。一带一路以及其他相关行动,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早些时候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共同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丝路基金,都是中国推进整体的对外开放以及谋求与邻近国家更多合作的多样化手段。

亚投行在成立之后,国际上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反应,总体来说较为正面。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中,我们的重点都是FDI即吸引外资投资到中国的这样一个模式,当然FDI对于过去十几二十年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撑,同时在过去十几年中,ODI是中国到外面的投资,它发展的速度也很快,而在2014年,中国整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中国对外国投资(ODI)超过了外国对中国投资(FDI),这个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企业国际化全新阶段的核心问题

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当然很多中国企业就要走出去,国际化,拥有更多的国际客户。我从很多国企了解到,国际化是他们今年或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因为国家要求他们这样做。但是怎么做,还是有待考虑,要探索怎么去做。甚至有一家国有企业的高管提到,说他们提到已经准备好走出去的时候付一点学费。

当然从整体来说,整个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三点:

•愿景与定位:为什么走出去、我们走出去的愿景是什么、企业定位是什么?过去十几年中,很多企业都在说我们在走出去,但是对于“走出去”,几乎每一家公司的定义都不太一样,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走出去”国际化的理念还是比较肤浅的 ,因此在未来在国际化的过程里面,必须要把自身企业的定位和愿景想清楚。

•国际化战略:我们如何去进行国际化的战略部署,我们为什么去做以及在从战略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地方可以把国际化融入其中,达到我们的需求。

•国际化发展路径:我们要怎么去具体做,发展路径、具体的规划是什么,今天到最近一年甚至三年五年应该做什么,大概的路径是什么,我们的里程碑是什么,如何衡量自己的进步?这种战略性的考虑在现在和未来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以前那种粗放式的思考以及那种粗放式的业务模式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

构建全球单一市场 –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案例

▶ 国企推进国际化的案例

光明集团的案例就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出去这个问题中,他们的想法比较超前,有一种较为战略性的考虑,而且这种战略性的考虑不是现在提出的,而是在好几年前就有这样一个构想。他如何去实现这一构想呢?其实源于2011年的时候,他们收购了在澳大利亚的一家公司叫玛纳森(Manassen),这是澳大利亚的一家食品公司。其实澳大利亚自身的食品的消费市场并不是很大,但是其产品质量非常好,而玛纳森公司本来是一个家族公司,主营食品类产品,有较多的产品线包括面包、糖果、饼干、杂货等,同时除了产品之外,他们也在澳大利亚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分销物流网络,在全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也有供应商和当地的物流的服务。

玛纳森五十年代在澳大利亚成立,后来卖给一家食品公司,再后来被先后转卖给两家私募基金KKR和CHAMP。最后在2011年才卖给光明,对于PE公司来说,这个过程里自然得到了丰厚的利润。而从光明角度来看,一方面玛纳森可以为光明在中国庞大的零售的网络增加很大的一批优质产品供应。另一方面,光明也更需要建立一个国际的平台,能够让他们在国际上成立一家“光明国际”公司,成为光明集团未来全球化的真正载体。而玛纳森恰好有比较好的业务条件方便光明去实现这个目标。而玛纳森虽然希望通过中国市场快速的扩大规模,但是自身的力量无法打入中国市场,所以必须依赖一个在中国本地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最终收购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光明与玛纳森在战略观点方面非常吻合。

“光明集团将国际化发展作为长期战略,海外并购近年对集团的销售、利润增长贡献很大。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一定是品牌的国际化、团队的国际化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光明集团全球化并购要转向全球化经营、全球化融合和全球化协同。”
——葛俊杰,光明集团副总裁

在并购了玛纳森之后,双方面进行了很多不同的整合,最后使这个平台有了良好的效力:一方面,玛纳森通过这样一个基石已经在澳大利亚、加州、香港做了一些并购,其规模由于托管并购得到很快的增长,另一方面,玛纳森也吸引到不少其他澳大利亚食品公司主动接触正在国际化的中国国有企业。另一方面对于光明而言,其中一个很大的动机是他们希望能够在海外上市,但并不是把光明在海外上市,而是把光明的海外资产在海外上市、在香港上市,从平台体系等方面与中国市场实现协同发展。现在玛纳森或者Bright International在香港上市,已经吸引了不少投行的关注,目前正紧锣密鼓的进行;而可以通过香港上市,将光明的国际业务真正拓展到其他的海外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以及欧洲,甚至到美洲等。

光明的发展和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历程也有它的相似地方,因为“走出去”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过程中他们也尝试了不少收购,在海外的收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红色的是他们不成功的),而且有几个案例都是输给一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最近几年,也有不少成功案例。

从管理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到其背后从战略性角度来考虑,葛总觉得中国企业未来无论是在中国继续取得成功还是在国际上取得成功,

•首先是要有全球性的眼光视角,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企业来看待,也不能把我们固步自封的框在中国市场里,我们需要以一个全球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需要把整个海外市场看做一个单一市场,不是说所有的地方一样,也是说我们对于其他国际的市场跟我们中国的市场是一种同样的重要程度。

•而另一点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是在做两件事情,一个是把全球的资源掌握到我们的平台上。以光明集团的眼光来说,玛纳森的收购只是平台的一块,其他相关的国际资源都可以这样去收购,最后整合到光明集团里。另一个则是,将国外企业引入中国市场,为他们提供在中国发展的更好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互惠互利,通过并购真正实现共赢。

除了光明之外,在食品粮食这个行业来讲,另外的几家国企在过去几年的海外发展都比较积极,中粮就有两个大的收购或者是并购,都是跟国际著名的同行业的大型化工企业,一个是尼德拉,另外一个是来宝,这两家公司在其本身的行业中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中粮的思想其实和光明有点相似,他们认为要把全球都看成同一个市场以及产地,这样建立的企业不仅仅是一个中国企业,而是一个由中国人参与的国际化企业,因此收购米德拉和蓝宝是中粮在全球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两个重要布局。

“把全球都看成自己的市场和产地,他建立的企业不仅是一个中国企业,而是一个中国人参与的国际化的企业。”
——宁高宁,中粮集团前总裁

▶ 私企推进国际化案例

复星在走出去,在海外投资方面也较为积极,举例来说,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在欧洲非常优秀,在美国也非常不错,但是我们从全球的眼光来讲,其产业主要只是集中在欧美的旅游市场,其实增长空间并不很大,不过他们注意到了中国的崛起,注意到我们中国人的收入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好。中国人走出去的很多,而且我们中国人在全球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但是一直以来在中国,我们并不了解地中海俱乐部这种优质的供应商或服务商。所以复星就提出了一个概念,把地中海俱乐部引进到中国来。与光明案例非常相似,地中海同样希望能够打入中国本土的旅游市场,参与到中国本土市场的市场竞争,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所以复星有两点价值主张:第一是带地中海俱乐部到中国来,帮助其拓展中国市场;第二点是中国旅客,不论自由行还是团体旅行,尤其是到欧洲,地中海俱乐部也需要建立适合中国旅客的设计。这是一个潮流。这种事在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基本上不可思议的,以为当时时机还没有到,中国人还没有“走出去”,旅游规模较小,中国人对于旅游的需求比较基本。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发展,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复星现在可以做到他想做的事。这种“走出去”的全球化的战略性、国际眼光,以及究竟“走出去”要做什么,复星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道理。

“再以本国、本市、本地的市场为限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中国企业融入全球,这应该变成各位企业家生活的一个常态。”
——郭广昌 复星集团 董事长

另外一个私营企业的案例是双汇,双汇是猪肉生产商,13年的时候收购了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同样是最大的一家猪肉生产商,当时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时候,在美国形成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是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居然被一家中国企业收购了,这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而且美国人对于双汇这家公司几乎前所未闻,而且在中国也不是很多人听过,因为他不是在上海,他不是在北上广,他是河南,而且在河南也不是在郑州,而在一个很小的城市漯河。收购之后,消费者更希望更好的两方面的市场,无论是中国的市场,还是美国的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战略部署。

“用好两个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万隆,双汇集团董事长

华为的国际化理念是发展的比较早的,在大概十年前他们就已经意识到要把全球市场视为一个单一的市场,并且在这个单一市场里面构建全球的价值链,然后把全球的优质资源都整合到这个价值链上来,使得一个单一节点上能够创造的价值,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进行分享,这是华为全球化的思想的定义。

“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运营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商业理念。这种理念是将全球市场视为一个单一市场,像在单一市场一样构建全球的价值链,并将全球的优质资源都整合到这个价值链里面,使每一个单一节点上创造的价值都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分享。”
——胡厚昆 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

马云在上市之后讲过,未来我们国际化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打造全世界中小企业的微生态,有一天在网上能够进行全世界消费者的买卖,这是他对于阿里巴巴在全球发展的一个认知。

“目前为止我们主要是想为三年五年以后的全面的国际化做准备,我希望能够让中国的农村、让农民能够有机会享受城镇的生活。国际化的目的,我们希望能够全世界的小企业有一天都能够在网上进行买卖,全世界的消费者的买卖。平台化的核心想法,我们希望线上线下各种各样的商业机构,各个生态系统企业都能参加到双11。”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从产业的国际化到价值观的国际化

所以,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从一个很封闭的国家,到逐渐的开放,习近平甚至提到了一带一路、亚投行这种动作,其实也代表了我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亚洲区的大国,更是一个欧亚、甚至在全球中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国。在这个阶段里,中国企业家也在不断地思考,究竟如何发展,当然不少还是十分注重中国市场的,但也有不少逐渐去考虑到参与国际化究竟应该如何做,我们对于国际化的理解究竟有多少,我们对国际化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我们逐渐的看到不少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全面,以全球战略眼光来看这个问题。

总结一下,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很多国际企业,包括中国的、欧洲的、日韩的企业。在他们走出去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不知名的、国际上不了解的;

•第二阶段是看到机会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先尝试,即put your toes in the water;

•第三阶段是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不同的定位,在各个城市成了公民,但没有完全国际化,所在不同地方的据点没有完全联系起来;

•第四阶段我们称之为全球明星(global star),这些公司首先是国际性的,全球性的,用网络联系起来,并且能够进行全球整合,同时也对全球的产业形成影响。

同时最优秀的企业不但能够整合硬件,还能把软件推到全球层面上,软件不单是规模、资金,还包括软实力,即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文化、思维方式。最成功的国际化公司的成功之道、基业长青的秘诀不在于产品特别好、服务特别好、商业模式特别好,虽然这些是必须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价值观,有一套全球的跨国的价值观,是不论你在什么国家、什么市场,你的员工以及你的股东、相关利益者都会奉行这家企业的价值观。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企业在看得见摸得到的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这些关键的东西中国企业还有很多要做。所以希望大家在考虑国际化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有形的东西,还要考虑这些无形的摸不着的东西。▲

 

亚布力专栏 | 管理咨询的文化底蕴

什么是管理咨询?怎样才能将咨询的工作做好?这是很值得我们咨询业的从业者深刻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是1988年在美国加入麦肯锡公司的,任职于旧金山办事处。当时刚拿到MBA学位不久,在学校的时候阅读了一些有关管理咨询业的介绍,觉得很感兴趣。麦肯锡给我offer之后,我就毅然辞去了土木工程师的工作,加入了咨询业。我很幸运,加入麦肯锡的时候,虽然它的长期领导者和启蒙者马文·鲍尔先生(Marvin Bower)已经退了休,但仍孜孜不倦地宣扬麦肯锡的价值观和文化。他当时讲的东西,有许多我还记得非常清楚,并成为了我从事咨询工作的座右铭。
事实上,鲍尔先生所提倡的是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当然它是源于西方的,更具体地说,是源于美国的。它的价值观念和观点(起码一部分)在东方或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内是陌生的,甚至不存在的。对我这个在香港长大,在美国大学和研究院深造的工科学生来说,在两种价值体系之间徘徊和碰撞,有时令人感到震惊,有时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近30年的时间一晃过去,回头一看,我非常珍惜1988年到1992年在麦肯锡工作的时间,那是我被启蒙的时代。
鲍尔先生提出来一些主要概念,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
1、优秀的咨询公司应是institution。
什么是institution?简单的翻译是“机构”。可是“机构”并不说明它的差异和重要性。牛津字典里的解释是“为宗教、教育、专业或社会目的设立
的组织”,它的另一解释是“一家在社会上有重要角色的正式组织,例如教会或者议会”,所以它的地位在社会上是超然的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这是优秀的咨询公司应有的定位。
2、咨询是专业(profession),不是生意(business)。
做生意面对顾客(customers),寻求利润是理所当然的,企业当然希望,也会尽力去了解顾客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但是顾客是芸芸众生,企业不一定可以对他们每一个人或组织都能了解得很透彻。专业服务没有customers,只有clients(客户)。专业服务提供者的客户关系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前者对后者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将后者的利益放于首位。当然专业服务提供者亦需要从工作中获得经济回报,但这是结果不是前提。
3、咨询“公司”应是firm,不是company。
Firm 最好的翻译是“事务所”,是专业工作诸如律师、会计和咨询公司所自称的,它的背后是组成它的合伙人制。当然,这些专业机构绝大多数都以公司的形式注册,这是因为合伙人制在美国的法例上是无限责任的。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咨询组织一般都以“公司”形式来注册。不过在“公司”内部,却以合伙人制来操作,合伙人建成的组织是事务所,不是“公司”。
4、咨询公司的文化是collegial 和non-hierarchical 的。
第一次接触到collegial 这个词的时候我以为是college(书院)的形容词。直觉地以为咨询公司是“学术性”的。后来才逐渐知道,collegial 的意思是“与一群同僚在一起承担一共同责任”。一般会翻译成“合议”,有点言不达意。事实上,一起承担共同责任的概念与上述的institution 概念前后呼应,亦即优秀的咨询公司都是有追求的,而向往此追求和努力达到此愿望是咨询公司全体员工的目的和动机。
在这个大前提下,咨询公司应是non-hierarchical( 去分级化) 的。当然我第一次接触此词的时候已经很有感受了,因为我熟悉的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分级、官僚的(hierarchical),从小到大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突然有人说我们可以“去分级化”,马上感觉到很新鲜,并有点思想的挣扎。怎样才是“去分级化”?毕竟在咨询公司里还是有不同职位的排行的,辈分还是有的。后来我逐渐理解了,non-hierarchical的意思是在我们共同追求我们的目标时,我们是不分级别、不论资排辈的。在优秀的咨询公司内,每个人在这方面都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5、咨询公司与客户的工作是engagements 不是projects。
Projects 的中文翻译是“项目”,以前在香港,它的翻译是“计划”,后来亦跟了内地的叫法,叫“项目”。目前台湾好像还是称“计划”。无论从上千亿的大型基建建设,还是到很微小的工作,都是“项目”。它包含了任何时空内要完成的工作的定义。Engagements 是projects 里很特殊的一种,有“参与”、“加入”、“承诺”等意思。所以咨询公司为客户做的工作不能仅仅单从咨询公司的方面来看,它更是需要咨询公司与客户共同参与、共同解决难题和共同承担。很有意思的是,在词典里engagements的中译是“订婚”,这是对的,但过于狭义和技术性,没有将其背后代表的含义解释出来。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严格来说应该是engagement manager,而不是project manager。当然在今天的咨询界,大部分的从业者都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分别,很多亦不理会。
在国际顶级咨询公司工作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许多东西。不单在技术和技巧层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和价值观上。优秀的管理咨询工作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价值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元素,而元素与元素之间是由领导者或启蒙者将它们串在一起,在组织内形成一股无形却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的。这股力量的威力可以非常庞大,无论在组织内部、组织外部,还是在客户那边,亦被深深地感受到。
简单来说,这种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点是:扁平的组织(flat organization)、开放 (openness)、以做正确的事情作为重要衡量标准(meritocracy)、透明的决策制度(transparency)和内部的民主。支撑这种体系的是其合伙人制度。所以真正的合伙人制度其实就是文化和价值观。这个体制要做成不容易,但做成后却能将咨询公司提升到很高的境界,为基业长青提供最重要的条件。
行之有效的合伙人制亦有其短处。最普遍的问题是它的效率。因为合伙人制是扁平的,是collegial的,是透明的,所以它的效率往往较低,而其所需的领导人风格更多是劝导型(persuasive)的。军队型的从上到下的领导风格在合伙人那里一定不行。
橘越淮为枳。许多西方咨询公司到中国后,碰上了陌生的文化体系。华夏的文化体系在许多方面与上述的咨询文化体系有很大的差异,亦有小部分雷同。西方咨询公司没有完全察觉到这个问题,没有警醒地去处理,造成了“水土不服”,而且往往它们的启蒙者可能已经不再存在于组织内,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没有那么坚守原本的价值观,到中国来之后便无所适从。更多的咨询公司,无论是源自于西方或在中国萌芽的,从根本上就不知道正确的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将咨询当生意来做,亦缺乏真正的合伙人机制。管理咨询是文化底蕴的累积,没有捷径,必须沉下来,一步一步将底蕴建立起来,最后才能成为优秀的咨询公司。

企业战略 | 指数级组织

 

在过去短短的十年内,中国涌现出一批发展得相当快的公司,这些公司中的一部分迅速地超越了传统行业的巨擘们。我们把这些企业称之为“指数级组织”。

“指数级组织”这一概念来自于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奇点大学是美国硅谷一所提供关于创业,创新与技术相关课程的智库。他们于去年出版的《指数级组织:为何新兴组织比你的组织更为优秀、敏捷、经济》(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 Why New Organizations are Ten Times Better, Faster, Cheaper than Yours )”提出了这一概念。本质上,指数级组织是指企业在组织的层面上(如战略、管理、产品、公司文化等)将外部的无形资产(如大数据、规模)与组织内部相互融合,继而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指数式影响。这些组织增长的速度与时间并不呈线性关系,而是以之前组织从未达到过的速度飞速增长;而这种增长往往“颠覆”整个行业。突出的例子包括Airbnb、Facebook 和谷歌等,这些企业都因擅长通过人群和算法利用外部无形资产而知名。Airbnb 没有任何有形资产,但在2008 年成立以来的短短几年中成为了全球领先的酒店经营者。Facebook 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的影响力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同样的,谷歌依靠大数据亦让其多种多样的业务贯穿于用户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质上,指数级组织是基于一套“远大的变革性目标 (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系统。该系统以激励和凝聚企业内外人心的远大目标作为组织存在的目的,这与“使命与愿景”相似。此系统由两套体系支持,每套体系有五大属性,确保组织同时利用内在和外在的元素实现快速迭代。

第一套体系是内在的“IDEAS”, 也即“接口(Interfaces),动态指标和评估(Dashboards),试错机制 (Experimentation),自组织 (Autonomy) 和社交科技 (Social Technology)”。这一部分像人的左脑一样,保持秩序和稳定性,同时能提升组织中人的作用。接口进行过滤和匹配的过程,利用流程的匹配将外在属性传递到组织内部;动态指标和评估是指以迅速的反馈周期,根据公司的标准监控,考核公司的各项表现;试错机制允许有风险的行为,迭代更新,通过试验和快速调整得出最优选的方案和技术;自组织是指跨领域的团队和个人间形成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而社交科技,是运用网络社交工具实现透明化管理,并使信息共享最大化,打造粘性和提升效率。

第二套体系是外在的“SCALE”,也即按需取才(Staff on Demand),社区和众筹(Community and Crowd), 算法(Algorithms), 杠杆式资产(Leveraged Assets) 和参与(Engagement)。这一部分像人的右脑一样,负责创造性和应对不确定性。按需取才指借助外部人员完成各种从易至难的工作;社区和众筹指借助社区和众筹达到规模效应;算法是指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利用大数据挖掘针对客户和产品的洞察力;杠杆式资产是指租用或共享不属于公司拥有的资产,如云计算、顾客、黑客空间甚至外包来保持组织的灵巧性;最后,参与指的是使用如游戏化奖励及虚拟信誉系统之类的营销策略达到网络协同效应,强化用户粘性的正反馈循环。

这些属性能够使组织变得聪明,灵活和互动,实现更低的边际成本,快速反应应对外界变化的效果。

近年来,中国亦涌现了一批指数级组织。它们非常灵活,尤其是在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还保持开放改变,拥有与世界接轨的知识和经验,采取专业技术的态度解决问题,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仍可利用外部要素完成自身转变。很多企业采用了全价值链的方法,在流程、供应链、生产和商业模式环节中使用指数级技术。例如,小米使用低价策略获得大众的青睐,并通过创新的定制化服务获利。京东的自营物流模式,其顾客为先的专注策略及周到的服务也具有非常灵活的特征,京东借此建立了顾客的忠诚度。借助O2O 机制,利用规模和社群,通过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吸引庞大的社会公众也至关重要。微信和滴滴打车就是两个典型案例,它们通过社交媒体以及创新的方式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开放的中国政府通过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激励措施契合了组织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着经济的增长。

在竞争激烈而错综复杂的中国商业环境中,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表现出了突出的指数级组织的特质。首先,它们的领导层既充满梦想又时刻保持警醒,通过创新和探索来实现企业的不断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既非常灵活,保证了改进的空间,又能对企业外部的变化保持高度警惕,以此实现一种平衡。此外,它们通过移动技术、大数据、众包,充分地融入社群公众,深入了解消费者心理,将自身业务与广大的社会相结合。
未来,这些中国的指数级组织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而且逐渐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它们中的一部分不会仅限于在中国。中国是它们进军和占领海外市场前发展壮大的沃土。
第二,它们还会颠覆很多产业,尤其是与先进科学和科技相关的产业,它们会因为这些新兴的但是表现抢眼的中国企业的加入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三,它们还专注于产品质量和创新,通过创新和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上新的水平。随着中国越来越与世界融合,来自中国的指数级组织不仅将适应海外市场,而且会和海外文化相融合,实现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与国际人才相得益彰,以更好地为当地作出贡献。

成功的模式不代表可以广泛套用,竞争优势随着时间和商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当然,在成为指数级组织的道路上的中国企业还只是少数,大部分还在摸索阶段,还称不上成功。那些快速发展的企业仍然需要根据既定目标以适当的速度和规模进行自我创新,设置相关的关键成功参数并制定清晰的执行路径,同时还要不停地在此过程中迎接必要的改变。
谢祖墀 高风咨询公司创始人,博斯公司前大中华区董事长,在定义和实施企业转型、组织建设及业务战略等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经验,与全球五百强以及中国百强之中的多家企业有长期深度合作。他的著作包括《方向:中国企业应该学习什么》、《中国战略:驾驭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跨越:中国企业的下一个十年》,最新著作《中国的商业颠覆者》将与今年 7月 14日正式发行.

亚布力专栏 | 管理咨询的合伙人制

成功的管理咨询公司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它们的合伙人制。最近在中国的企业界里,合伙人制这个概念很流行,一些企业已经采用了所谓合伙人制,而不少其他的企业正在考虑要不要这样做。

在西方的商业界里,合伙人制已经由来已久,特别是在专业行业里,诸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管理咨询亦不例外。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发现持续成功而且在全球都能占到前列地位的咨询公司都是奉行合伙人制的。在中国,不少咨询公司亦号称他们奉行合伙人制,但照我的理解,不少本地的所谓合伙人制与国际上认同的合伙人制有很大的差别。

我个人的观点是,优秀、成功的咨询公司都是合伙人制的。反过来说,亦可成立,即不实行合伙人制的咨询公司是不会很优秀和很成功的。我指的是“建筑师”型、以思想为主导的咨询公司。

合伙人有双重身份。他(她)是公司的拥有者;同时亦是公司的雇员。说是拥有者,因为他们都是公司的股东,拥有公司的一部分;说是雇员,因为他们同时亦是受薪的,他们的薪酬按照公司的一套制度来决定和调整。

在咨询公司里,怎样才能成为合伙人?一般的人进入咨询公司会从低做起。比如有MBA 学位的,一般会成为“咨询顾问”(Associate)。经过两至三年的磨练,表现及格的话会被晋升为“项目经理”(Senior Associate),再过两至三年,表现及格的会被升为“总监”(Principal),再过两至三年,如经过遴选和批准可被选为“合伙人”(Partner)。在美国,合伙人(Partner)或者合伙人制(Partnership)在法律上有明文规定,合伙人制是无限责任的。为了规避相关的风险,西方的咨询公司都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但在内部的形式上却遵行合伙人制的制度和方法。故此,咨询公司的合伙人的头衔往往是“副总裁”(Vice President),而不称为“合伙人”(Partner)。对外是如此,对内则各自自称合伙人和遵行合伙人制度的行为和专业准则。

在国际领先的咨询公司里,从一个刚从MBA 毕业入职的咨询顾问到成为一个合伙人通常需要六至十年的时间。时间是需要的,因为咨询是一门专业,并不是生意,咨询顾问需要时间来磨练,行师徒制,不能操之过急。在90 年代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某一家国际上非常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非常渴望在中国在短期内就能建立一支本土的合伙人队伍,将一些入职只有五年,甚至四年的咨询顾问提升成为合伙人,之后一部分亦在短时间之内,被晋升为高级合伙人。可是在合伙人的选拔上,尤其中国当时还是一个崭新的咨询市场,人才还未完备,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该公司在中国的不少项目都做得不怎样,甚至不成功,而不少这些所谓合伙人或高级合伙人亦先后离开了该咨询公司,甚至是咨询行业。

在国际顶级的咨询公司,遴选合伙人是一件大事。一般的做法是由当地的办事处推荐合伙人的人选,一般都是当地表现比较出色的总监。这些人选的材料交给一个全球合伙人遴选委员会。此委员会由全球各地的某个数目的合伙人组成,有一个委员会主席,由全球CEO 任命,但不会是CEO 本人。委员会有一套严谨和全面的标准来评估各候选人。

每年在决定了各候选人的名单后,委员会给各位候选人委派一位委员会代表,作为该候选人资格评估的评估者。该代表与候选人不会属于同一个办事处,以避免徇私的嫌疑。而对每位候选人资格的评估往往是多方面的,除了在公司内进行360 度调查之外,亦会与客户和公司外部其他合作者进行访谈,务求做到全面。

根据对于候选人的评估,委员会进行全面的讨论,在某些个案上,甚至会争议。最后委员会建议一张合适成为合伙人的名单。名单上的数目往往只是接受遴选名单的一部分,很少出现所有被当地办事处推荐的人选都能成为最后人选的情况。委员会会将这张合伙人人选的名单提交给公司的董事会,由董事会来确定和最后通过。

合伙人的遴选和成为合伙人之后每年的绩效评估是严格和考虑到多方面的。

(1) 人才发展(People Development):对团队的建设,有否建立合格的团队来执行咨询工作和在咨询事业的传承。

(2) 客户和市场拓展(Client and Market Development):当然,一个合伙人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开发客户,维护客户关系和开拓市场。

(3) 工作的质量(Quality of Work):对咨询公司而言,给与客户工作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假如质量没有保证的话,客户不会聘请咨询公司为它们服务,而就算用了一次,亦难保证以后可以持续下去。合伙人在带领团队时必须确保工作质量能达到要求。

(4) 合伙人精神(Partnership):维系一群合伙人的最重要的不一定是物质的激励,优秀的合伙人群最为重视的是他们的合伙人精神。这就是所有合伙人们共同信赖和遵守的价值观。所有优秀的咨询公司都有一套清晰的价值观,一般由它的启蒙者所建立和宣扬,在合伙人群甚至于整家公司内深深的植根着。

(5) 财务表现,亦即所谓“打单”的数目。按照合伙人在制度里的级别,公司对他们的财务表现是有不同的起码要求的。合伙人务求在每年的总结时能做到基本的财务要求或以上。

优秀的咨询公司在合伙人的绩效评估上是严格的,每年由全球合伙人组成的评估委员会来互相评估,而评估者往往是来自于其他地区或者业务单位的其他合伙人,务求客观和公平。一般的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制都是遵循“不升就走”(Up or Out)的原则。假如某一位合伙人经过数年达不到上述的绩效要求的话,就往往会被劝离开公司。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相当残酷的,但在这些专业公司来看,这种机制亦是保证他们能够维持高度的专业水平和实现基业长青。

在一合伙人离开合伙人群或退休时,他必须将公司的股份卖回公司,而卖回的价格将是从其账面(book value)交易,这一做法由麦肯锡公司的启蒙者马文·鲍尔(Marvin Bower)先生带头做起,成为行业的标杆,亦是鲍尔先生受人敬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在中国许多人、许多企业都在讲合伙人制,一些并已经执行。许多本地的咨询公司亦号称自己是合伙人制,并经常以所谓的合伙人的数目来彪炳自己的规模或实力。可是真正的合伙人制度并不是如一般人所看的那么简单,成功的合伙人制度是专业公司持续成功的基石。而其中最关键的维系着合伙人们的价值观,是软性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它,咨询公司很难做到持续的成功和受人尊敬。假的合伙人制度,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只能支撑一时,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企业战略 | 如何建立能力体系

当许多企业家提到要为他们的企业建立能力(即所谓“核心竞争力”)时,传统的管理理论只是将能力定义为单独的个体,是孤立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里真正运作的却是“能力的体系”。亦即是说,单独的能力实际上是被串起来的,这是通过内部的流程、组织、管理模式、系统和人等不同元素而建立起来的。设计好这种体系,一方面是要依靠方法论,另一方面却是艺术。在此,我希望能与各位探讨建立能力体系的方法论。

你的战略是什么?

在新信息时代里,企业领导者必须对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经常警觉地观察和检讨其对于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你所处的行业边界有什么改变?你的业务需要如何调整?你的业务模式将会变成什么?你的竞争对手将会是谁,而他们的竞争行为将会是怎么样的?你的可能合作者又将会是谁?而你需要打造的生态系统亦将会如何?你的发展战略将是怎样的?你需要在哪里经营,如何经营?从实践来看,如何分阶段去发展你的经营步伐?

对企业来说,其发展战略有时是微调,有时都需要大刀阔斧的大幅度改变。在此瞬息万变的新信息时代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后者,在我们的术语来说,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战略”(Game-Changing Strategy)。

企业的战略当然需要它的愿景和追求衔接并取得一致。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定义了企业究竟需要什么关键能力。

你的战略的重要成功因素是什么?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一家企业的发展战略分解到一些所谓主要的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有时我们称为“一定要做到的事”(Must Have’s)。

一家跨国公司原本从事快速消费品业务、专注于洗涤用品的,在部署战略性的转型成为一家消费健康公司,到2020 年时它在中国的业务收入要在2013 年的基础上增长十倍,那么,在此过程中它要做到几个方面的成功:在产品方面,OTC、消费健康和卫生类别;在渠道方面,零售药房,电子商务和现代渠道;另外,在自身发展以外,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并购。这家公司若要达到它的2020 年目标,它必须要在以上的范畴内“做得到”或“做成功”。

你的关键能力应该是什么,能力差距又在哪里?

要支撑“关键成功因素”或“一定要做到的事”要依赖一系列的关键能力(或核心竞争力)。能力是什么?它是源自于企业里的一股力量,而这股力量是要支撑企业在发展之中的竞争优势的。所以它必须是在企业内充分内在化的。不能无端的从外部人为地加入企业内。而能力的产生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计划和运行的内部流程,而透过这些流程企业内部建立了不断的集体学习能力。这些学习的成果最后形成出来的就是企业的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关键成功因素”出发,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去定义它所需的关键能力是什么。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都会推举他们认为的关键能力是什么,而一般来说,出来的往往是一条较长的“长名单”。举例来说,在上述的消费健康企业里,经过几轮的内部讨论,他们得出的能力长名单就有15 条,包括“业务发展”、“政府关系”、“营销商管理”、“多渠道管理”、“人才管理和领导力开发”等等,林林总总,包罗万有。

企业不能管理长名单,所以必须将长名单缩短为短名单。在建立能力体系这个过程中,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初选的能力长名单内挑选数个最关键的能力。最关键的能力的数目因企业而异。一般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对大部分的企业和其业务单位来说,一概是五至六个最重要、最关键的能力,这个筛选的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逻辑和理论基础,不能随意。

在以上的消费健康公司里,管理者们利用了两个重要的筛选标准:①对业务的影响;②和本土情况的结合。通过这两个标准,他们挑选了6个关键的能力。

下一步就是要研究在这些关键能力里,企业的能力差距有多大?这样的工作首先需要在每一个关键能力上建立一套能衡量的标准。亦即是说,可以将每项能力分为数个水平阶段,最初级的是水平一,而最高级的可以是水平五。在进行严谨的度量和分析后,企业可以知道在每个关键能力上,它与“最佳实践”的差距究竟有多少。

你的组织和管控模式是什么?

要将这些关键的能力建立出来,你需要怎样的组织和管控模式?广义来说,组织包括了较为具体的元素,如架构、过程、系统、人等;它亦包括一些“软性” 的因素,如文化、思维方式等。后者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往往并不比前者低。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管控模式来发展其需要的关键能力,而其设计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设计的原则。在我们的经验里,企业会面临数个选择方案,而在方案与方案之间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选择并不容易,需要逻辑、经验和好的判断。

在涉及组织和流程时,组织内不同单位的职责要划分得非常明确。亦即是所谓 RASIC 的设计。“R”即“Responsible”(责任 );“A”即“Approve 批准)”;“S”即“Support(支持)”;“I” 即“Inform(通报)”;而“C”即“Consult(咨询)”。

当然一个企业成功的运作脱离不了它给管理层和员工的衡量标准和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行为,使既定组织、流程和RASIC顺利执行,建立和发展持之有效的能力和能力体系,从而支持战略的良好执行。从能力到能力体系就是如此。

 

企业战略 | 从能力到能力体系

自从1990 年,两个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学者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加里 · 哈默尔(Gary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经典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和1992 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三位合伙人斯托克(George Stalk),埃文斯(Philip Evans)和舒尔曼(Lawrence Shulman)在同一刊物发表了文章《以能力来竞争:企业战略的新法则》(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 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之后,核心竞争力或能力理论支配西方商界超过了20 年。此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成功源自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即能力)。从此观点引申出来的另一重要观点是:企业的战略定位必须建基于它的能力,亦即是说,在业务层面上必须聚焦而不应多样化。

这两篇文章发表以后,在过去20 年内,企业界掀起了“寻找我的能力”的活动,企业都在思索和寻找自己的能力。结果企业都说,我们的能力是我们的产品、品牌、渠道、生产、成本控制、等等。经过一轮运动之后,许多企业却发现大家列出来的能力都差不多,很难找到绝对的差异性;同时,所列出来的能力都倾向于一些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有形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定义上却都是单独的、没有关联起来的概念。

在整整20 年之后,另一家咨询公司——博斯公司在2010 年提出了“能力驱动战略”(Capability-Driven Strategy)的概念,重申了芝大两位教授和BCG 三位合伙人的理念,就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在于他们的能力。非常有趣,20 年过去了,在所谓领先的咨询公司里的战略理念还是原地踏步。况且,博斯对能力的定义相当有意思。在它们看来,一家公司做得好的任何事情都是该公司的能力。这种定义有点像“阿妈是女人”。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它说明不了所谓“能力”特别的地方在哪里。

尽管如此,博斯的理论做出了一项贡献,就是提出了“能力体系”(Capabilities System)的概念。这样的提法弥补了“能力是单独个体”的原始观念,“能力体系”理念指出了企业要成功的话,必须将他的少数关键能力(博斯建议3~6 个)通过公司的人、知识、系统、工具和流程关联起来,形成一种“体系”;当这体系舒畅地运作起来,企业就能制胜。

此理念相当好,但博斯并没有具体说明这种关联究竟如何做出来。而且它们提出来的所需的手段亦较多,具体如何着手却不太清晰。其实在芝大和BCG 的文章里已经提了相当类似的概念,只是没有提出“能力体系”一词,所以被一般读者忽略了。那两篇文章其实都提出了能力(即核心竞争力)是在公司内部通过流程和综合性学习达到跨部门效益的深层动力。这在理念上, 20 年前已经超越了博斯。

但无论是芝大,BCG 或是博斯,提出的理论的最大缺点是,它们本质上是静态的,也是从后视镜来看问题的——将以往的成功因素无限延伸作为同样的未来的成功因素。在一个静态、不变的环境里,此观点或许还可以说得过去。但在今天瞬息万变、快速变化的环境里,这种观念显然不合时宜。同时,检验某企业能力所在,和它的所谓能力体系,就是要从过往来看未来。这种思想和做法在今天充满非线性和非连续性发展的商业社会里,从逻辑的角度看亦是不对的。

故此,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目前和将来的经营环境里,提出一套合适的企业能力和能力体系的概念、框架和操作方法。

我们认为,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一些基本的战略和竞争的理念。就如上面所说,我们的经营理念已从静态转变到动态,而战略的根本已经不是在静态寻找一个最“优胜”的定位就可一劳永逸,而更多地是在动态中不断的在控制和混沌之间取得平衡。这不容易,但必须做得到。同时,行业的边界不断的改变,跨界竞争已经非常普遍。竞争态势亦不断调整,竞合时代已经来临,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它更多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在此大前提之下,企业必须深入的反省究竟我们的未来应当如何,我们将是谁?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的追求和梦想是什么?我们将如何去做?这些问题都是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和多维的。对未来做出可靠判断必须始于从过往和当下的回顾,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地洞察未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未来它最佳的组织形态应该是什么?组织形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可以是传统工业时代的垂直式、自上而下的;或是某种权利分布式的业务单位组织架构,或是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来组织的平台式或网络式组织;甚至于所谓自组织的“亚米巴”组织形态。可以说组织形态没有绝对的对,亦没有绝对的错,但它必须匹配企业的追求、目标和战略。关键词是“匹配”。

在新信息时代里,我们发现了一批快速增长的企业,它们的发展轨迹往往是非线性、向上加速的,我们称这种企业为“指数级组织”(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相对而言,许多传统企业都只是线性组织,二者处于截然不同的轨道)。我们发现这些指数级组织的组织形态有它们的特征。它们一般比较有柔性、扁平、透明、民主、分散和平台化。同时它们擅长利用杠杆(Leverage)和科技,尤其是社交科技的力量。它们善于利用他人资源,在人力资源、资产和主要的客户或顾客资源等方面发挥杠杆作用。还有,它们的骨子里就是有一种不断创新的力量。

企业要取胜必须回归根本。在回顾过去和当下之余,亦要在新的信息时代里思考未来。未来的目标、追求和战略是什么,最适合我们的组织形态是什么,而在该组织形态下,所需的能力是什么,相关的能力体系又是什么以及如何打造该体系。没有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而随便的在静态和昨天的基础上谈能力和能力体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南华早报 | 中国汽车业将进入另一个黄金时代

谢祖墀, Bill Russo
2015年01月24日
来源: 南华早报中文网

中国经过十年惊人的经济增长,2009年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从那时起,尽管美国汽车销量恢复增长,但中国汽车销量却拉阔了与美国的差距,达2350万辆,而美国的销量为1700万辆。

然而,中国汽车销量去年增长7%,仅为2013年的一半左右。实际上,过去四年的其中三年,中国汽车销量都维持在个位数增长,促使许多市场追随者认为这是“新常态”。有人说,中国汽车业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

事实上,有很多值得担心的理由。除了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外,越来越多城市限制汽车销售,以应对交通拥堵和气体排放问题。上月,深圳就联同其他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杭州和贵阳),通过限制购车以阻止汽车增加。

此外,未售出车辆的库存不断上升,促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然挑战国际名牌车商(包括宝马和丰田),要求他们增加对经销商的鼓励措施,调低2015年销售目标。虽然这些情况在中短期内令人关注,但我们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进入另一个阶段:为本地和全球汽车制造商提供全球最有利可图的发展机会。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将彻底改变行业格局,也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低效率、由资产驱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总体而言,由于部份厂商之前对经济前景过份乐观,结果出现产能泡沫。该问题在中低档市场最为严重。由于制造商试图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出售多余存货,将令原本已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雪上加霜。

中国汽车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就有必要经历行业重组。政府实施政策30余年,让中国获得外国技术和资本,以壮大内地产业。这方法虽有助于刺激整体经济增长,但却无助于巩固国内汽车制造商的基础。因此,弱势品牌最终会被整合、淘汰。

中国汽车业将以一个较可持续的速度持续扩张,二、三线城市的首次购车人士将持续增加,加入较发达地区的再购车人士及换车人士,成为车主。

一个进阶版的“二进制”市场将会出现,即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会继续倾向购买国际品牌,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将以购买廉价品牌为主。

然而,二、三线城市的新富人士将会大幅增加,他们将开始模仿富裕阶层的消费习惯。

这个发展将为国内外厂商带来黄金商机。例如福特和长城汽车就曾预测,人们将倾向购买小型运动型多用途车(SUV),而这种汽车的销量一直高于业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由于高净值客户越来越多,欧洲高档汽车制造商(如奥迪、宝马、奔驰和路虎)的销量近年都录得大幅增长。

在未来,市场可能会出现如混合型多功能车和多用途车辆等新产品,但这些车款未必会像SUV/豪华房车般那样具有庞大市场或赚取高额盈利。因此,我们相信,中国汽车产业将会进入另一个黄金年代。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经过多年来移动连线技术、“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的发展,“汽车互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技术正在改变业界格局,而连接移动(connected mobility)技术,则令导航、分析、驾驶安全及驾驶辅助等技术发展更加迅速。

旧有的汽车产业模式为中产消费者带来流动上的便利,但现已不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利于发掘创新机会。

鉴于中国都市运输业正面对严峻挑战,加上传统汽车污染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一种专门应对个人城市流动问题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会应运而生。事实上,传统的汽车所有权模式,正因为许多因素而出现转变,其中包括城市化、年轻消费者期望不断提高,以及通信科技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等。

许多新概念正在涌现,将非传统企业(其中许多都是国内企业)带入了市场生态系统。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出租车应用程序,例如阿里巴巴的“快递打车”和腾讯的“滴滴打车”,每天各自处理的交易宗数就超过500万宗。

中国作为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有望能彻底改变环球汽车业格局,以迎来以智能车辆和移动连接科技为主的新时代。

谢祖墀是高风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是该公司董事总经理。高风咨询公司是立足于大中华区的全球战略和管理咨询公司。

(翻译/ Nelson Cheng;编审/ Alison Yeung)

 

企业战略 | 在动态环境中创新

在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和变幻莫测的今天,移动互联网让不同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冲击,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变得明显。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中,我们发现了几个典型现象: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变得很短暂。宝洁(P&G)曾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但近几年的销售额增速一再放缓,竞争优势被本土品牌和其他外资品牌削弱。第二,行业的边界被重新定义。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由互联网公司和基金公司推出的货币基金,比如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以及近两年迅速升温的P2P 网贷,都将金融产品零售和融资领域重新定义,使我们很难界定这些互联网公司到底应该划分在互联网行业还是在金融行业。第三,行业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小米手机在由研发、采购、生产、营销与销售所组成的整个上下游环节中颠覆了传统手机产业的模式,开创了全新的生态系统,其估值也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手机生产商。第四,有生命力的企业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节奏和速度对自身进行调整。阿里巴巴从推出淘宝网和聚划算,到拆分淘宝网,再到重组25 个事业部以及进军移动端,始终很好地掌握着节奏并及时甚至是有预见性地做出调整,也因此为现在的成功埋下伏笔。第五,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战略的调整相适应。很多企业,比如海尔、联想、华为等都在调整老的企业组织结构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和企业发展战略。在这些现象出现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问自己:如何能够灵活、迅速并且紧密地与终端客户联系起来?

我们看到,已经有很多新兴企业和不少传统行业龙头都在进行着创新和塑造创业精神的工作,而这种创新和创业精神正是他们在当前动态竞争环境下获得立足和发展的关键。小米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2014 年间估值已上升至400 亿美元。小米在产品、服务、品牌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起与消费者的互动,营造消费者参与感。我们看到的小米粉丝群就是基于消费者参与形成的庞大社群,由小米员工和消费者共同构筑并保持利益一致。这不仅创造了口碑效应,也为小米带来了巨大价值。同时,小米的组织结构灵活,执行力敏捷、有效,使得小米对产品和服务能够进行快速迭代,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并保持了良好口碑。同样是在新产业方面,腾讯的微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另一个典型案例。腾讯长期浸淫在互联网社交领域,对消费者有非常深入和准确的认识,而微信就是在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中孕育而生。我们知道,微信从投入使用开始,至今一直在更新细节,强化功能,这种逐步的演进既基于需求又很好地满足需求。在组织结构方面,微信战略并不是源自于腾讯的深圳总部,而是由广州研发部的张小龙在了解市场、研发并试运行成功的基础下演变为整个腾讯公司的企业战略。而且,腾讯简单、灵活的组织结构为微信战略的高效执行提供了基础。

在传统行业中,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尔清楚地知道,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变革时不我待。张瑞敏远见又有危机感,所以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始终保持与趋势同步,甚至希望引领趋势。他的领导,为海尔带来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对员工的管理,更是在搭建让员工发挥创业精神的海尔企业平台。海尔现在正在进行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企业的组织流程简单化,将员工变“在岗”为“在册”,以此激发创业精神并实现企业内部的若干小创业单位,使得整个海尔能够紧密地联系动态变化中的市场并迅速作出应对,保持竞争力。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创新和塑造创业精神?从企业领导来讲,应该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比方说海尔的张瑞敏,尽管海尔是家电行业的龙头,但张瑞敏着眼未来,并预见倘若不及时调整很可能会遇到巨大的危机。同样,领导要致力于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并且团结员工。企业领导一方面要保持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大方向的决策正确,另一方面要把组织结构简单化、灵活化。因为企业如果要贴近市场并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必须有一个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同时,也需要调整KPI 系统,建立明确、简单的绩效评价和奖惩体系。企业的文化应该是鼓励创新的,只有保持创新才能使企业保持生命力。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使得马云和蔡崇信牢牢把握企业控制权,使企业在创业家精神下始终保持活力,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贯穿企业上上下下的创业精神则是激发员工,培育创新的助推器。万科的合伙人制度要求项目一线管理者投资成为“合伙人”,旨在激励员工,培养创业精神,使一线管理者更紧密地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

但当我们谈到创新、创业精神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清楚,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以及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第一,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接受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非变不可,而不改变的话我们会走向何方。第二,我们是否具备了进行改变的要素。我们的领导力是否能够支持企业的变革,我们是否有明确的愿景和为了这个愿景进行变革的决心。第三,我们如何去改变。我们是否考虑清楚进行变革的路径和方法,我们是否知道如何正确地评估变革的成败,这些先决条件都是需要经过我们的深思熟虑。只有将这些考虑清楚,才能实现创新和塑造创业精神,进而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

南华早报 | 中国数码经济改写全球商务格局

作者:谢祖墀, Matthias Hendrichs
来源:南华早报中文网

“光棍节”(双11)是内地1990年代创建的节日,专为单身人士而设。几年前,阿里巴巴将它变成一个网购狂欢的日子,当日该网大批商品大幅度打折销售。今年,淘宝和天猫等与阿里巴巴相关联的平台在这一天的购物总额达到571亿元人民币(720亿港元),较2013年激增58%,据估计是美国感恩节周末网购销售额的三倍左右。

这是中国数码经济快速增长的又一证明。目前,中国网民人数约6.4亿,其中5.3亿是移动互联网用户。一批新兴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涌现。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四家都是中国公司。他们并没有盲目模仿西方经营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自行创建经营模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创新。

中国数码经济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首先,许多领先的数码公司增长速度惊人。中国智能手机公司小米,四年前还不为人知,现在已跻身全球前列。小米是目前全世界产量第三大的智能手机公司,据报估值400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的100亿美元。

腾讯旗下的微信是非常受欢迎的传讯平台,2011年推出,当年年底用户只有5000万,现在已在全球拥有4.68亿用户。以阿里巴巴旗下的“快的”和腾讯旗下“滴滴打车”为首的打车应用软件市场,不足两年就吸引了1.54亿用户。

第二,电子商务不但在一线城市日渐普及,在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市场的普及速度更快。电子商务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速度往往超过传统营商模式。 2012 年,农村用户的消费只占淘宝购物总额的7.1%,到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升至9.1%。据估计,农村用户今年的网购总额将达到1800 亿元人民币。

此外,农村用户也在尝试开网店。比如说,广东揭阳一个490 户人家的村子,几乎每人都开了一家网店。网店销售非常可观,尤其是双11 期间,因此这些家庭认为这是更好的创业选择,胜过外出打工。

第三,相对于使用电脑等传统方式,以移动设备网购的趋势更为亮眼。阿里巴巴今年的双11销售额,当中约43%都是用户通过移动设备完成的。今年第三季度,移动设备网购总额达到2309.6亿元人民币,占网购总额约三成。

移动电商的重要助力之一就是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信用卡支付并不流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是全球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拥有1.9 亿移动用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支付宝不仅是内地网购的标准支付方式,还提供转账、免手续费付费(公用事业费用、电话费和信用卡还款)、公交和火车票购买(甚至可在中国境外购票),以及银行对账单等服务。

腾讯旗下财付通是中国第二大支付平台。它起源于社交媒体平台,为腾讯旗下微信的姐妹应用程式,但目前已经可以提供类似支付宝的各项服务。

最初,中国数码商务的兴起是因为西方的应用和平台往往被屏蔽,因而有需要提供本土出品的选择,同时也希望顺应中国用户的行为方式,寻求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但如今,虽然中国数码公司仍将国内市场视为重点,但也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今年的双11 期间,就有来自217 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下单,远高于去年的130 个。

小米也迅速拓展国际业务,印度是其第二大市场。微信在中国境外增长迅速,与对手WhatsApp 展开竞争。到2013 年底,微信的活跃国际用户已经超过1亿大关。

这些趋势有着重大意义。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模式和购买行为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传统零售模式的销售额增长最高也只在个位数低端,而几乎各类商品的网络销售额增速都远超传统模式。

对各个品牌、零售商和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近年对实体门店、大型商场和零售基础设施的投资都成了沉重的负担。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更方便、价格更优惠、服务也更加个性化的网购方式,导致实体资产的生产力日渐下滑。

企业经营模式也因此显著改变。业内老手受到新创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挑战。进军市场不再受到高壁垒所阻,商家能够轻易接触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主导网络市场份额的不再是传统企业,而是拥有创新经营模式的新创企业。

为应对这种转变,传统零售商想出O2O(离线商务模式)这个新概念,以门店为展厅吸引潜在消费者,真正的交易在网上完成,商品从仓库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当然,这个模式反过来也可行,网店吸引客户,促进实体商店及食肆的业务。在许多行业,数码技术都颠覆了行业边界和价值链的定义。

新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企业不但要考虑竞争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合作事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涌现各种创新方式。

许多公司都在思考:应该怎样调整战略、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需要构建怎样的文化和心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很重要,而要达致成功,需要做出的改变可能非常艰难。

这些改变会将行动迟缓或无力适应的公司挤出市场。很多情况下,还会为现行制度和政府政策带来挑战。数码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格局,也会逐步改变全世界。

谢祖墀是高风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tthias Hendrichs是该公司董事总经理。高风咨询公司是立足于大中华区的全球战略和管理咨询公司。

企业战略 | 移动互联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条新跑道

近年来,移动通信、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科技在飞速发展,今天,移动互联网科技已经渗透到传统的汽车行业里,成为全球技术的前沿领域。这种“移动互联”促进着导航、分析、驾驶员安全、驾驶辅助与信息虚拟化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对于想要成为全球移动互联领域领导者的传统汽车生产厂商以及新兴竞争者而言,理解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是新竞争环境中的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和发展最快速的市场,中国改变了21 世纪全球汽车工业的竞争格局,同时,中国有望建立将前沿科技商业化的汽车工业道路。中国移动设备用户对移动互联设备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中国互联网巨头的积极商业战略将为智能联网汽车技术的快速商业化创造条件。车联网(Internet of Vehicles)的出现,也使得中国将有机会革新全球的汽车工业。

在过去100 年中,汽车工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工程技术。今天,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和移动互联技术已经成为新的创新点。与此同时,传统的挑战却继续存在,包括成本压力、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行业格局。

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汽车生产商不可以再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模式。他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战略重点,部署适当的投资和资源,并开发新技术去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因此我们看到汽车工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创新。根据BCG 2013 的调查,在全世界前50 名最具创新能力公司中有十四家是汽车制造商,而他们都注重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动力传动系统、轻质材料、互联汽车以及主动安全/ 辅助驾驶系统。

我们也看到汽车生产商正着力于建设开放式创新模式来驱动外部创意和内部孵化。通过使用开放创新平台,它们可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并积极利用企业外部人才。这种创新方式帮助汽车生产商识别现有市场需求,以及新的和潜在的需求,同时实现创新解决方案,包括新技术、新服务或对现有技术的新应用。

汽车生产商将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地有效设计流程,从而将技术应用到产品线上,并借此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这也将激发对支持新商业模式和车辆所有制趋势的需求(比如车辆租赁或车辆共享计划)。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市场大趋势是互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使汽车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可能是预见未来汽车工业中差异化的关键因素。

互联汽车正在改变着我们对驾驶体验的感知。互联汽车技术四个重要的领域将塑造行业未来,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并创造新的科技格局。

导航和泊车 如今车辆导航技术已成为汽车标准配置,驾驶员间和用户间的交互性也日趋普遍,并将成为未来新车型的一个标准配置。在国外,手机应用Waze 拥有一个由7 万多名会员组成的社区,这些会员帮助Waze 编辑地图和添加一些细节信息,如特定加油站的汽油价格,或是驾驶员在何处应留心超速监视区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等。谷歌近期以10 亿美元收购Waze 并将其与谷歌地图整合,以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众包信息。互联技术也在改变着人们泊车的选择,许多新兴公司正在使用智能计算实时预测泊车行为并同时提供给驾驶员和居民时效地图。而在导航和泊车领域一个重大的挑战是如何使这些服务产生经济效益。

汽车分析系统 车载分析系统(In-vehicleanalytics)对于技术提供者来说同样创造了众多的机会。这项技术最初是用于大型商船舰队中,它使实时管理船只驾驶情况与诊断船只成为可能,并帮助提高舰队安全性,显著降低维护成本。这项技术在大众消费市场的定位还未明确,但我们可以预见它将改变汽车的维护和保险方式,并提供监测家庭成员驾驶行为和模式的功能。

可穿戴设备 互联汽车领域另一个重要元素是可穿戴设备及从中获得信息,它将帮助创建更广泛的网络,短期内即可以实现连接在尚未联网汽车中的司机。例如,在安装平视显示器或者虚拟投影前,智能眼镜可以提供增强的真实场景导航。使用可穿戴移动设备中的数据可以提供丰富的个性化数据,使得车辆实现环境认知,从而更好地应对驾驶员的各种具体需求。

驾驶安全和自动驾驶 在传感器和驾驶员安全的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已有公司使用各种技术,包括激光、摄像头、夜视系统和雷达等,建立智能驾驶员辅助和防撞系统。虽然现在这些系统只是应用于高档车中的泊车辅助和防撞功能,但我们可以期待这些系统未来的广泛应用,并逐渐实现全自动驾驶。这一领域处于法规和政府政策的高度控制中,因此全自动驾驶将在限定范围内逐步实现。

这四个趋势包含了移动互联领域的各种机会。正值互联汽车逐渐进入全球汽车行业之际,中国汽车业和三大互联网公司已经有不少动作。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正研发“互联网汽车”。据报道,该车将于两年后亮相;腾讯推出了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趣驾WeDrive,打造一套车载互联网的解决方案;百度正在研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据报道还与德国宝马合作。过去,中国汽车厂商一直希望能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与跨国品牌分庭抗礼,可是在旧的报道上一直没法追上。移动互联为本土厂商提供了一条新的跑道,有机会产生颠覆式创新。。不过要取得成功,汽车厂商们必须接受崭新的思想和做法,亦就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积极基因。这将是一个不少的挑战。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任何反馈,欢迎与我们联系:insights@gaofengadv.com。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2014年11月刊

 

【在控制与混沌之间取得平衡】

 

最近,人们都在谈论 “互联网思维”,好像它已能成为现今商业社会里的金科玉律。跟互联网思维一起被谈论的几个概念——“以客户为中心”、“挖掘数据进行总结”、“以优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都不是新鲜事,只是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它们更多地成为现实。但互联网思维也不是全无新意,我认为,互联网思维所提出来的更多是所谓实践中的实证观察(empirical observations), 它还不是一种理论或理论框架,但或许可以促进一项新的战略理论的诞生。

企业的战略理念往往因商业环境变化而变化。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正处于相对静态的格局,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工具注重分析产品、行业和市场。到了1990 年代,商业环境加速转变致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强调将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能力有机结合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以及基于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近年来,商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肖纳·布朗(Shona L. Brown)和凯思琳M. 艾森哈特(Kathleen M. Eisenhardt)共著的《边缘竞争》 (Competing on the Edge ),以及丽塔·麦格拉(Rita McGrath)所著的《竞争优势的结束》(The E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指出,如何在动态环境下保持竞争优势才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于组织内部的能力,这些能力通常体现在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为客户带来持续的价值,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差异性且较难模仿,有能力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在企业能力中,有形的是产品、品牌、价格和渠道,而无形的则是企业的弹性、韧力、适应性和节奏。无形的部分相对于有形部分更难以达到:弹性主要表现在对于市场的灵活应对,韧力所代表的是不断自我修复的能力,适应性所表现出的是对潜在新环境、新市场的反应能力,而节奏更多体现在公司革新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的演变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需要选择趋向于不断发展原有核心竞争力所定义的范围,还是趋向于通过“跳跃”法,在原有的企业基础上发展新机会。市场的发展往往源自人类生活方式、喜好和需求的改变。特斯拉电动汽车契合了社会对于环保的诉求,以及消费者对于节约能源的诉求,并在车内置入无线网络覆盖等功能以迎合消费者的生活喜好。这对于传统汽车行业而言是一种“跳跃”,甚至可能引领未来汽车行业的趋势。而这个“跳跃”却并非来自传统汽车制造商,可见迈出“跳跃”的第一步对于各行业的传统业者而言并不简单。

其实,战略的要点即是在动态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平衡,控制或是释放,集中或是授权,维持或是变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处于某个极端的管理方式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隐患。在我看来,在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中发展,企业的发展战略其实就是在控制与混沌之间取得平衡的思想和做法。

边缘竞争战略把“如何制定战略目标”和“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地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这种战略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即是应变能力。边缘竞争理论认为公司应根据市场及自身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形式。未来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快速变化和不可预测,因此,战略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变革进行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变革做出反应;二是对变革做出预测;三是领导变革,即走在变革的前面,甚至是改变竞争的游戏规则。

行业边界改变中的边缘竞争是不断寻求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优化组织结构和调整企业战略相互适应,在组织结构的“固定”和“松散”中平衡,寻求最佳模式并把握节奏。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使行业边界变得模糊,行业间出现融合和裂变。因而在这种新型商业环境下,企业应当考虑致力于边界内的边缘竞争,还是打破边界进入更大范围的竞争。

以阿里巴巴为例,他们习惯于在动态中调整战略和组织结构。根据市场做出反应、预测,对战略和组织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和平衡:以平台化、市场化、生态化、数据化为基础,不断调整其大电商、大数据、大金融相融合的战略。在组织层面进行简化,建立独立事业群,强调组织协同以达到效率最大化,并将业务、市场与企业整体融合,使业务与市场紧密挂钩并融入企业整体。

海尔则不断调整战略和管理模式,其网状企业架构扩大了平台,以形成战略多样化、组织简单化、作用最大化,海尔致力于扁平化的组织,使企业与市场更贴近,对市场变化灵活反应,并及时调整战略。而在产品方面,海尔发展智能家电,继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当然,海尔的变革能否成功还言之过早,但它已经开拓了一个新的实践方式。

企业的战略由领导力推动,没有领导力,就无法实现战略,因而实现战略最重要的仍是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所应具备的,是帮助企业在变革与维持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的能力素质,以及具有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战略思维,即在边缘上竞争的动态思维。

在进入国际竞争格局后,中国企业要在新形势下保持对外部的警觉,关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行业在变化,行业的边界也在变化,因而需要思考和重新界定企业的边界。企业只有从核心能力出发,建立拓展新业务的判断标准,不断挖掘自身能力,才能实现新的跨越。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2014年08月刊

南华早报 | 香港必须为年轻人创造向上流动性

香港必须重燃年轻人的希望,并疏导他们的精力。

社会流动性之说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上升空间是存在的,年轻的工薪阶层都有机会攀上社会阶梯。不过,如果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停滞、没有上升空间,要打破社会流动性僵局,唯一途径便是创建新产业,由此创造新职位和流动性。

如今的美国,就业增长主要由科技产业推动。在几乎没有高科技产业的城市,人们只好前往其它地区求职。在西班牙、葡萄牙及希腊,青年人就业是个问题,社会经常弥漫沮丧情绪,社会动荡也越发常见。格拉斯哥是苏格兰其中一个青年人失业率最高的城市,在早前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中,该市由独派胜出。当地年轻人表示:如果我们没有未来,那么我们希望改变。
香港目前每年约有7万名中学毕业生,毕业之时也恰好成年,可以成为合资格选民。香港必须为这些人创造新职位,但不是低薪工作,而是可让他们发展技能的就业机会,培养他们成为10至15年后的商界领袖。

自从香港回归以来,港府一直未能认真处理这一问题,迄今仍采取同样的策略:偏袒现存的大企业;鼓励内地人来港旅游;支持地产市场;加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然而,旅游业及零售业的工作往往薪水很低,从业人员无法真正向上流动。地产行业方面,开发商虽然利润丰厚,却不会分享财富。在金融业界,最好的职位往往由内地人和外国人得到。

与此同时,香港制造业衰败,贸易业也迅速萎缩。15年来港府欠缺应对政策,已经制造出过百万愤怒或失望的选民。此外,香港的经济逐渐失去其多元化的特色,因此也失去了抗逆能力。更甚的是,曾为香港基石的企业家精神,如今也消失殆尽。

过去,香港从不欠缺向上流动性。例如李嘉诚及李兆基等传奇人物都是白手起家。年轻人在跨国企业等各类企业中逐步擢升至要职,此类的成功故事不在少数。
然而在过去15至20年,香港再也没有白手起家的新富豪。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会晤的香港商界领袖代表团,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强烈反映香港需要改变。
与香港相反,内地的企业家精神一直茁壮成长,过去十年尤其明显。一批批的企业家不断涌现,涵盖各行各业,例如互联网、食品、汽车、可再生能源、物流、零售、电信及地产等。自1980年代、甚至1990年代以来,许多年轻人都当了老板。其中一些人与政府有人脉关系,或曾经是公务员。但大部分都出身低微,尤其是较为年轻的创业家。

许多人白手起家,而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正是来自对向上流动性的信念。许多此类新兴企业都与美国硅谷的企业架构相似,尤其是互联网公司。资金及企业所有权并非仅由一个主要创始人掌控,而是大家分享,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便是一例。阿里巴巴上月于美国上市,创美国最大规模IPO纪录,一夜之间令公司逾1万名员工成为千万富翁(以人民币计算)。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为内地无数人创建了一个平台,做些小生意赚钱,这种形式是前所未有的。阿里巴巴的经营者大部分是20多岁或30多岁的青年。今年50岁的马云认为自己“太老了”。腾讯主席马化腾则表示自己最大的担忧,是跟不上90后新一代消费者的想法。

内地年轻人都乐于碰碰运气,自己创业,渴望能成为下一个马云、马化腾或创建百度的李彦宏。 (此三人位列彭博今年的内地富豪排行榜前三位,均在约15年前开始创业。)
内地环境并非十全十美,实际上离完美还差得多。许多人批评内地实施一党制,也有人称之为独裁主义体制;内地腐败仍然猖獗,国企仍享有特权。然而,内地企业家精神迅速崛起,并对全国其它地区产生影响,反映即使在不完美的环境之中,人们仍能设法取得成功。这便是企业家精神的意义所在。习近平表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不过,这不仅是一个梦,还需要有远见、热情、努力、敢于冒险、无惧不明朗因素,并要精心策划每一步。内地许多年轻人明白这一点,或至少正在付诸行动。而香港许多年轻人仍不明白,始终原地踏步。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分歧,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思想上的。

怎样为香港年轻人创造向上流动性?我们认为必须从私营领域开始。 1990年代首个互联网时代揭开帷幕,香港投资氛围活跃,也有若干企业家出现。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这些企业家也随即消失。但在内地,这些人失败后再次崛起,继续努力,吸引投资者将注意力转向内地。
如今,香港的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人都希望了解香港年轻人有何出色的意念。香港年轻人应该善用内地市场,尤其如今信息和意念都已不受地域界限限制,可以轻易分享。

尽管港府曾令人失望,但如今必须提供支持。董建华曾有先见之明,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首位主席田长霖曾就创新与科技所制定的报告内容也十分不俗,可惜未能落实。而第二任特首曾荫权忽视了整个创新与科技领域。梁振英重新启动创新及科技局的做法值得肯定,不过当局应给予更高重视,保证该局资金充足,且尽量减少繁文缛节。该局应该与香港所有部门互相合作,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香港的当务之急是创建新行业、新职位,建立中小企业,并聘用年轻的毕业生。港府必须密切与私人企业合作,以达致目标。

最终,香港年轻人应该以自己的能力和热情为基础,利用中国市场,就自己选择的行业努力做到最好。这才是最佳方法,不仅能对香港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内地。

香港许多年轻运动员在多年努力训练之后,在近期举行的亚运会上取得奖牌,我们对此深感自豪。在商业领域,我们必须也这样做,为香港年轻人创造新行业和新职位,重燃本港青年的希望,疏导其精力去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香港可以做到这一点。

谢祖墀是高风咨询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高风咨询公司是立足于大中华区的全球战略和管理咨询公司。Sunny Cheng 是环境技术顾问。
来源:《南华早报中文网》

 

瓦解國企壟斷 華成創新沃土

撰文:謝祖墀 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
欄名:中國經緯
中國是創新的沃土?恐怕國際上大多數人不會認同這一觀點,因為中國經常與山寨、缺乏言論自由、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填鴨式教育和國營領域過於傲慢等負面形象聯繫在一起。

或多或少地出於上述原因,外界包括許多香港人通常認為中國缺乏創新成功的基礎。但這一觀點過於簡單和膚淺。不妨讓我們在這些所謂的原因中擷取兩條開展深入研究。

保知識產權乏力 創新仍不斷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確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但其並不能阻礙創新的步伐。在過去10年裏,源自中國的創新案例不勝枚舉,包括產品技術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

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盡管進展緩慢,但確實在不斷改善,並且在近年來也有外國企業成功起訴中國企業侵權的案例。

國有經濟的壟斷地位也是經常被詬病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是國營領域也能帶來創新。大型的創新案例不勝枚舉且在不斷湧現,其中就包括中國的航天計劃、不斷擴充的高鐵網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進藏鐵路)和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這些創新都是在國家主持下得以完成。

盡管有許多人抨擊中國抄襲甚至竊取他國的技術,但對於上述如此複雜的項目而言,創新是無可否認的,且國有經濟的統治地位,能夠為科技的進步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經過20餘載的發展,中國的市場經濟目前仍在不斷完善。新中國建立以來,在30年的時間裏一直奉行全面計劃經濟,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根本轉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過去20年中我們的所見所聞也無論如何稱不上完美。但是我們需要全面了解這些主導未來變革的力量,並且領會這些變革的方向和速度。

盡管國營領域迄今為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中國未來大多數的創新並非來自於此,而會來自於在日益開放的經濟下開展競爭的企業甚至是個人,其中既包括國有企業也包括國內外的私營企業。

經濟領域續開放 迎市場競爭

為了應對市場競爭的要求,愈來愈多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將隨之出現,而不同種類企業間的界綫也會因此而愈來愈模糊。中國正在有計劃、明確地放開各個領域的監管,盡管不是所有的經濟領域都將全面放開,但這一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鑑於中國市場的規模和盈利潛力,當政府放開一個領域後,其將成為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之一。這迫使企業不得不具備創新精神,憑藉最好的產品、服務和業務模式來獲得成功。而在中國企業家中也瀰漫着一股「非我莫屬」的心態,一旦機遇浮現,他們通常會放手一博。他們中有些人(也許是大部分人)會失敗,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即使是小概率的成功也值得注目,並不斷鼓勵更多的企業家大膽嘗試。簡而言之,不斷湧現的中國企業家將推進更大範圍的試驗和更多的創新。

「小米」傾聽用戶 「海爾」以客為中心

作為中國領先的智能手機生產商之一的小米,就是競爭激烈的行業中創新型企業的傑出代表。小米的掌舵人雷軍深諳互聯網的力量,將企業的業務模式定位於通過社交媒體「傾聽用戶」,即所謂的「眾包」概念。這一戰略發揮了奇效:小米自2010年從零開始,收入在2013年就達到了50億美元,公司估值更是達到100億美元。

蘋果公司的領導人史蒂夫.喬布斯認為自己最了解用戶,因此並不相信焦點小組,但雷軍反其道而行,深信用戶才是決定產品設計方案和服務模式開發的最佳人選。雷軍目前擁有數百萬的粉絲,宣稱其業務模式的盈利點並非來自硬件,而是來自於服務。

在更基本的創新層面上,中國白色家電製造商海爾則通過推出既能洗衣服、又能洗土豆的洗衣機迅速獲得市場知名度和市場份額。這一產品源自於某位用戶的要求,充分反映了海爾「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理念。雖然並不是每家中國企業都會如此,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靈活、敏銳和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國企業將會獲得巨大的回報。

為了成功培育創新,一個國家必須能夠容忍錯誤和失敗。此類失敗包括短命的創新,但這類創新是創新歷程中的一部分,也為創新如何能在中國持續下去提供了例證。騰訊QQ是微信的先驅,而後者是一種類似於推特/WhatsApp的平台,成長迅速,在國內外非常受歡迎。盡管微信推出僅有兩年的時間,但註冊用戶數量已逾6億,其中活躍用戶數量達到2.7億,且這兩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微信先於WhatsApp推出了語音服務,並且其最近推出的支付業務正在撼動阿里巴巴支付寶的統治地位。

電信運營商將微信和新浪微博視為競爭對手,因為後兩者蠶食了其短信業務,而互聯網尤其是無綫互聯網的普及,正在迅速打亂傳統的分配方式。僅僅在幾年前,國美和蘇寧還在憑藉傳統的實體門店在零售領域內佔據着主導地位,但如今的蘇寧正迅速轉型為O2O(Online to Offline)零售商。海爾等企業也在朝着這一方向發展,而許多零售商(尤其是國有企業)正在研究如何改善其業務戰略,從而保持競爭力。

隨着中國經濟轉型的深入,愈來愈多的壟斷壁壘將土崩瓦解。盡管中國在短期內不大會完全放開所有監管,但中國正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且新一屆政府在去年十一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再次重申了這一發展軌迹,強調市場機制將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非國有資本將能進入更多領域。國有企業將繼續保持其重要的地位,而非國有企業則第一次能夠與國有企業平起平坐。諸如上海自貿區的試驗型自由貿易區將在中國多個城市中推廣,建設有利於創業型外資企業和國有企業開展創新的經濟環境。

錯綜復雜和幅員遼闊是中國的獨特之處。即使是小概率的成功,放在全球商業的大環境下看來,也意義重大。香港應該密切關注中國的創新動向,因為它帶來的不僅僅是威脅,也伴隨着更大的機遇。

(謝祖墀博士是高風管理諮詢公司創始人)

来源:《经济日报》

 

【海鑫应该跟沙钢学什么】

谢祖墀

近来海鑫的故事被社会热议,但纵观其过程其实并不新奇。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间,大型企业陷入危机的例子屡见不鲜,早有前车之鉴,如德隆、顺驰、巨人等等。每家企业出现困境时的境况各不相同,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也是中国企业从粗陋走向成熟的必要过程。

海鑫钢铁的问题首先在于其创业人及董事长李海仓离开后,企业缺少一个能够在关键时刻拍板和控制局面的人。这是海鑫命运最直观的转折点,这不光是一个关乎人事的问题,更是关乎该企业之后的管理体系、组织架构的问题,从而全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李兆会虽是董事长,却很少过问实际运营,实业部分的领导层都由李氏家族的亲戚集体领导。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集体领导往往会导致无人用心经营,而海鑫的家族型非现代化管理方式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导致企业长期无战略方向,无过硬的制度来保障运营。

2008年钢铁行业的下行对本身存在问题的海鑫更加不利。海鑫原本的渠道、产品较为稳定,但对于工业品而言,越是在大环境趋弱的情况下,越是需要核心产品的突破与创新。而海鑫至今生产的还是如螺纹钢筋等较为普通、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在任何市场和渠道都是竞争激烈,并难以形成优势的。

相较于海鑫的主业钢铁生产,董事长李兆会显然更痴迷于投资与资本运作,但并不成功。所以李兆会治下的状况便是其拥有支配资产的权力却并不运营公司的实际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其用于与实业无关的资本运作的资金势必会吞噬占用其钢铁业务所需资金,造成钢铁业务资金的匮乏。也就是说海鑫的战略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从一家从事钢铁业务的公司变成了一家资本公司,而其这十年来资本运作的不成功,也势必拖累本就处于低迷大环境下的钢铁业务的发展。

在海鑫鼎盛时期,业界常将其与沙钢集团相比较,而在2008年之后所谓的“钢铁业寒冬”,沙钢一改以往的激进战略,转而开始潜心修炼、蓄势待发,让我们看看这些年沙钢做了些什么:在管理方面,沙钢从信息化着手,对内优化管理制度,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对外加强市场信息分析、精确掌握产品在市场上的动态;在产品方面,沙钢致力于技术创新,开发低成本、高性能产品,在市场低迷时期发展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市场方面,沙钢努力构建其全球营销网络体系,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沙钢在各高校设立其“产学研”基地,在吸引高端人才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科研能力;与外部合作方面,其与宝钢的合作也为其提升技术与管理提供了不小的帮助。种种积极的革新使沙钢成为了业界津津乐道的典范,同时与海鑫的消极经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商人在企业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做决定较为随意,目光短浅且不计后果,毫无战略可言,因为他们相信与他们关系良好的企业及银行在他们困难的时候会鼎力相助。然而,当前中国市场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政府鼓励更多的放松管制的同时,政府其自身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一类企业原有的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优势就迅速衰退了。企业战略的制定对于一家大型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而其关键在于构建核心能力以体现差异化,这才是一家企业真正的优势。如何构建公司的核心能力,并使公司在平稳运转的同时可以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一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在于如何精心设计内部流程,使企业自主、高效地运转,并且可以将所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优势,相信海鑫在这方面并没有下太多功夫。

经营企业的本质其实是相同且没有捷径的,需要投入资源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于眼下的钢铁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更需要像沙钢一样,从内部的管理和流程着手,继而掌握产品和市场,由内而外提升企业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不会迅速在业绩表面上体现,而是企业自身的“硬功夫”。作为一家大型企业,海鑫首先没有设定公司战略及长期路线,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缺少的是抵御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一家大型企业在内部管理资源及能力不足、且无明确战略的情况下,可以引入外部管理资源对企业所缺乏的能力进行弥补,而海鑫的家族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外部资源难以进入,抑制了海鑫内部发展管理能力。一家企业无论大小,如果不考虑长期战略、能力得不到提升、无法从外部获得发展资源、发展的资金被占用,势必会被突如其来的危机所击垮。

来源:经济观察报

 

CEO应是企业文化的直接倡导者

谢祖墀 高风咨询GaoFengAdvisory 2014-09-17

星巴克公司CEO 霍华德 “舒尔茨(Howard Schultz)在他的著作《一路向前:奋力拼搏,并未迷失信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创造一种动人的、谦恭的、互相信任的企业文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就如同调制一杯最完美的咖啡一样。它融合了目标、过程,以及用心,是一曲必须精心谱写的三重奏。舒尔茨认为,星巴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与企业员工以及他们培育出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企业在重塑及应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CEO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在对不少中国企业进行咨询时,发现企业家们对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持不同见解。任正非在华为内部一直倡导危机意识,而马云则喜欢向员工描绘美好的“远景”,藉此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透过纷繁的表象,我们不难看到企业家都在结合自身情况,打造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其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改变千千万万人的生活。

塑造企业文化的做法和原则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营造具有积极影响的危机感;二是选取少数关键行为,同时企业家以身作则宣扬正确的行为理念;三是利用“标准从严、与人从宽”的理性和感性影响力,将公司带向新的方向;四是对关键元素保持警觉,以让公司的文化特质得以长期传承。

■ 营造积极影响的危机感

管理者常常认为危机可以刺激高效的企业文化,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是安于现状的公司只有面对危机才能奋进;但此逻辑与经验和常识相悖。试想人们在真正面对危机的时候会怎样做?他们会逃避。在公司经营中,逃避的方式包括:停止营业、关闭工厂、应付媒体和投资者,或者其他止损方式。

其实,CEO应当营造真实的危机感,而不仅仅是基于逻辑上认为必须改变而创造的危机感。因此,他们应该营造的是一种聚焦在企业整体非常看重的价值上的、情感上的危机感。这些价值包括服务客户的方式,对成长和成功的渴望,对集体的积极影响,以及员工们在入职之初就能感受到的吸引力和热情欢迎。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已经把危机意识作为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以鞭策企业员工不断追求卓越。例如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形容自己“如履薄冰”,鞭策自己勤奋和葆有制定战略的警惕性;比尔 “盖茨多次提出“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来告诫自己的管理层。

■ 企业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为了使员工能真正消化企业所提倡的文化精髓,CEO需要选取能彰显企业和企业文化最佳之处的少数关键行为。这些行为一般很微小,但显而易见且重复性高,它们标志着公司当前的动向。例如,四季酒店一直宣传一个故事:一名客人在酒店就餐时寄存了一件衣服,服务人员发现衣服少了一颗纽扣;当客人就餐完时,发现衣服已经钉好了纽扣。通过对正确行为的宣传,能有效促进员工消化文化精髓。

需要强调的是,CEO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员工们不仅会留意CEO的言语,还会格外关注他们的举手投足。您最好能协同其他高层领导人,带头向全新的行为方式转变,在保存现有文化元素的同时彰显出文化调整中的关键变化。金宝汤(Campbell Soup)公司CEO道格拉斯 “科南特(Douglas Conant)虽然不善言辞,却通过每天坚持在公司总部园区跑步的方式,在员工中倡导健康生活的文化理念,这就是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文化。另外一些企业家,他们是很好的演说家,为企业描绘美好的前景,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没有一种做法是绝对完美的,领导者应建立适合自己的领导风格。

■ 理性和感性影响力

在建构经营战略或行动实例时,将高层领导的理性观点和令人信服的个人层面感性诉求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无法维持企业文化与之相辅相成。企业高层一方面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标准和绩效激励机制保证所倡导文化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还必须充分利用情感力量把公司带入新的方向。

对大多数商业领袖而言,建立令人信服的理性观点通常比建立令人信服的感性诉求要容易。但因为人们直观的视角与同事的社交支持,感性能量能在私人关系网和常规渠道外的跨组织互动中传播的力量强大。在之前金宝汤公司启动的全面改革中,道格拉斯 “科南特意识到不得不将350名公司高管中缺乏必要技能的300多名替换掉。经过多次讨论和私下谈话,他依然坚持执行这个决定。但他给予那些离开的员工高度的尊重,并为他们提供公司力所能及的帮助。“就算是在那段可怕的时期,”他事后回忆时说道,“我们的员工敬业度评分反而上升了。”

■ 恒久保持警觉延续企业文化

在许多伟大的组织中,文化警惕的接力棒在各届CEO间传承。优秀的公司非常重视文化精髓的代代传承。3M公司在过去40年间平均每五年更换一次CEO,却保留了公司创新文化的精髓:“雇佣最好的员工,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工作,并容忍错误。”每位首席执行官都会慎重地保持公司的基础文化特质完整稳定,同时辅助企业应对竞争与市场环境的新动态。联想公司创始人柳传志提出“新人入联想必须入模子,不能有人不遵守”。保持文化特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从担任CEO的第一天,你作为文化领导人的角色就开始了,直至卸任为止。即使在离任后,CEO对正确文化行为的长期强调还是会长久地发挥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CEO将建立企业文化作为他们的首要任务,企业文化将成为他们本身在企业中最佳的延续。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2014年04月刊

 

高风咨询公司
香港
地址:金钟皇后大道东1号太古广场三期3楼27单元
电话: +852 2588 3554
传真: +852 2588 3499
北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1号温特莱中心B座703室
电话: +86 10 8557 0676
传真: +86 10 8557 0670
上海
上海市长乐路989号世纪商贸广场20楼
电话: +86 21 5117 5853
传真: +86 21 5116 6899

中国真的失去魅力了吗?

谢祖墀 高风咨询GaoFengAdvisory 2014-09-17

《经济学人》2014年1月25日杂志的封面故事是《中国失去了魅力》(China Loses ItsAllure)。该文章的主题是:在过去三十年里,大量外资跨国公司来到中国进行投资,在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不少跨国公司甚至将中国看成救世主,但现在这个淘金热可能已成过去。
这篇文章列举了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问题的几个主要原因。第一是中国经济的放缓和成本的不断上升,尤其是年轻员工的工资。第二是不少行业仍对外资不完全开放,外资很难进入;加之近期中国政府的一些举措诸如反腐、信息安全等都对一些外资公司构成了很多不便和不快。第三是竞争的白热化;本土企业的崛起对许多外资企业构成了新的竞争威胁。这些原因引致一些外资企业决定退出中国市场,另一些仍然留在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则发现他们的业绩出现了明显的倒退。此外,该文章指出,跨国公司已经发现不该将中国看作单一市场。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差异甚大,所以往往需要根据不同市场的需要来发展适当的战略和具体操作方式。文章总结说,中国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但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外国公司必须提高他们的生产力,改善治理,以及满足本土市场的“口味”和需求。这篇文章受到了不少外资企业高管、中国政府官员和其他市场从业者的关注,在互联网上也被大量转发。对外资而言,中国市场是否已经失去吸引力?我认为,这主要得看对什么类型的企业而言,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如何。我更相信,对一些跨国企业来说,中国是越来越有魅力!
自从1992年邓小平先生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快速增加且规模大幅增大。外资在中国进行的投资不断增加,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亦逐渐越来越重要。外资普遍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商业模式和人力培训方式等。在改革初期,外资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潜力庞大的市场,但需要时间和精力来开发,大部分外资都愿意在中国市场进行投资。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外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开始壁垒分明。对不少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他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或最重要市场之一。最经典的例子应该是肯德基,该公司全球超过一半的营业额和利润都来自于中国。其他类似的例子包括苹果公司、通用汽车、大众、宝马等。同时,亦有不少企业来过中国,在中国尝试了,而最后他们决定退出中国;较著名的例子包括百思买、美泰、MediaMart、eBay 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结果如此悬殊,其原因何在?
一些外资公司来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为中国与他们国际上其他的市场是一样的。他们认为在全球其他市场能站稳脚跟,所以在中国应该同样能够做到。所以他们一般都会倾向将他们的全球业务模式直接带到中国来,用英语来说,这就是所谓的plugand play。吊诡的是,越是在其他市场成功的企业,他们越有信心将他们惯用的业务模式带到中国来。可是许多外资来了之后就发现,原来中国市场环境比其他国际市场更为复杂,本来的业务模式最多只能进入中国整个市场的一小部分,一般只是客户群或产品金字塔的顶端,与许多企业CEO本来预期的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有很大的差距。更甚者,一些在国外可行的业务模式来到中国根本行不通,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美国家得宝(HomeDepot)。家得宝的商业模式是依赖顾客自己亲手在家里组装家具,就是所谓DIY(Do it yourself)。可是一般的中国家居消费者都没此习惯,家得宝在中国的业务当然就裹足不前。
我认为跨国公司失误的原因是他们的“傲慢”DNA。他们在全球发展的时候,不少企业相当顺利,他们的产品、服务、品牌和业务模式往往在许多国家都能占领有利的阵地。不少这样的企业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信心,以为他们到什么国家、在什么市场都有较大成功的机率。可是中国的市场给许多这样的企业上了一课。中国一方面于过去二十多年来有着极快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展示了极为复杂、快速改变和经常模棱两可的经营环境。这种环境缘于四个原因: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交错;有长远历史文明同时却只有60年共和国历史及只有20多年的市场经济;同时兼备了国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和混合制经济的经济体系:原本固步自封的政治体,逐渐与全球政治结合。再加上中国本身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地方差距庞大使得许多外资企业没法轻易适应。在经历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尝试之后,一部分外资企业才开始意识到,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他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从傲慢转为谦虚,愿意接受中国的差异之处并虚心学习。只有具备了适当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一些跨国公司才能发展出一套适合中国市场的战略并有效地将它落地。没有这样的洗礼,跨国公司在中国要取得持续成功是比较困难的。
中国真的失去魅力了吗?对一些已经尝试了失败并决定退出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来说,这可能是说对了。但是对于在中国市场已经找对了方向,制定了有效的发展战略和组织、人才,更重要的是已经具备了适当的心态和思维方式的跨国公司,中国将能提供更多、甚至于无限的机会。巨大的市场、快速的发展、逐步放宽的管制、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创意的涌现、激烈的竞争和井喷的企业家数量和精神将会使中国更有魅力,更能成为孕育新一代企业领袖的沃土。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2014年03月刊

传统战略理论已经过时

读完MBA课程的人都修读过一些企业战略理论,这些理论的发明至今远则三、四十年前,近则十多年。应该说,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其背景,当这些背景情况已经改变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理论的可行性。

在诸多战略理论中,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可能是最经典和广为人接受的。波特认为,一家企业如要取得持续成功,必须在所处行业中寻找到最有利的地位,而当你找到有利地位之后,你的竞争对手就不会战胜你了。波特的理论风靡一时,因为他是第一个将主宰行业竞争状况系统性地描述出来的第一人。他的理论不但影响了大量企业CEO们和他们制定战略的思考方法,同时在全球各MBA课程里,波特教授的理论更是必修课。波特理论有其前瞻性和系统性,但它是建基于几个重要的假设:每一个企业都是处于某一个行业的;该行业的界定是清晰的;同时行业的界定是不会改变的,包括它内面的竞争对手;企业战略是简单的,只有三种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异性战略和聚焦战略。简单来说波特的理论是“定位论”的鼻祖。

1960年代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新时代。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发表了几篇对企业引起了巨大震撼力的文章,在其中一篇里他提出了现在人们称为BCG矩阵的理论。他利用行业的增长速度和企业于该行业的相对市场占用率来将企业的业务组合进行了识别,将业务分为四种类型:现金牛、小狗、明星和问题点。BCG矩阵于六十年代在西方企业界产生了巨大回响,这种新观念亦同时为BCG业务提供了极快的增长,将传统的咨询对手杀了个措手不及。不过,正如波特理论,BCG矩阵亦是建基于一个简单的假设:行业、企业、竞争对手都是静态的,业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用行业增长速度和相对市场占用率两个简单维度便能充分描述这个业务对企业的重要性。

1990年,两个芝加哥大学管理学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作者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企业的成功来自于其核心竞争力。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有三个要素: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应当对最终商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竞争对难以模仿。在差不多同一时间,BCG的两位合伙人斯托克(George Stalk)和埃文斯(Philip Evans)发表了《以能力来竞争》(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作者的概念与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雷同,认为企业的持续成功来自企业已建立的内部能力,而战略的精华在于它能否以动应变,从而确立并形成一种他人难以仿效的组织能力。他们提出来了基于能力竞争的四项基本原则:企业战略的基本因素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业务流程;要竞争成功就须将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化为战略能力,能够不断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公司获取这些能力是要靠对其基础设施投资,以将传统的战略业务单位及其功能联系起来;由于这种能力是跨职能的,所以基于能力的战略需要得到CEO的全力支持。斯托克和埃文斯以沃尔玛为案列来阐述了企业能力的重要性。按他们的分析,沃尔玛之所以能够做到“每天低价”,是缘于他们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这套能力的背后是其IT信息系统能力。这个案例成为经典管理案例,被许多人经常引用来说明能力的重要性。

在过去20多年里,“核心竞争力”抑或“能力”理论几乎支配了整个企业界,尤其是欧美国家企业界。从这理论衍生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企业应该聚焦(focus),不应做太多不相关的业务。这种聚焦观点在当时欧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回响。之前不少企业集团式经营(conglomerate),几乎什么都做,业绩各有优劣,但往往当集团规模超过了某个临界点时,集团业绩就会有问题。在能力理论出现之后,不少集团开始进行重组,将业务分析、整合、整顿,成为1990年代欧美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到今天,能力理论在企业界还有很大市场。当许多学者和管理顾问还在大力推销能力理论的同时,全球的商业社会正在快速地转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形成,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和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崛起——已经大大改变了商业世界。在快速增长的市场里,诸如中国或美国硅谷,企业家们和创业家们不断地涌现。他们擅长于在看到(或预测到)未来的市场机会时,在考虑是否应该在目前企业的能力基础上,做适当的伸展(stretch)来争取这些新的机会。在快速增长的市场里,新的市场机会往往是以非线性、突破性出现的。要抓住这些新的机会,企业很少已经会具备所有所需的能力。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能够做出适当的判断,尝试在目前能力的基础上伸展,以及跳过去。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就是佼佼者,在过去15年的发展过程中,马云和他的支持者能在不同的折点上,做出此种选择,以及成功地跳跃过去。从B2B到C2C,到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等都是依赖这种思维和做法赖以成功的。

在中国许多企业家都经历了这些实践的发展路径,在不知不觉中其实他们已经实践了一套新的企业战略理念,比传统西方的静态定位论和能力理论优胜得多。可是目前还没有人将这些不同的实践经验归纳成一套信的管理理论。这需要企业界与学者、咨询界共同探讨。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2014年05月刊

 

雾霾吓跑人才?

谢祖墀 高风咨询GaoFengAdvisory 2014-09-11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并创造出大量机会。2013年,中国GDP增速达7.8%,虽然较2012年稍有回落,但依然在世界几大经济体中名列第一。近年来多家中国国有企业公开招聘海外高管,吸引了众多海外人才,其中除了华人以外还有外籍人士。中国主权投资基金中投公司成立之初,便在全球招聘人才,世界各地的应聘者络绎不绝。相比国企,民营企业决策灵活,为高管开出的薪酬更具吸引力,因此不少海内外高级人才投靠到民企帐下,这也为民企在近几年来的爆发式成长提供了优秀的智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当今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的热潮,中国涌现出一批创业者。与以前那些做投机生意或者靠政府关系创业的人不同的是,如今的创业者很多都是懂技术、懂管理的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甚至还有在海外担任高管。在这些中国创业者中不乏外籍人士。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中有害物质远远高于国际健康标准,与国际上同类城市相比,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确实糟糕。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北方地区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首部《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显示,在2012年环境竞争力排行上,中国在133个国家中位列第87位。其中,在生态环境竞争力方面中国排名第124;在空气质量方面中国排名第132。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关键指标,即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中国排名分别为129,132,131位。以PM2.5为例:世卫组织(WTO)PM2.5国际标准为24小时小于25微克,而北京PM2.5长期在24小时100微克以上,顶峰时值超过500微克。污染不仅给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还削弱了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近一两年来出现了一些因环境污染导致的人才流失现象。一些高学历、高技术、高净值的本土以及海外人才离开中国。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外一些人才因为担心污染而不愿意来中国。

面对环境的恶化以及人才的流失趋势,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改善环境的迫切性,并且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今年三月份,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向污染宣战”,表明了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决心。这是一方面的努力,同时,多数外国企业和个人还是选择在中国把握发展的机遇。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数据,2003年全年来到中国的外国专家约有613,000人,其中有超过60%的专家在中国大陆工作时间超过三个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外国人认可中国在经济方面不断提升的领导地位,以及中国对跨国企业和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尽管中国目前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都有明显上升,但是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利润率依然较其他地区高。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国独一无二的市场容量和巨大需求,无论是中国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都面临很多机会。奥迪汽车从1986年开始进入中国与中国一汽进行合作,在2005年成为奥迪在德国以外的全球第三大市场,2007年成为中国市场上首个实现年销量超过十万辆的高档汽车品牌,奥迪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们认为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还是跨国企业自身是不是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首先要看企业所处的行业景气度和企业在该行业领域里的影响力。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具备很高的成长性、行业景气度高、企业利润率高,这类企业正在吸引着全球大量的人才,而行业中的领头羊,诸如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思科(Cisco)等更是人才争先进入的理想企业。2013年,小米成功招揽谷歌(Google)全球副总裁,Android产品部门副总裁雨果·巴拉(Hugo Barra)。相反,传统的制造和加工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显得弱了很多。

其次,企业的战略是否清晰、合理。企业战略清晰、合理能够使人们看清楚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员工的职业前景,从而提供一个明确可见又可实现的未来蓝图。

第三,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力水平影响人才决定是否为其效力。领导者要在工作设计上赋予人才更多的权利,让其充分发挥。传统的领导者,尤其是亚洲领导者倾向于规则、层级以及领导的权威和下级的服从,而如今的领导力水平更应体现在鼓励和引导参与,注重内部共识、团队建设和沟通。

第四,跨国企业全球总部对中国公司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决定了中国公司的发展希望和管理者们的职业前途。中国公司在跨国企业全球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吸引海内外的人才聚集,而企业总部在中国公司的大量管理投入、资金投入、研发投入等势必会为中国公司的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以戴姆勒(Daimler)为例,旗下的梅赛德斯奔驰于1986年就进入中国,2006年将地区总部搬至北京,标志着其进一步强化中国业务,如今中国市场在不断投入下成为其全球最大市场和利润来源。在中国的十多年来吸引了众多本土以及海外人才加盟,同时通过中国这块跳板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的高级管理人员数不胜数,现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长兼CEO、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总裁的蔡澈(Dieter Zetsche)就是出自其中国市场。i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2014年07月刊